□ 赖永星 刘必应
清晨阳光正好,刘礼炕吃好早饭出门转个弯就到小区保安室上工了,这样的生活放在三年前,刘礼炕想也不敢想的。“爬坡要半天,水田挂山间,只见姑娘外嫁,少见姑娘上山”,这是在刘礼炕老家流传的一句话。高田镇祠江村下温寮组山高谷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偏僻贫困地区。
自精准扶贫以来,石城县将“进城进园”安置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帮助546户2512人贫困群众实现“挪穷窝”、“断穷根”、“换穷业”。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石城县着重在稳收入、优服务、强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将县城铜锣湾集中安置点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美丽幸福家园。
2017年9月,刘礼炕一家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到了县城的铜锣湾集中安置小区居住,一家五口住上了120平米的新房,交通、医疗、孩子入学都有了保障。现在老刘就在小区物业公司公益性岗位从事保安工作,每月工资有1600多元;儿子通过县里举办的技能培训班,获得了一技之长,现在在工业园务工,月工资3000多元,听说现在也找到了女朋友,并准备结婚了。提起现在的生活,老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石城县易地扶贫搬迁铜锣湾安置点
为让搬迁贫困户由农民真正变为市民,石城县专门出台《铜锣湾综合安置小区后续管理工作方案》、《铜锣湾综合安置小区资产管理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户籍、计生、医疗、土地山林权益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服务,全面完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搬迁“后顾无忧”。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铜锣湾小区从选址到设计都细致地考虑到搬迁户的方方面面。小区毗邻县古樟小学、县职业技术学校,配套建有四个休闲活动广场、商业综合体、幼儿园、卫生室以及公交站等,全面解决了他们的就学、就医、出行、购物等问题。
将综合市场、一楼商铺等资产,以最优惠的租金返租给有经营能力、有创业需求的搬迁贫困户,使他们低成本、低风险开店经营。现在,小区内已有便利店、猪肉铺、小吃店、快递服务等便民商铺18家,既方便了小区群众生活,又开拓了贫困群众的“创业门路”。
“无规矩不成方圆,更何况11个乡镇的搬迁户汇聚在一个小区,我们更要加强管理,让搬迁户住得舒心”,石城县扶贫办刘必应说,“我们设立了社区居委会,组建业主委员会,引进物业管理公司,推行楼长管理制,制定了《铜锣湾社区居民公约》,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活动,基本形成了党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区还专门设置了搬迁户办事窗口,开办了孝老食堂、“四点半课堂”、爱心超市、“法治大讲堂”等,大大增强了搬迁户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上联:精准扶贫见成效感谢共产党;下联:勤劳致富建家业不忘习主席;横批:共产党好”。在铜锣湾集中安置小区搬迁贫困户温泽亮的客厅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和其他很多贫困户一样,老温在老家没有增收产业,被迫到沿海城市务工维持生计,回忆起以前外出务工的日子,老温的妻子深有感触,“来回路上很辛苦,公交车、火车、大巴车,要来回倒腾好几次。”
在易地搬迁政策的支持下,老温一家住进了铜锣湾集中安置小区,原先还担忧在城里生计的他,很快在就业政策扶持和干部的帮扶下,当上了一名厨师,妻子也在古樟工业园务工,如今老温全家月收入能达到6000元左右。
铜锣湾小区旁的工业园区企业有现代鞋服、新型机械制造等企业近百家,用工总规模达10000人左右。石城县通过奖补政策,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将300多名搬迁户培训成了车工、电焊工、家政、电商等技术人员。同时,用活公益性岗位政策,在小区设立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10个,重点解决“老、弱、残”等劳动能力弱的贫困对象的就业问题。目前,搬迁对象在工业园就业400余人,引导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700余人,搬迁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傍晚,铜锣湾小区活动丰富,搬迁户自发组织进行广场舞、棋牌活动、读书活动、卡拉OK等,小区内同安、同乐、同心、同梦四大广场一片和乐。
周末,小区内热闹非凡,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尊老爱幼、勤劳致富、卫生清洁户等评选活动,并大胆地在文化广场讲述自己的故事,营造了争当先进、感谢党恩的浓厚氛围。
知自立,感党恩,这就是铜锣湾“进城进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搬迁群众展现给大家的精神面貌。
“十三五”期间,石城县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通过科学选址、完善配套、后续保障等措施,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5个,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618户28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