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法治教育
作者简介:徐华良,东北电力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254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民主法治观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当代青年在提到“法治”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三权分立”,在提到“民主”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欧美大选。不仅与中国法治实际情况脱节,也对西方法治知识一知半解。[1]面对这樣的情况,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应明确新时代的新要求,围绕大学生在法治理念方面的偏差,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进行完善与创新。
(一)将制度体系建设当作基础
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应以促进人才法治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当作核心,科学理解、高度重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思政理论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并在思政理论教育体系中始终贯穿法治思维,从而构建具有积极价值导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法治教育机制。[2]在建设大学生法治教育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以及社会实践所具备的法治教育功能,建立完善的、健全的普法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机制,并对其进行不断优化,从而推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第一,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制度体系的目标设计,不仅要从高校这一教育主体的角度考虑,而是要把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到首位,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法治需求,从客体角度,来促进主体内生驱动力的加强。第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制度体系的运行方式,应注重话语体系的科学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以及管理模式的动态性,必须与大学生的认知思维特征相符,并要遵循校园普法规律、思政教育规律,注重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三,在法治教育评价体系中有机融入全面发展,在一般性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突出法治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敬畏民主法治、树立契约精神、敬畏民主法治、崇尚公平正义。[3]
(二)将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当作主渠道
高校思政理论,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有机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德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重要保障,宪法法律是最底层的道德约束,法治教育是公民教育中最基础的存在,均决定了法治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中,不仅是在课程设计方面,还是在授课方面,均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着重突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进展,引导大学生思考法律、政策方面的前沿问题;要紧贴时政热点,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创新,确保思政理论课程的针对性、新颖性;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改善,大力推行开放式教学,积极应用辨证法、多元分析法,来推动学习的深度、广度发展,避免问题研究的形式主义、表面化。
(三)将法治教育实践创新当作载体
当代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自我发展诉求的多元化发展,与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的最终目标之间,在内在逻辑方面具有同一性。[4]第一,在法治教育实践主体方面,应建立高校与社会团体、司法机关、党政部门等多方合作普法的新途径,使相关部门能够适时、适当地参与到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来,在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有机融入相关法治实践,使大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立法、执法、司法。第二,在法治教育实践形式方面,应积极践行双向实践,除了在法治教育实践中以受教育者的角色参与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在法治实践中以法治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例如,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法治实践活动中。第三,在法治教育实践内容方面,除了要对法治教育课程进行创新,还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法治实践活动,如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校园法律顾问等,以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将学科交叉融合当作重要途径
新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以高校思政教育体制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促进青年学生群体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以及群体家国意识的提升为主要目标,而建立的法治教育机制。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种学科的交叉领域,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强与各种法学学科,包括宪法学、法理学等的协同融合。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一基础学科角度考虑,其明确了高校法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解答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贯穿于教材编纂、教育研究、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第二,从学科融合角度考虑,法学学科从多领域、多角度不断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高校法治教育、思政教育等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缺乏对国家法律体系的正确认识。有问卷调查发现,在1500余名大学生中,约有83.9%的大学生“略有了解”“比较了解”国家法律体系;第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相对单一。约有74.3%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理论课程来学习法律知识;第三,缺乏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与能力。调查发现,约有30.2%的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约有27.1%的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选择自认倒霉;第四,借助法律维权的频率相对较低。调查发现,高达90.4%的大学生尚未有运用法律维权的经历;第五,法律知识储备片面化。约有57.3%的大学生仅了解刑法,仅有8.6%的大学生了解侵权责任法,4.5%的大学生了解劳动法。
(一)法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产生着指导作用,教育理念是否正確,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是否可以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可以实现。通过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法治教育理念方面有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高校法治教育水平。面对这样的现象,新时代高校在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法治教育理念进行创新。第一,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法治教育课程的比重。目前,高校法治教育,是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主,这一课程兼顾了法育、德育。但目前高校教学计划不够重视法育,影响着法治教育水平。基于此,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适当增加法治教育课程的比重。第二,引导大学生崇敬法律。高校法治教育中,为实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应将守法教育升华为崇尚法治价值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敢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发自内心深处地遵守法律。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掌握,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基于此,高校法治教育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完善,离不开法治教育内容、法治教育形式的创新。第一,在法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方面,应对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进行完善,在保留《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对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拓展。[5]例如,可以在不同年级尝试设立不同法律基础课程,一年级可以设立《宪法》《刑法》等;二年级可以设立《婚姻法》《民法》等;三年级可以设立《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四年级可以设立《劳动法》等。同时,还可以开设公选课。第二,在法治教育形式的创新方面,高校应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如可以创建“模拟法庭”,从而在具有法治特色的场所开展法治教育课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法治教育效率与水平的提升。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本身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教师若是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则难以准确把握法治教育的侧重点、整体性。基于此,高校应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法治教育教研室,对法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负责。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授课,从而促进法治教育水平的提升[6]。
(四)专职法治辅导员的设置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职人员,在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中,辅导员有着明显的优势。现阶段,高校在招录辅导员的时候,比较侧重于心理学专业。新时代下,高校可以设置专职法治辅导员,招聘法学专业的人才担任专职法治辅导员,在课下为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以提高高校法治教育水平。在设置专职法治辅导员的时候,与大学生的比例可以为1:2000。
(五)“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
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遇到法律纠纷的时候,大多数是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同时维权途径较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可以建立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尝试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可以由法治辅导员来负责日常法律咨询,引导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促进大学生维权意识、维权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应当将制度体系建设当作基础、将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当作主渠道、将法治教育实践创新当作载体、将学科交叉融合当作重要途径,并要正确认识法治教育中的问题,采取创新法治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置专职法治辅导员、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渠道,实现法治教育的优化与完善,促进高校法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法制博览,2020(16):64-66.
[2]谢慕冰.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浅析[J].法制博览,2020(14):45-47.
[3]俞旭,周阳.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以江苏省四所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为视角[J].法制博览,2020(12):76-78.
[4]卢国维.“0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法治素养基本状况及教育策略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0):165-166.
[5]江婷,石磊.新时代高校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培养途径探究——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素质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10.
[6]周熙,郑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2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