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摘 要: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生态环保的污染治理技术,近年来在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部分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可行性的研究,导致治理效果不佳,后期投入不可控,影响了该技术的发展,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该技术运用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者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植物修复技术;水环境;污染治理;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2-0031-01
1 引言
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治理问题,加快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环境治理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借助于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并在部分地区得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是也应注意到,植物修复技术有其适用性和特殊性,在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论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并选用科学的方式开展植物修复技术。
2 植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植物修复技术对水环境的净化机理主要是: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与水中微生物、藻类等生物共同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据其自身特点,将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如N,P、重金属污染物等吸收在根、茎、叶等不同部位,从而既提供自身的营养需求,又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仿生学的理论对自然界恢复能力的人工强化。
相比于其他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植物修复技术可实现原地修复,减少了运输成本,降低了操作人员直接接触污染水体的概率;其次,植物修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再次,植物修复技术可改善水体的自清洁能力,实现水体营养平衡;最后植物修复技术建设成本较低,后期能耗水平较低。
同时也应注意到,植物修复技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都可使用植物修复技术,同时植物修复技术需要选取与污染物和所在环境相匹配的植物体系,由于植物修复技术借助于植物的自身处理能力修复,污染水体的处理周期长。综合来看植物修复技术与环境污染程度,污染水体条件,水生植物选型,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等都有一定关系,在使用之前需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3 植物修复技术可行性分析
3.1 植物修复技术硬件要求
(1)污染水体的水力条件及污染程度:
植物修复技术并不适用于一切受污染的水体,它对水体的动力条件及水质现状是有选择性的。一般来说,植物修复技术适宜在水流较缓的宽浅水体,水深一般在3m以内。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污染水体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水体流速,对于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2)水生植物选型:
植物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如何科学的选定水生植物的体系,是影响修复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对特定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在水生植物选型中应注重匹配。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具有特定的抑制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部会分泌特殊物质,影响周围藻类的生长。
從这一角度分析,要想发挥植物修复技术,最大化处理环境污染物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的水体环境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关系。较为常见的是,挺水植物较少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的营养物质来源是通过根部吸收淤泥中的营养盐;而浮叶植物在潜水环境中具有非常好的净水效果;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沉水植物可构建更为复杂和稳定的生态系统。
(3)护坡生态环境建设:
护坡生态环境的建设也会影响植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效果。受传统观念影响,由于重视河道本身的防洪、通航功能需求,常采用混凝土材料进行护坡和衬底的建设,这种方式割裂了水体和土壤之间的一层关系,导致水系生态环境和土壤生态环境的割裂。为此本文提出应建设生态科技,遵循植被覆盖的客观规律,采用人工手段,加快护坡面的植被演替速度,实现护坡与周围环境的自然结合。生态护坡具有抗侵蚀,增加坡面稳定性和保水多项功能,可长期为水体植物提供充足养分。
(4)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问题是影响植物修复技术大面积应用的核心因素之一,首先植物修复技术处理周期长,前期投资较小,但中期维护和后期管理需要不间断的资金投入。其次,经济效益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首要追求,在治理环境过程中,当地的政府官员仍是考虑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快的效果,往往忽视了植物修复技术等长效生态技术的应用。最后,国家金融部门在环境治理资金筹措方面还存在短板,导致大型的植物修复技术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
3.2 植物修复技术软件要求
(1)植物修复关键技术:
要想发挥植物修复技术的最大应用效果,应加强对于不同类型植物环境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系统性研究,形成一系列的针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水生植物体系。与此同时,应在水生植物污染物吸收达到最大时,及时进行收割,将环境污染物移出水体环境。但是我国现阶段对于植物修复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也是制约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2)植物修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学等多学科,植物修复技术人才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人才队伍体系。尤其是在大水体环境下,或者是高浓度污染物环境下,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国内尚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体制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有一定关系。
(3)后期水体生态管理:
生态系统的管理属于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一个前沿学科,现在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机制。与其他管理学科相比,水体生态管理建筑在水体保护长期有效和整体的目标之上;与此同时,在管理的执行层面,需给予相应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与之匹配的决定权;最后,现阶段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水体,生态管理重点应集中于污染较为严重的中小流域,加大资金和科研资源的倾斜力度,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调研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开始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定于90年代进行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现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和水环境治理的相对滞后性,植物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还缺乏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为此应从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开展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同时也应注意着在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应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加入其中,推动全民参与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活动中,逐步改善水环境治理中传统僵化的管理体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杨林.植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16(13).
[2] 胡晓东,阮晓红,宫莹.植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可行性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