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肃勇
1870年,熊希龄生于湖南凤凰县的富庶人家,他自幼入学,14岁考中清末进士,进入光绪朝翰林院任庶吉士。1905年,熊希龄积极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得端方推荐,充当清廷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参赞,得以游历不少西方国家,大开眼界。
1912年清朝灭亡,熊希龄从北京来到上海,同立宪派大名人张謇、梁启超等一起,得到袁世凯的重用,成为袁氏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长。1913年袁世凯解散国民党,独裁组阁,熊希龄升任北洋政府历史上第一任国务总理,兼财政部长。遗憾的是,不久后,熊希龄被袁世凯辞退。
1917年,段祺瑞当政,熊希龄勉强当了一个无职权的平政院院长,他自觉没趣,同时看穿了军阀官场的龌龊、腐败,决心专事公益的幼儿慈善事业。他不惜重金,在北京的香山宜静园,开办起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养教育京津地区因水灾、旱灾流浪无家的二百多名幼童。
因为熊希龄精心操持慈幼院有方,熊氏的慈善事业日渐兴旺扩大,在初办幼儿院的基础上,增设了小学部、中学部,另有师范部与职业部,意在使孤苦的幼童长大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劳动者。截至1926年,有1700多名学生在慈幼院受过教育。慈幼院逐渐获得社会各界认可,收到可观的捐赠。
熊希龄投身慈幼事业伊始,得到爱妻朱其慧的全身心支持,使香山的慈幼事业美名远扬,熊希龄深感欣慰,扩大了慈善机构,更名为“熊朱义助儿童幸福基金社”。
1932年10月,熊希龄在纪念妻子朱其慧逝世时,决定将他居官从政25年所积下的全部财产,包括公债券、股票、房地产,合价成27.5万银元,另有白银6.2万两尽数捐献给他在北京、天津及其家乡湖南凤凰等地的12项慈幼事业。捐献书上说:“国难方殷,余当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或遂其志。而回念吾生,幼受祖父母、父母之教养,长受吾师之训诲,而终身又得余妻之内助,使余得以尽力于国家社会,感念前情,当倾其所有家产,以为吾父、母、师、妻之纪念,或稍尽余酬报之心,使社会平民同受幸福也。”熊希龄的义举,博得社会各界的敬佩和拥戴,公众一致推举他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1937年初,熊希龄前往印度尼西亚出席了“国际远东禁贩妇孺大会”。回国途经香港停留时,不幸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无效,于1937年12月18日逝世,终年68岁,走完了他由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到中国杰出慈善事业家的一生。香山慈幼院存在三十多年,1949年被新中国接收,毕业生多达6000人。
1991年,香山慈幼院校友会将熊希龄的遗骨,从香港迁回北京香山,安葬于熊家墓园,领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