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摘 要】在前工业时期,人们采取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消耗快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淡水资源匮乏等问题。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密切关联,由此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矛盾和诸多生产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对此,我国以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能力,从系统性改革角度出发,制定了生态文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同步发展的整体方案,并将其统一落实到以金融体制改革为中枢的乡村复兴、中国制造2025工业、服务业品质化升级等方面。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
1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现状
目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中增强了城市规划管理。按照相关部署,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城市文明建設中,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工作既要适应城市文明总体部署及发展,又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配套实施给排水管网的升级改造。
现阶段,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新建管网全面建设、原有给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建设。在新建管网方面,需要严格按照现阶段的智慧城市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开展管网建设工作。在原有的给排水管网开展改造工程方面,则需要做好管网中的管道使用现状调研工作,根据其使用的具体情况,选择保留或更换。尤其是存在新建给排水管网与原来给排水管网之间的整体衔接问题、落实到管道施工环节的新旧管道连接问题等。
另外,在现代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中,加大了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还需要做好主管道和支管道的传感器、执行器、污染源监测设备的安装与通信连接等工作。分析总体的现状可知,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任务繁重,需要积极做好各方面的问题分析工作,并在追溯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与各地城市相匹配的建设方案。
2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网老化,排水能力相对不足
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基础设施规模化发展,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城市排水的覆盖面积也相应增大,且覆盖速度相对较快。
原有的管网因年久失修、服役时间较长,在面对较大的排水需求时,不能满足实际的排水运力需求。原有的管道在材质、类型、规格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管道在连接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连接方式与连接件,标准化程度存在缺陷。同时,由于管网老化,管道使用年限长以及水侵蚀等共同作用下,当前排水管道的渗水漏水问题也相对较多,加上管网分布于地下狭窄范围内,其运维管理工作也存在较大难度,各类成本费用的支出较大,管网老化造成了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2.2 总体应急、应用能力相对较差
我国诸多城市都存在城市洪涝问题,当前采用海绵城市方案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城市的洪涝问题,但大部分城市建设中对于该方案的应用,受一些条件限制与影响因素限定,也未能全面实施。在管网老化,排水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城市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或自然灾害时,在总体应急能力方面以及应用能力方面也相对较差。例如,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北方城市夏秋季雨水较多,南方城市秋季进入梅雨季节后,雨量也会剧增,给排水管网应急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雨天城市内涝现象,一方面,导致路面破坏、交通受阻、公共设施损坏等风险,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给排水管网发生污染问题。
2.3 统筹安排,管网布局不合理
当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过程中,虽然引入了整体规划管理方案,但在统筹安排实践中,由于原来管网存在复杂程度较高、布局不合理、改造升级工程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系统性管理密切相关。在统筹安排实践中,对于管网的合理设计与科学布局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妥善解决的相应方案。
国外城市中的地下综合管道建设成本约为1亿元/m,采用全面更换方案,在地下实施综合管网统一建设,成本过高。采用其他方案,会受到一定的技术条件限定与综合因素影响,尤其是在施工实施方面,施工管理的动态性不足,全过程管理效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 解决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3.1 细化指标,提高给排水管网标准
在当前我国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中,已经设置了内容相对完整的管网标准,在建设管网的过程中,应结合相关管网标准,细化相关指标。
一方面,应先对市政给排水管网建设中的各项施工要素进行清单制作,明确开挖工程、管道工程、回填工程、路面处理工程等分项目中的生产要素后,可以对照具体的生产要素,对应设置给排水管网标准。减少指标不足的问题,也形成生产要素与管理指标之间的有效对应,提高整体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另一方面,应从发展的角度对排水应急问题进行专门化分析,将防洪排涝工程、雨污管网改造工程等结合起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配置资源的路径,化解应急能力的不足。
3.2 科学研发,优化给排水整体布局
现阶段,市政工程给排水建设过程中,已经按照新型生产建设产业链条,引入了与市政工程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思维,应从研发设计的新视角,对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实施整体的布局优化。
例如,针对渗漏点多、隐患较大、问题频发的管网局部区域,可以按照现阶段的仪器勘察方案对其进行细致调研。根据计算结果,全面更换成本与继续使用中的维修成本、时间成本,按照比较结果选择合适的布局方案。在当前情况下,原有的地下给排水系统在改造中需要与新管网进行衔接,此时,应按照新管网的建设标准,对连接位置、部分区域进行旧管道更换,确保新旧连接部分不会出现给水压力导致的风险以及管道堵塞等问题。
3.3 加强培训,打造技术型施工团队
目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中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术与方法开展各项工作。在实际施工中,对于给排水管道中的自动化设备与仪器连接仍然存在施工技术难点。在新时期的管网工作中,应结合市政工程给排水建设过程中的变化与需求,按照不同的工程进行相关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培训。
3.4 运用技术,加强给排水管道监测
现阶段,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中建立了内容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建设项目研发设计、材料与设备管理、施工生产建设、运营管理等统一纳入了体系化的管理方案。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建议加强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如在给排水管道监测方面,可以通过传感器、执行器、自动监测类设备的安装与通信连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施工过程实施全程的在线监管。在施工区域内安装摄像头后,通过对现场施工的可视化监测,可以建立以对讲、电话、视频为沟通渠道的“在线监测+现场监测”交互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城市文明建设推进了市政工程配套建设,当前我国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需求相对较多,在总体上要配合系统性改革,适应我国城市的新发展。在具体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对市政工程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提高智能属性,匹配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因此,建议在当前阶段应从调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出发,按照系统性建设与配套性建设相结合的思路,解决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的整体效用与生产效率,扩增其综合效益与产出。
参考文献:
[1]林长利.市政工程中给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179-180.
[2]陈媛媛.关于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的思考[J].智能城市,2020,6(8):48-49.
[3]王猛.论述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承插口施工技术[J].砖瓦世界,2020,11(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