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摇篮,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
鉴于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处于转型期,竞争的加剧、就业的压力等对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
第一、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都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和茫然性,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唯一目标就是一个:考高分,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挤占孩子闲暇时间补习,按自己的愿望培养孩子不喜欢的爱好,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现代孩子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依赖性强的现象,小学生离家出走、手刃父母、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等现象也常见报端;
第二、家庭教育缺乏系统、规范的指导,长期处于随意性、片面性、盲目性和自发性状态,从而产生了家庭教育误区。例如:重智商的开发、轻情商的启蒙,关心孩子的考分与名次、不注意孩子是否快乐成长,用自己的思维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压抑个性发展,重视孩子的生理健康、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疏导,家庭教育重言传轻身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随意体罚、溺爱等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人成才十分不利。
第三、家庭离婚率不断上升,校园中的单亲家庭学生数量增多,达10%-—16%,造成家庭教育责任的分散或缺失;第四、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如黑网吧、黄色书刊)、社会陋习、甚至黑、赌、毒的泛滥,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种种现象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和愿望,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势在必行。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已经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
针对以上现状,对家长而言,重在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帮助家长确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为了做好家长的指导工作,在实践中我探索了下列关于家庭教育指导途径:
第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相信“好习惯受用终生”“考分不等于财富,好习惯才是幸福之源”,针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引导家长尝试以下方法:家庭环境熏陶法、言传与身教法、鼓励(表扬)与处罚(引导)法、说服教育法、暗示提醒法、榜样影响法。
第二、塑造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家庭的原因、性格的原因或老师偏爱与漠视的原因等,学生具有畏难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侥幸心理或自傲的心理。引导家长通过营造家庭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加强沟通、经常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诚恳地为他们解惑答疑,及时消除心理隔阂,希望家长更多的是利用激励、而不是批评,用尊重唤起自尊,用期待唤起成功。
第三、培养抗挫能力的教育: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分的呵护与关爱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傲自大”的心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丰富的精神粮食和物质财富,这样的人如何能立足于充满竞争的社会?所以要求家长对孩子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孩子勇于挑战困难的决心和斗志,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失败和接受教训的勇气。培养一颗施爱的心、感恩的心在当今时代显得意义重大,让青少年真正能同情弱者、关心他人,对他人的帮助与关爱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四、强化法纪教育:可以定期开设《浅析青少年犯罪与家庭不良教育》、《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讲座,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公德与责任感。
第五、为特殊家庭子女营造关爱的环境:针对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或母去世的特殊学生、父母残疾或家庭贫困的子女、家庭有犯罪成员的孩子(以上几类学生在有的学校占学生总数的30%),除少数能正确面对现实外,多数学生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比较自卑,性格内向,精神空虚,沉默寡言,与同学交往少,有的性情暴躁,随意讲脏话,甚至打杀偷抢,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情绪和学习成绩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缺少家庭指导,子女监护人之间出现教育矛盾,给学生成长带来较大负面影响。面对这些复杂情况,在教育过程中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绝不能顺其自然,可以发动多方力量(政府、企业、社会人士的关心与捐赠等),给予特别的关爱与感化,鼓励他们自强不息、人穷志不短,力争“让知识改变命运” “让知识消除贫困”。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我国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造就品学兼优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让我们携手家校合作共建孩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