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银
如何开展STEAM教育?
STEAM教育以项目(PBL)为引领,是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导向和实践体验,是透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的跨学科课程统整及跨学科融合、拓展和延伸,是对传统分科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和有益补充。基于科学素养的STEAM教育,需要在注重支架设计、探究实践、深度学习和迭代提升基础上,遵循基于建构主义的“五环”教学模式。
1.问题引入
教师设计并提供有问题导向、有探究意义、可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供的实物、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认知冲突和激发探究欲望。
2.实践探究
学生进行基于个人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实践探究,包括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建立关联、识别变量和概括规律;教师进行观察、聆听、敦促、指导、鼓励,适时纠正尤其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规程,必要时还可通过问题或建议的形式给予引导性提示,但切忌直接告知学生答案。
3.解释问题
首先是学生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探究过程和分享探究结果,形成初步解释;其次是教师揭示科学概念(或原理),可以是语言讲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让概念(或原理)明确化,更容易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在学生新旧经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4.内化迁移
教师再次为学生提供宽泛的时间和空间,提出进阶的问题和任务;学生在已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去解释新现象或解决新问题,实现让学生在进一步的交流讨论和实践探究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内化和新问题的思考。这个环节特别强调“任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作品”的完整性与实用性,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应概念、过程和方法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使其从术语到内涵全方位地认知理解。
5.评价升华
教师基于特定评价指标,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等形式,去观察、评测和追踪学生应用新概念(或原理)解释问题、运用新方法(或新方式)解决问题的效能,再辅以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延伸性问题,进一步拓展探究活动,拓宽探究范围和升华探究内容。
基于初中物理知识的STEAM教育课例设计
1.项目名称
制作载人(泥人)铝箔纸小帆船。
2.设计时间
2020年4月。
3.项目任务
①观察铝箔“纸船”与铝箔“纸团”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②折叠铝箔纸船。
③設计制作载人(泥人)铝箔纸小帆船。
④巩固学习和拓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等浮力知识。
4.学情分析
课例针对初中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具有小学科学“浮与沉”知识基础和纸船折叠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观察、思考、创意和创造能力。
5.学科衔接
初中物理——浮力。
6.活动目标
(1)科学
①观察铝箔“纸船”与铝箔“纸团”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②阿基米德原理等浮力知识的实践应用。
(2)技术
①设计(手工或电脑绘制)架构(尺寸)合适的小帆船。
②制作载人(泥人)小帆船。
(3)工程
①综合设计(手工或电脑绘制)小帆船(船体、帆、桨、泥人)。
②选用铝箔纸、橡皮泥、小木棒等材料制作载人(泥人)小帆船。
(4)艺术
①捏制形体逼真的小泥人。
②制作架构协调、结构美观、平稳漂浮的小帆船。
(5)数学
①捏制体重适当的小泥人。
②制作尺度合理、比例协调、裁量适中和形体精致的载人(泥人)小帆船。
7.器材准备
铝箔纸、橡皮泥、小木棍、小水盆、水。
8.课时计划
3课时。
9.项目实施
(1)问题引入
①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将铝箔纸制作成“船”放进水里,可否浮在水面上?将铝箔纸揉捏成“团”放进水里,可否浮在水面上?
②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形成认知冲突(自主+合作):铝箔纸制作成“船”放进水里,能浮在水面上?铝箔纸揉捏成“团”放进水里,能浮在水面上?
(2)实践探究
①教师活动
观察、敦促和适时指导:将铝箔纸折叠成“船”放进水里;将铝箔纸揉捏成“团”放进水里。
②学生活动
实践探究,初步验证(自主+合作):将铝箔纸折叠成“船”放进水里;将铝箔纸揉捏成“团”放进水里。
(3)解释问题
①教师活动
揭示问题: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静止流体(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②学生活动
形成概念,交流分享(自主+合作):铝箔“纸船”有一个充满空气的空间,浮力大于或等于自身重量,会浮在水面上;铝箔“纸团”只有一个小的表面,浮力小于自身重量,会沉入水底。
(4)迁移内化
①教师活动
布置、观察和指导新任务:综合利用铝箔纸、橡皮泥、小木棒仿制一艘载人(泥人)小帆船;将制作的载人(泥人)小帆船放入水里试航。
②学生活动
实践拓展,迁移内化(自主+合作):综合设计一艘载人(泥人)小帆船(船体、帆、桨、泥人等);依据设计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载人(泥人)小帆船;将制作的载人(泥人)小帆船放入水里试航。
(5)评价升华
①教师活动
评价作品、升华问题和拓展学习:点评学生们完成的作品;升华知识——排水量:通常指船舶装满货物时排开的水的质量;引领学生上网查询“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及其相关信息。
②学生活动
交流分享、拓展知识(自主+合作):自主推介、小组互评作品;形成新知——排水量(通常指船舶装满货物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拓展新知——排水量(轻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满载排水量、超载排水量);了解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及其相关信息,增强爱国情怀。
STEAM教育的路径探究
1.基于生活化的STEAM教育
STEAM教育源于自然科学又必然融入生活实际。例如,当学生向空中抛投皮球时,教师可以顺势与之聊聊重力问题;当孩子分切生日蛋糕时,家长和孩子可以讨论一下分数或百分比;农村孩子在田间地头协助家人耕作时,家长可就镰刀、锄头、犁铧等涉及的杠杆原理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努力让STEAM教育生活化。
2.基于好奇心的STEAM教育
STEAM教育的期望不是考试成绩的提升,而是好奇、兴趣的保持和态度、能力的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生俱来,STEAM课程的问题性、探究性,无疑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质疑的意识、求证的欲望、探究的行为,也定然是STEAM课程的内驱动力。当学生停留在浅层次问题提出时,教师要适时引导他们广泛查阅资料,鼓励他们思考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提出开放式问题,并注重方案或问题的关联性、连续性和进阶性。
3.基于新课标的STEAM教育
2017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标准,也均在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因此,STEAM教育就是要基于新课标和落脚新课标,努力将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著力学生高阶思维强化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4.基于新技术的STEAM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类视频节目(包括节目本身的技术性及观看节目的媒体技术),然后展开问题性讨论;通过创意编程、开源电子设计、3D作品创作及智能机器人组装,让学生在“看中思”和在“做中学”,着力学生识别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和运用新技术的STEAM思维培养。但忌讳将STEAM课程开设为“能工巧匠”的培训,也无须追求精雕细琢的完美作品,要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体验、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和渗透情感,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5.基于真实场景的STEAM教育
作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STEAM教育,学习场景的真实、创新元素的多元至关重要。例如,搭建科学探究实验室或提供科学实践活动园,精心组织STEAM夏令营、科技活动周或置身职业场所,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广泛实践。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和改进方案,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
6.基于真结论的STEAM教育
在现实的STEAM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拼凑数据、估测结论等不计虚实行为,想方设法都要弄出一个“标准答案”。这种缺少科学意识的STEAM教育,会成为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绊脚石。真结论不等于“标准答案”,科学探究不等于“验证实验”。STEAM教学的关注点要从标准答案转向基于证据和推理的科学理性,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不同观点发生真实碰撞,努力把问题变成引发高质量探究的启动器,为学生将来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7.基于工程师的STEAM教育
让学生们勇于提问,勇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学生们敢于创新,敢于直面新问题的挑战。现实中的问题常常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和不断改进器具模型的过程,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的过程,这就是所说的像工程师一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完成项目。
结束语
创新源自创意,创意来自创造。注重实践和跨学科融合的STEAM教育,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定能为师生的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激发新活力,注入新动力。\
作者简介:高方银,信息技术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出版融合重点实验室、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规划课题“边远地区区域性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研究”(课题编号:RJA0420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