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德育刍议

2020-09-06 13:15顾蕊
天津教育·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德育

顾蕊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科课程建设为载体,积极挖掘学科专业知识的德育内涵,探索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德育价值与实现路径,进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学科课程建设的热点和重要研究课题。发挥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思想的价值,可以从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和教学过程精心组织等方面进行。

一、立足文本资源,发挥数学史的文化育人价值

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一体共生”的關系,小学数学开展德育活动也并非是“渗透”或者“融入”,而是教师通过发掘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源,使“隐性德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在《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运用数学史丰富的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本国数学家的崇敬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数学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厚植小学生的生命根基。

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课标》确立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梳理教材中关于数学抽象思想、数学推理思想、数学模型思想的数学史资料,学生通过对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符号表示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等数学抽象思想的认识,通过对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与化归思想、联想与类比思想、代换思想、逐步逼近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等数学推理思想的学习,通过对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优化思想、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等数学模型思想的体验,配合教师运用这些思想分析教材阐明数学规律的示范,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运动发展”等思想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时,要善于根据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特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祖国历史上具有强烈爱国色彩和鲜明中国特色的数学家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民族情感。

还可以通过生动的、有教育价值和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脉搏和辉煌成就,了解数学发展的探索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如,在进行珠算教学时,可以引入对算盘这种古老计算工具的介绍。尽管这种计算工具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但仍能在生活中找到它存在过的影子。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正在被时代淘汰的数学工具,认识知识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现有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对优秀文化成果的保存,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引发对科技发展进步的思索。

二、丰富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环境育人的价值

数学发展史昭示,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是数学科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数学科学发展成果又反馈社会生活,服务并推动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数学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课标》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社区和家长智力资源,选择现实生活以及学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开发为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的问题化、生活化能使数学课堂更具有时代性、现实性、体验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探索。

在教学“数的产生”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识记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数字,诸如爸妈的生日、起床时间、节日日期等;在教学“时间,分钟,秒”单元之前,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记录家庭活动的时间并制定时间表,正式讲授时再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听取学生的时间安排后,提出“班里时间安排最好的同学是谁?哪些事情安排得更合理?有没有浪费时间的时候?”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交流,每个学生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时间安排。在学生们热火朝天的分享中,教师渗透时间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时间的德育思想,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利用时间和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再如,在“百分数意义”教学时,教师出示信息“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已超50%,高中生近视患病率超80%,我国近视人口数已列全球第一。”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畅谈50%、80%在这种语境里的具体含义,近视形成的原因和对生活、学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百分数的社会情境意义,明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自我责任。用数学视角观察社会问题,用数学思维审视社会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养成严谨、诚实、创新的个性品质。

此外,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如课前为学生介绍结绳记事法,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结绳日记并带到课堂上分享。教师在分享时可提问“如果没有了时间,我们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教师在“时分秒”教学时,在课下要求学生分别在一分钟内、半小时内完成规定的朗读练习,让学生知道一分钟的珍贵,并结合“明天之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在“简单的统计”教学前,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将我国体育健儿历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浅显易懂的表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和比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培养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发挥活动育人价值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科德育的载体,学生经历足够的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有利于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数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意义,教师设计实施数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课程目标的实现,扮演着发起者、引导者、帮助者角色。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能够从数学视角去观察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这种经历所获得的经验与学生手动、口动、脑动等“动”密不可分,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等特征。由此带来两个问题,由于经验不是伴随活动自然习得而是思维的产物,学生亲临数学活动的感受、体会能否顺利上升为经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经历进行思考总结;学生所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利于学科素养的提升,是否有利于科学精神、审美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品质的培养,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及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水平设计多种类型活动,如探究性学习活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等。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特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学习数学知识具有明显作用,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的机会相对较少。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低年级加减算数计算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具有较大难度的实际,准备多份教具分发给学生,每个学生数量不等、每个小组种类不同,提示如果小组的教具数量不够可以寻求他人帮助,活动结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总结合作的进展。再如,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合作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并学会与他人分享,体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获得合作经验。这些都有益于学生获得合作体验及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综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隐性德育”资源进行挖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生成性资源、环境与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完善,并在教学过程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学生“感悟”,进而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这是学科德育的基本过程。诚然,由于以各类考试为手段的学生发展评价制度存在天然缺陷等原因,学科德育仍处于“高评价、低应用”的尴尬境况,随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推进,学科德育理论建设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会摆正学科德育的地位。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