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09-06 13:15吴静
天津教育·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校本中华

吴静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儿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究竟如何将这两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呢?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开发《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作为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

课程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资料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人中华传统礼仪的殿堂。

(二)开发《传统美德故事》,作为学习传统美德的载体

根据小学生喜爱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特点,设定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百善孝为先、孝悌、诚实守信、知礼而立身等10个章节。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些故事进行学习、理解,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策略上要凸显形象性、反复性、长期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特点。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课程内容进行有机对接

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经典古籍故事及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经过不断学习、理解、践行,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礼,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秩序,它本身就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元素。在《传统美德故事》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元素进行有机对接,从美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通过和谐的课堂文化构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依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编写的校本课程资料进行调整和完善。在传统美德校本课程的课堂上,课堂对话是师生、生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前提下,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生本课堂中,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平等对话的权力,给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平等对话的机会。总之,通过建立民主的课堂管理、平等公正的课堂制度、和谐共处的课堂文化、互尊互助的师生关系,营造崇德守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中华传统美德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宽泛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要求融入活动之中,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系列活动当中,不仅帮助学生认知、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巩固积极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传统美德校本课程教学,将教、学、做合一,通过文明礼仪示范岗、社会爱心公益小分队、美德标兵评选、中华好家风宣讲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落实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校本德育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探索校本德育活动育人模式

活动育人是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指引下,立足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依据“人之初,性本善”的傳统文化智慧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积极关注,探索出“发现实际问题→确立育人目标→选定活动载体→进行活动体验→形成道德实践→发现实际问题……”的螺旋上升式的育人模式,实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

(二)优化传统节日、特殊纪念日等德育资源

在“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指引下,学校以“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德育活动。立足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抓住传统节日、特殊纪念日这些蕴藏丰富教育文化内涵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探索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的方法。

四、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方式

(一)德育校本课程(活动)评价原则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同学、家人、社区的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而且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2.鉴定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相结合。淡化评价的鉴定功能,认真分析评价结果,多角度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时、具体的启发性反馈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3.描述性评价和概括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道德实践的描述性评价为主,概括评价可用于辅助检验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实施效果。

(二)德育校本课程(活动)评价方式

依据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总目标,将学生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为中华美德校本课程和校本德育活动的评价依据。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探索并形成以下几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同时具备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功能的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自我介绍;体现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的发展水平记录表;各类在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的相关作品和资料;相关的获奖和证书;教师期末评价和期许;期末自我总结等。

2.记录循环成长日记。循环成长日记可以记录德育事件、个人对事件的感受和看法、组内成员的评价以及家长的感受和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循环书写的成长日记不仅是自我评价、自我建构美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还是小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的重要载体。循环成长日记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内在驱动自我建构的同时,还获得了外部的来自同学、家长的评价和帮助。

3.评选美德星级少年,设置标兵示范岗。在班级和学校评选美德星级少年,设置标兵示范岗,不仅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班级利用每月的少先队活动课时间开展评选活动,推选出的美德星级少年:爱国星、敬业星、诚信星、友善星。这些推选出来的星级少年在全年级、全校进行事迹宣讲,并担任下一个月的标兵示范岗:升旗仪式的标兵示范岗、班级家务职务示范岗、红领巾公益岗等。

4.开发信息化评价方式。在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促进下,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西沃授课助手等信息化技术,将课堂上的评价转化为积分等存在形式。这种积分累计的方式让教师的课堂评价形成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美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品德的构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两年的实践体验,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做到了熟知并牢记,而且对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具体。

与此同时,他们独立思考、分辨是非、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课上所学、活动感知进行实践,将传统美德化身为自身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 徐德明)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校本中华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做人美德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