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下饮食类综艺节目符号生产与文化意义

2020-09-06 13:46岳春晓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岳春晓

摘    要:网络时代中,饮食类综艺节目以食物为主题,多方面扩散综艺内容和形式,成为中国文化实力输出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文化生产视角出发,对饮食类综艺节目符号生产与文化意义做出研究后,对现有的饮食类综艺节目提出建议和想法,力求综艺节目回归中华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饮食类综艺节目;文化生产;人文塑造

互联网技术下,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综艺节目必须进行节目形式和内容創新,才能真正提高收视率与关注度。作为综艺节目的传统支柱之一的饮食类节目在近些年来也呈现创新性,多元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综艺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将从“文化生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时代下饮食类综艺节目的符号生产和文化意义,通过节目的人文塑造表达,对现有的饮食类节目提出反思与建议。

一、饮食类综艺节目的现状

(一)饮食类综艺节目的界定

近些年由于中国综艺的不断创新和融合,导致综艺节目的类型模糊化。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献阅读,对饮食类节目界定为:以饮食为目的或方式进行一系列节目的生产,节目必须要以食物的“吃和做”为主题。

目前饮食类综艺节目不断更新和创新,和脱口秀,真人秀等结合,形成以美食为核心的多元化综艺节目。例如以脱口秀为主题的《拜托了冰箱》,以竞技为主题的《鲜厨100》,以真人秀为主题的《中餐厅》《未知的餐桌》等。这些节目的不断创新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下饮食类综艺节目的2.0模式。

(二)饮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

1.从传播平台的角度来看,饮食类综艺节目和大多数节目一样,经历了从传统媒介到新型网络平台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网络综艺开始占据大部分市场。比如《拜托了冰箱》等。

2.在节目构建上。萌芽时的饮食类节目常常以碎片信息化的形式产生,关注于单一的美食制作教程和食品介绍。在整体的文化上以输出为主,过于单一,缺少趣味性和互动性。现今,饮食类节目文化价值从教导烹饪转型到享受生活。节目整体的文化也由于和观众的互动增强,从输出变成输出加输入。开始关注人文色彩的塑造。、

3.在节目创新方面。互联网时代,饮食节目开始和不同类型的节目相互融合,节目的拍摄地点也从厨房转换到街道,市场等。更多扩展了节目的可能性,将食物与“人”的关系不断放大,聚焦人文历史,社会文化,习惯风俗。

4.在节目受众上,饮食类节目在发展初期的节目受众群面向家庭主妇,厨师等特征明显,即有烹饪需求的群体。但是在不断创新的节目中,受众群明显增加,不在受限于某一类人。这也是由于理念形式断断创新的原因。

二、饮食类综艺节目的人文塑造

饮食类综艺节目的人文塑造,是指以食物为基础媒介,构建节目关于社会和人群的文明。在凸显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同时,保持饮食类节目的特点。本文将从社会语境,文化符号构建出发,分析节目的人文塑造。

(一)社会语境

首先,中国人对食物有高度的推崇意味和极高的认同感。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发出,整个电视节目产业对中国饮食的关注达到巅峰状态。秉承输出中国文化的宗旨下,越来越多的饮食节目出现在大众视野。其次,2011年广电总局下发“限娱令”,指出要防止过渡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制作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收视需求的电视节目。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调整,标志收视为王的评判标准已经成为历史,为饮食类节目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符号构建

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载体,饮食类节目文化的呈现,就需要打造节目独有的文化色彩和受众互动。因此,以食物为主的饮食节目除了呈现美食的美味以外,还添加了美食相联系的人或事物的多层含义。

首先,节目制作方对食物文化符号的呈现与还原。在《中餐厅》中,制作方配置了专业的厨房,还原了中式餐厅的设计。在食材上,采取最新鲜的食材和专业的烹饪手法,加上后期的调色处理,最大程度的展现了中华美食的美味。

其次,是节目制作者对饮食类节目人文符号的再塑造。

从节目整体内容来看,不断融合的节目形式是市场趋势。受众不再满足于教条似的指导形式,而是关注于多种以饮食为中心,多元发展的节目形式。《忘不了餐厅》采用公益真人秀+饮食节目。将美食包装,打造公益性,综艺性双赢的节目。让社会关注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

第二,受到商业因素与娱乐性因素的影响,饮食类节目必须对其文化性进行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改造。让受众从美食中体验趣味。比如《未知的餐桌》中,将食物作用于设置悬疑,通过故事一样的剧情设置,拜访不同群体的家庭,通过餐桌文化,探究不同的社会人文色彩。

第三,节目受众的互动性打造。在互联网时代,互动性成为越来越多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方式。在饮食类节目也有体现。如《未知的餐桌》就是打破了普通节目中演播厅的局限,切实走进受众群体,触发与观众的互动,打破了综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反思与建议

从文化生产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把握饮食类节目的基础和发展,也能够带来全新的学术视野。在这类思考中,我们可以通过生产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塑造视听语言来建立符号,如何有限的传播。从而传递综艺节目所带来的文化底蕴。

但是,近些年不断带有商品属性的综艺节目开始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或缺失实质性的符号价值。一些节目只从视觉上大大刺激观众,却忽略了饮食节目本身的社会意义表达。

中国自古就以“民以食为天”的俗语,所以食物本身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作为新世纪文化重要传播者——饮食类综艺应该在虚拟的电视影像中寻找到的价值,在充满商品利益的行业中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所以,我们应该将饮食节目和名族文化,社会现象,人文伦理紧密联合,从多角度出发,多元化的利用网络时代传播特点,利用广播电视影像媒介,真正走进中华饮食文化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卢文超.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研究[J].社会,2015,35(01):229-242.

[2]肖婉. 媒介生态视域中的新世纪中国电视美食节目研究[D].上海大学,2014.

[3]杨盈龙,冯应谦.“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5):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