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2020-09-06 13:46任鼎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疫情

摘  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针对全球传播格局中的“西强我弱”的长期现象,以及国家迫切需要提高国际话语权以匹配国家综合国力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明确了既要做好中国的事情,还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树立国家新的形象;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的变化,也为我国媒体进行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关键词:国际传播;格局;现状;突围;技术助力                            中圖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7-037-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7.007

本文著录格式:任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J].中国传媒科技,2020(7):37-39.

导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要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治理的成功,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需要以丰富的媒体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开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更要积极发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传达出中国各界对大事件的看法和分析,争取国际话语权。

1.国际传播环境现状

1.1“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长期存在

现阶段,欧美国家依仗二战后自身强大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利用语言、技术手段等优势,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社交媒体、报刊、书籍等传播渠道向全球不同类型文化输送西方价值观,构建了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实现了对传播内容的垄断和传播渠道的垄断,影响着世界范围内广大受众的偏好,以及对某个事件甚至某个国家的看法。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崛起,西方利用其高效的新闻报道、专业的媒体团队和遍布全球的媒体渠道传播中国负面信息,设置涉华负面议题,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判断,西方对我国的误解和敌视长期存在。然而,中国国力的明显提升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执行,使得我国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外受众也越来越希望了解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华文化、经济金融、中国对世界的看法等信息,国际传播的总体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转变。

1.2“防御式”的被动传播策略需改变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美国政府和媒体几乎主导了国际涉华报道的议题及看法。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媒体一直恶意诋毁中国的疫情应对策略,营造中国政府疫情应对不力的氛围;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由美国政府主导的“中国责任论”一直左右着国际舆论环境,美国政府通过媒体、智库、政客、组织层层精心包装,将其升级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将疫情的源头及各国疫情失控的原因指向中国。即便中国疫情明显已经可防可控,且全球很多科研机构都论证了新冠疫情全球多地同时暴发,甚至出现时间早于亚洲,都没能引导国际舆论风向的改变。中国转而从中央的防疫措施、企业复工复产、中国对世界抗击疫情提供的援助等方面对西方的不实涉华报道进行反击,为我国打赢疫情防控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些事情说明,中国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习惯采取的“防御式”被动策略,已明显无法满足新时代为我国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我们要更主动地直面问题,提供信息,养成主动进行传播的意识。

1.3短视频及5G的快速发展或将为国际传播带来转机

“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获取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渠道加速抢夺传统媒体的舆论阵地,加速重构媒体格局。虽然现阶段,从社交平台到底层技术,从用户规模到关注内容,西方人仍旧占据着国际社交媒体领域(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为代表)的最佳位置,但是随着近两年短视频平台的流行,TikTok(抖音海外版)依靠碎片化的内容、超低的创作门槛、趣味的传播内容、大数据的推荐机制消融了媒体边界,并通过本地化的运营策略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扩张,已基本实现了传播渠道的突围;同时网络信息流动性强、甄别困难、过滤宽松的特点,也将大大削弱西方媒体对传播渠道内容的把控。随着5G技术、VR/AR技术的快速发展,“万物皆媒”的趋势逐渐明显,“可视化”、“沉浸化”相应催生的新应用将对国际传播的主体结构、产品形态、受众体验和传播渠道产生深刻影响,全球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及传播秩序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我们必须把握好媒体技术革命这个机会,在全球传播新格局中赢得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新时代国际传播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大论断: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和大变革;大变局有利于中国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利于中国发挥大国作用;同时全球范围内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仅缩小了与传统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更是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不仅是对全球治理水平的巨大挑战,更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变”,放大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加剧了不同国家的利益冲突。中方政府积极抗击疫情、恢复生产、合作抗疫的行为,与美国政府消极抗击疫情、战略失误、急于甩锅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美国内部“种族平等”的美式极端化“政治正确”已演化为一场席卷欧美国家的抗议浪潮,自由民主的西方主流价值体系受到质疑,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后疫情时代欧美霸权话语体系。

在这崭新且巨变的历史时期下,中国的国际舆论关注度逐渐增加,国际传播必须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代特征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要在国际化传播平台上,客观、真实、生动地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让国外受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面对这个复杂且艰巨的战略任务,媒体在做好对内新闻舆论的宣传引导工作的基础上,更要放眼全球,打造面向全球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3.国际传播全球突围

中国要实现国际传播的全球突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与西方一流媒体集团相匹敌的外宣机构,使组织结构更加独立,新闻语言更加国际化,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国际传播的建设工作:

政治方向正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些根本问题,做好国际舆论斗争中的意识形态工作。同时,要识别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哪些是可团结伙伴,从而准确把握国际受众,利用所在社会的内部矛盾及舆情事件解读来获取关注,并尽可能地为中国在国际上找到更多更好的发声伙伴。

报道议题设置。与其盲目地关注西方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和信息发布,被西方媒体牵着鼻子走,不如另辟蹊径。通过关注国际重大事件并快速发声,以中国的立场和视角来设置议题,进行深度新闻报道和评论,以独特且鲜明的观点与西方媒体争夺重大事件的话语权;同时用自己的话语打破西方构建的东方形象,诠释自己的立场。

媒体语言运用。互联网时代,全球媒体传播趋势呈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碎片化的特点,媒体面对的是更为年轻化的用户群体,需要运用更适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产品形态和语言角度。媒体单位可采用拍照、手机录像等方式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消息,同时可推出对外传播的宣传片、H5、短视频、动漫、微视频、网络歌曲等多语种传播产品,在呈现方式上符合外国受众的接受习惯。

内容本地化建设。走出去的媒体要大力推行本土化建设,从当地的社会新闻、舆情事件出发,启用当地记者,组建当地团队,使用当地语言,用深度评论新闻、高质量视频内容等多种形式报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同时尽量与国外媒体合作,借力新媒体平台与短视频内容放大自身品牌效应,影响全球年轻网民。

传播媒介建设。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一剪梅》依靠海外版抖音(TikTok)爆火,证明了短视频平台的巨大威力。因此,在传播媒介的建设上,既要发挥好自建传播渠道的核心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媒体,打造全媒体国际传播的融合媒体矩阵。

多边合作共建。一方面,联合国家领导人、政府、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主体形成对外舆论宣传合力;另一方面,与各国媒体探索商业合作机制,借由重要外交活动、学术交流、大型赛事、国际性会议等活动,开展符合双方利益的双边合作,让对中国友好的国外媒体主动以中立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增加中国的曝光率,提高认知度。

外宣人才培养。要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构建国际认同,需要集国内优势力量,开展外宣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吸收国内外智库人才参与研究工作,并为外宣从业人员提供从政策、技能、技术、语言到运营、推广等综合能力培训,从而提高外宣意识及业务能力。

4.技术助力国际传播建设

当前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热点正在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拓展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创新应用,辅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汇聚多元外宣资源,打造智能生产平台,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搭建国际传播矩阵,打破传统传播路径的垄断,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4.1外宣资源协作平台

整合国内在外宣领域优质数据资源、人脉资源、技术资源等,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多语种的、全平台的资源协作平台。联通中国媒体和全球媒体,通过打造共同的内容资源池,汇聚全球优质外宣资源,提升优质内容的生产力,扩大全球媒体发声渠道,综合提升对外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平台支持全球对华友好媒体入驻。一方面,平台拥有强大的原创内容生产聚合能力,有能力创造优质资讯类、解读类等文、图、视频精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促进国际媒体交流合作,互相提供新闻素材及专属定制报道,形成对中国媒体的路径依赖。同时各国媒体在当地本身就拥有极具竞争力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可积极探索各国媒体的商业合作机制,利用各国媒体渠道将内容分发到全球各主要互联网传播平台,扩大中国媒体内容在全球的传播覆盖面,提升国际传播力。

4.2内容智能生产平台

在内容生产流程上,实行扁平化布局,打造适应深度融合、系统化创新的新型全媒体采编体系。依靠内容智能生产平台协调国内采访力量,整合国际素材资源,提高多语种内容制作能力, 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提升信息采集、内容创作和用户交互的效率。

(1)多语言编辑器,实现多语种(以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中心,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的图、文、音视频内容快速生产,实现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语言选择和使用。

(2)視频生产工具,提供长视频制作、短视频制作和直播、VR、AR工具,在5G时代,做好以视频内容为基础,适应多种平台传播的产品。

(3)智能辅助翻译,编写外文稿或翻译稿件,可选择开启辅助翻译功能,辅助进行多语种的外语产品生产,提升多语种传播内容的产能和质量。

(4)智能生产工具,提供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视频快速生成、智能字幕、智能配音、智能配图等智能辅助生产工具。

(5)多语种智能勘误,支持多语种智能勘误,实现文本政治性错误的自动智能勘误,辅助人工审稿,保障国际传播内容的准确与安全。

(6)智能审核校验,精准识别图片和视频中涉政、涉黄、涉暴、垃圾广告等违规风险信息,提升审核效率。

4.3全球议题设置平台

汇聚全球数据资源,及时发现全球时政热点、涉华热点、全球舆情、人物观点等,聚焦全球重大舆情问题,帮助媒体单位精准把握对外发声的时机、节奏,及时应对涉及国家形象和相关国际事务的热点问题,抢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同时辅助媒体单位进行议题设置,在事前设置话题并加以引领,从而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平台帮助国内媒体在时效性上与西方媒体竞争,赢得全球舆论的引导权,树立媒体品牌形象。

4.4传播策略分析平台

从受众本位视角出发,综合分析各国国情社情,分析各国目标用户的关注点,科学制定国际传播的策略与方针,利用先进技术为“一国一策、一地一策、一媒一策、一人一策”提供辅助支撑,由“广播式”的传播方式向“定向式”的传播方式转变,从而真正实现精准传播,通过分析我国外宣工作的不同方向与外宣单位的不同需求,构建面向不同场景的服务能力,从而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

4.5传播媒介建设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话语权的霸权即媒介霸权,媒介的霸权通过媒介形式的全球化、媒介结构的全球化、媒介流通的全球化和媒介效果的全球化影响全球受众。传播媒介建设方面,以多语言体系的媒体内容为基础,建设多元的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涵盖新闻资讯、深度报道、短视频等不同内容,注重差异化的信息产品提供,满足全球不同受众需求,同时通过利用国际现有的社交新媒体平台,形成全介质、全平台的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4.6外宣效果评估平台

国际传播媒体需更加重视目标市场和受众的需求及反馈,建立全球跨媒体传播监控体系,以传播效果为依据调整对外传播策略,实现媒体对国际舆论场的有效引导,依据外宣效果评估平台的海量数据,建设权威的外宣多维效果评估体系。通过跨渠道、多维度的新闻传播效果分析,评估产品在落地传播阶段的综合影响力,不断调整传播策略,提高“外媒正面报道量”和“国际主流媒体报道正面曝光度”。

5.前瞻性建设

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是国际话语的正面较量,归根结底也是中西价值观的较量,是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挑战,也是对现有舆论体系的突围。因此,在目前西方主导舆论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提前布局,淡化官方色彩,避免国外媒体将国际传播活动定性为政治宣传管理手段,并尽早准备应对国际媒体管制措施的方案。

[1]李洋.从当前国际舆论环境看国际传播着力点——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外舆情的分析[J].对外传播,2020(04):13-16.

[2]梁怡.习近平对外宣传重要论述与海外中国学研究[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3(09):4-14+95.

[3]任鼎.技术助力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之一[J].中国传媒科技,2019(12):15-17.

[4]杨琳.“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3):7-9.

[5]翁诗杰,格列格尔茨·W.科洛多科,鲁道夫·沙尔平,等.疫情如何加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N].光明日报,2020-07-07(12).

作者簡介:任鼎(1984-),男,安徽,工程师。

猜你喜欢
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中小学学生该如何做好疫情防护
疫情中的我
抗击疫情
万众瞩目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被疫情改变的成语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