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未来的兴盛來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文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前人时代的社会生活,也通过文化形象的保存,让后人们知道一个民族的传承。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更是中华古文化传承的载体,一条运河串联浙、苏、鲁、冀四省,京、津两市,贯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伟大工程,亦是中华文化形象的象征之一,也成为了我国研究人工水利发展及城市文明进化的重要对象。同时,京杭大运河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都得到了世界遗产大会的高度认可。
京杭大运河以时代见证者的身姿,看见朝堂上波涛诡谲,朝堂下百姓生活的种种,两千多年的时间厚重了它的文化底蕴,多少文学才子、研究专员踏遍两岸,留下关于他的传奇写作;又有多少海外人士,感叹他的神奇,将他的故事带向世界,京杭大运河也由此成为了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媒介,沿岸的风土人情、工程史记、文化形象也为世界各国研究人工大运河的文化形象提供了重要素材。可以说,京杭大运河携千年历史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进度,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国际舞台有着超乎想象的重大意义。
始于春秋时代,逐渐踏上历史舞台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代,当时修建运河基本是由于军事战争的需要,譬如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命人开凿沟渠,就是为了方便战争时的士兵、粮食等军需运输能够快速抵达战场。而京杭大运河传言最早是由吴王夫差开凿,为了北向伐齐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召集民工凿挖“邗沟”,引长江水灌之,经航扬州并存留至今。据史料记载,“邗沟”作为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对后期扬州城的建立和经济、政治、航运、交通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邗沟”也被认为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雏形;秦始皇嬴政时期,在嘉兴境内开凿河道,奠定了后来运河的由北向南走向。“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乃《越绝书》中所述,可见秦始皇开河道也是开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成为衍生运河文化的一大举动。
运河修建也预示着运河文明的诞生,春秋时代,霸主频出,各国之间纷起波澜,灭国与复国不断更迭,各国文化之间互相交融,而贯穿整个春秋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更是吸收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楚文化、两淮文化交织,吴越文化等相互串联,大运河作为春秋时期各国文化缩影,也成为了追寻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最全面的载体。
当然了,春秋时期的运河仅作为军事需要而修建使用,那么在经济、政治上的带动作用自然不明显,源于各国之间纷争不断、藩王争权的前提下修建的大运河,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并没有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京杭大运河的所历经的三个阶段,除了起源于春秋时期,更重要的是在隋唐元宋中得以贯通发展,使其一步跨越经济中心历史舞台。
兴于隋唐时期,见证运河文化风采
隋唐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对外交流也处于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隋炀帝动用百万名百姓,一举将往前众多王朝修建的河道进行贯通,成就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运输作用。隋朝迁都河南洛阳,对大运河的要求更多地集中于向朝堂提供粮食支持和经济支持的作用,军事需求方面也相对较少。江南地处长江流域,是真正有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更有当地门阀世族把控,朝堂为了进一步掌控江南地区,修建和贯通京杭大运河成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不仅能够掌控当地门阀世族,更能将全国经济中心所具备的资源用于朝廷,进一步扩展朝廷实力进而震慑江南的门阀世族。
隋朝末年,国立衰败,大运河诸多河段皆处于堵塞状态,唐朝在对于大运河的打理基本就是处于疏通,史料记载“四疏汴渠,五浚邗沟,三治江南,二凿丹灞,三治褒斜道,疏浚嘉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黄河汾水道……”而这其中的数字仅仅只是约数,运河堵塞已经成为常态,需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持才能实现长期维护。而同样的经过疏通的运河,与北方朝堂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公元826年,为缓解河道水浅、船只难以运行的现状,王播奏请开凿新运河便于船只运行,以利于漕运发展;到了公元712年,唐睿宗命魏景清引淮水至黄土岗,直通扬州,便捷漕运事业的发展,经济、军需、粮食运输等都得到一定的提效。
除此之外,隋唐大运河的贯通更进一步激发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早在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就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左思《吴都赋》有言“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更有《三国志》中说吴国“其野沃,其民练,其财丰,其器利……”由此可见,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完全不逊色于长安、洛阳这些历朝古都的繁华。并且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商贾往来皆汇聚于运河周围。隋唐时期对外贸易往来频繁,日本、朝鲜、罗马、波斯等都与之有经济往来,尤其到了唐朝,亚非地区与唐通使交好的国家达到70多个,京杭大运河出现了千年难得一见的繁荣盛景,其所孕育的大运河文化也成为京杭大运河历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盛于元明清,贯穿南北繁荣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贯通,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运行价值。而到了元代为了实现南北相连,元朝花费十年时间,重新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将运河河道取直,不再改到绕弯洛阳,而是直接从天津抵达江南富庶之地——杭州,至公元1293年,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粮食、商贸往来直线抵达无需绕道,新改道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运河缩减了九百多公里,而这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明清时代基本维持了元代大运河的基础,开始进行定期维护,其中的康熙乾隆六下江南,走的便是元代改直的京杭大运河,由此可见明清时,漕运的兴盛程度。通州曾有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苏州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誉称;聊城湖更是被成为“中国北方威尼斯”……作为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不仅只是作为南北发展的运输通道,更是以此辐射运河周边城市,带来更加繁茂的经济、文化及科技的发展。作为从诞生起便贯穿封建历史王朝的大运河,见证了自身流经城市的崛起,也见证了不同朝代的起起落落和孕育着各个朝代的运河文化。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