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星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他们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中的的布依村落纳灰村,若从上方俯视他们的水稻田,会看到有着一个个凹陷的环状农田,不禁让人想起神秘的“麦田怪圈”。这些凹陷环状农田中心部分像是一個不规则圆环状的的巨大地漏,从平坦的耕地上向地下逐渐盘旋而下,越深入地下变得越来越狭窄,有的地漏中心深不见底,而有的地漏之下奔涌着汩汩流水。布依族人民把这种巨大地漏叫做“地眼”,意为大地的眼睛。
在农耕时节,由于“地眼”里存在着丰沛的水资源,勤劳的布依人民就直接沿着凹陷的“地眼”周围开垦农田和种植庄稼,用上一根长达十几米的软管,将“地眼”中的水直接抽取上来,灌溉着周围一圈又一圈的农作物。“地眼”的合理利用成为了布依人民丰收的关键:遇到旱季时,地下可以及时抽水浇灌庄稼;遭遇雨季,天然的地势特点会让降水顺着地漏直接排掉,智慧的布依人民充分利用着这一大自然的恩赐,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着安稳的生活。
“地眼”其实指的是贵州喀斯特地面经溶蚀及岩溶塌陷后,形成口大底小的倒锥状的封闭洼地景观,它也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地表水汇流于喀斯特漏斗流入地下,在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下,最终形成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即落水洞。纳灰寨“地眼”落水洞的形成,在形成开始阶段就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地表上的碟状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地底深处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不断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遭遇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经过大气降水的不断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最终形成了纳灰寨落水洞——地眼。
充满了喀斯特石灰岩的万峰林中,纳灰寨落水洞起着集水和消水的作用,保证了布依人民耕种的旱涝保收。但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断层裂隙不断发育,当接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后,雨水沿着石灰岩的落水洞或缝隙向下渗漏,并伴有积土、碎石堆积,土壤表层的有机物质很容易随著这些饱含碳酸盐的水溶液流进入河流、地下河以及其他水系,造成严重的营养物质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直接导致了严重土地贫瘠,阻碍农业的生产。所以我们利用着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要保护着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防治污染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