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爱峰
一名奋战在扶贫一线的聘用干部,拿着很少的工资,干着最重要的工作;因业绩突出,被评为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她是成都东部新区董家埂镇扶贫办扶贫主管曾胡丽,有着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干工作喜欢思考。”“她有着非常高的政治素养,既刻苦又肯钻研,业务能力非常强,镇上的扶贫工作一刻也离不开她。”对于曾胡丽,董家埂镇分管扶贫的副书记马执建、镇纪委书记李兴彬这样评价。
从村文书到扶贫人
无论是村文书还是扶贫专干的工作,对于曾胡丽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从2014年做文书开始,她在短短3年里,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扶贫干将。
董家埂镇原属于简阳市管辖,在成都市地图上处于最边缘地区。1983年出生的曾胡丽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体育专业毕业后,在外打拼了数年,她回到自己贫穷的家乡,在楼房嘴村做了一名村文书。
村文书的工作说起来比较简单,就是整理各种资料,梳理各种表格,能够清晰地汇报,月工资800。面对当时一个资料需要反复查找的工作状况,曾胡丽觉得很不可思议,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家乡的贫困落后和急需改变。她把自己上学和在外闯荡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很快就成为了全镇资料信息整理最完整、信息匯报最准确的村文书。
此时,董家埂镇需要一名统计全镇贫困户情况的扶贫专干,业务突出又非常敬业的曾胡丽被镇党委发现,2016年5月开始借调她为扶贫专干,具体工作就落在她的身上。
扶贫工作开展初期,特别是最初的统计,需要贫困户人数、类别、贫困状况和特点等多项信息,而且经常有调整。大家都缺乏经验,表格设计难以一次性完善,村里的统计人员水平不一,数据和信息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表格里的需填信息,因为习惯的原因没有收集到,还得重新再来……
信息统计后需要录入系统,这一步几乎都是曾胡丽一个人的工作。统计工作的反复,导致录入同样也要反复:有时候是统计错了,有时候是系统故障,还有的时候是因为统计方式变化……一开始在录入全国系统时,因为登录人数太多,系统经常处于拥堵停滞状态,曾胡丽便自觉调整工作时间,别人吃饭时她工作,别人睡觉时她工作,其他时间还得处理收集的信息,全镇1052个贫困户信息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录入的。“眼睛里全是贫困户的信息,看其他东西时,眼睛都是胀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胡丽历历在目。
体育精神就是坚持
曾胡丽,在简阳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无论是简阳市扶贫办还是成都市扶贫办,提起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干扶贫工作的人员时常会调整,因为确实太累了,很多人身体吃不消,于是就轮换着来。曾胡丽却是少数“从头干到尾”的,可以说,她是成都扶贫工作中的“明星人物”。
借调一年后,曾胡丽放弃了被推荐为楼房嘴村党支部书记的机会,参加了董家埂镇聘用干部考试,正式成为一名能为全镇更多村民谋福利的专职扶贫干部。
工作有多忙呢?她一个人要对接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单位等,要协调和扶贫工作相关的民政局、社保局、财政局等众多单位,要了解全镇的贫困户信息……常年在家的每一位贫困户都记得她曾带去的帮助,每个扶贫项目都有她的努力。
董家埂镇与清风乡合并后20个村中有8个贫困村,贫困率高,扶贫任务异常繁重,每项工作量都是其他乡镇的很多倍,为了按时、高质量完成工作,多少个夜晚,曾胡丽都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因为“睡在床上,怕就起不来了”。
自从做扶贫工作以来,曾胡丽只请过两次假:一次是母亲突发重疾,急救4天去世,她用3天的时间料理完后事,又投入扶贫工作;另一次是自己动手术住院,医生要求休息一个月让身体恢复,但她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到了岗位。她说,因为深知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尽早完成目标。
董家埂镇扶贫办的墙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贫困户资料,也代表着曾胡丽扶贫工作的成绩。从2014年6月扶贫工作起步,到现在实现全面脱贫,可以说,董家埂扶贫工作路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装在曾胡丽脑海中、心窝里,“虽然很苦很累,但想到党委政府对自己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信任、支持和鼓励,而且看着家乡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心甘情愿去努力、奋斗。我从体院毕业,也有不断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对于这些年来的“坚持”,曾胡丽这样阐释。
曾胡丽为董家埂镇扶贫工作撑起了一片天。在她的努力下,董家埂镇的扶贫工作已连续3年作为代表接受成都市的检验检查,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单位、先进党组织、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等荣誉也纷纷花落董家埂。由于曾胡丽突出的业务能力和成绩,被董家埂镇党委破格提拔聘用干部为扶贫主管。
贫困户最信任的人
董家埂镇的1052户贫困户,几乎每一家都有曾胡丽的足迹。“我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深知贫困户的处境。现在党和国家政策这么好,成都市的扶贫力度又这么大,我哪怕把自己的腿再跑短点,也要让家乡的贫困户尽快脱贫,早日奔上小康!”常常苦恼于自己个子太矮的曾胡丽开玩笑说道。
在深洞村,一走进徐大爷家的大门,就听到徐大爷高兴地说:“曾主任又来看我们了。”徐大爷和老伴儿身体不太好,还有一个患病的小女儿,家里生活很困难。曾胡丽一直记挂着他们,每次遇到相关政策都跑去告知并协助办理。现在,徐大爷一家住进了明亮结实的安置房,正在上初二的外孙成绩优异,一张张奖状从暗黑的土墙搬到了洁白的砖墙上。
“国家出了好政策,她都第一时间带给我们,她是我家的常客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原来比,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说起曾胡丽,徐大爷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
深洞村的汤国良更是感慨万千,“一开始她上门来动员房屋改造时,我们都不相信她,觉得她不会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只是想完成自己的工作。”汤大哥当时觉得自己的房屋占地面积大,住起舒服,没怎么想过房屋改造后的环境优美以及后续的扶贫政策。第一次动员失败,曾胡丽又去找他,耐心地解释相关政策和改造后的前景,连续跑了3次,汤国良一家才最终同意。
看着自己家现在两层的“农家别墅”,汤大哥乐得合不拢嘴,房前屋后种树栽花,养鸡养猪。村里正在动员大家参与产业发展规划,“这回是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就积极响应。曾主任绝对是全心全意地为贫困户着想的,我们以后都会积极参与村里的规划发展工作。”
“曾妹子又下乡来啦,一定又给我们带来好消息了!”像徐大爷和汤大哥一样,很多村民都实实在在看到了曾胡丽一心为贫困户着想,真真切切地为贫困户解决困难,无保留地将中央省市的扶贫政策送到大家心里,极其负责地协助各村“村两委”把扶贫资金最优化利用。
如今的董家埂镇,一条条扶贫路的延伸入户,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蔬菜大棚、育种基地、草莓、佛手、杨梅、青脆李、葡萄种植园、小龙虾养殖等集体经济遍布8个贫困村,曾胡丽的干劲更是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