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占 Clash 大观 长得很高的华莱士
這里有一群和你一样的人,一日球迷,终生球迷。他们活跃于世界各地球迷论坛和社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020年,他们还在这儿肆意抒怀,宣泄快意恩仇。
今年两会期间,面对有关体育的提案、议案,代表与委员们在台前大议,我们在这里小议。体育关乎民生,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三次申办奥运,北京申奥代表团都面临奥运遗产的问题。前两次申办时,国人对此不甚了解,毕竟肉还没吃上,谁能想到喝汤的问题呢?等到申办北京冬奥会时,有关奥运遗产的问题成为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奥运遗产,相当于问奥运会如何与每个中国人发生联系。
奥运会不仅是北京人的奥运会,更是全体中国人的奥运会。奥运会只有16天,全国人民没办法集中参与这16天的盛会,但是,奥运遗产却可以尽可能地惠及全体中国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鸟巢”和“水立方”成为北京的新地标,成为中外游客必到的景点。12年问,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建筑的奥林匹克公园累计已经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走进“鸟巢”,开幕式当天的欢呼声仿佛就在耳畔,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奥运遗产带给我们的物质福利。
奥运遗产更加珍贵的一面是它无形中改变着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北京奥运虽然已远去,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更加开阔。通过一届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们比过去更接近体育了,知道了运动员的艰辛,也知道了在赛场上一山还比一山高的道理。奥运近在眼前,金牌不再是人们谈论的唯一话题,赛场内外的各种信息也成为我们的谈资。所以,当刘翔伤退时,网络上出现了相当多理解和包容的评价,那一刻我知道,举办一届奥运会是值得的。
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唯成绩论、唯金牌论已悄然走远。不是观众不在意成绩,而是人们更注重运动员的个性彰显以及比赛跌宕起伏的过程,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加成熟和深刻了。
中国不仅要做体育大国,还要做体育强国。2008后,健身带动体育产业崛起,也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
当然,这种改变是渐进式的,并非一届奥运会就能让人们的思维“脱胎换骨”,这是过去12年中国体育事业大发展、中国老百姓积极参与体育后发生的质变。北京奥运会催生出中国体育的一个新时代,是奥运给中国留下的最丰厚遗产。
两会期间,我看到一份提案,关注的是后奥运时代人文遗产的开发利用,这十分必要。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我期待这场盛会能作为一个契机,再次改变每一个中国人的气质,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大国公民。
全国政协委员杨扬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一份提案,与社区体育有关,瞄准的是社区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和体育设施建设。我对此颇为惊讶,一方面惊讶于杨扬委员能提出这么接地气的提案,另一方面,社区体育在我国确实是个新鲜东西,但值得推广。
坦率地讲,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体育文化的民族,或者说,我们的体育文化还在形成中。中国文化崇尚“静”、“养”、“收”,动刀动枪那是粗人干的事。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社区文化,社区的概念本身就是舶来品,起源于欧洲的城邦和市民社会。在我国,宗族制土崩瓦解和近几十年城市化推进,人和人的关系没那么密切。从一线城市到城镇,人们对居住地附近的人际关系疏于打理。防盗门一关,可能很久才会和邻居说一次话。
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体育文化也是一件需要从头推动的事。正如杨扬委员所说,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从未成年人做起,青少年体育需求应被重视,甚至是高度重视,这需要体育、住建等多部门合作,一起规划、设计和推动。
回想我们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街头巷尾的玩耍中度过的。如今,街头巷尾被社区取代,在校园之外,社区就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对提高未成年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学习有重要的价值,但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城乡社区中的公共体育空间和设施更多是面向成人,能满足儿童和青少年需求的不多。
就拿社区中常见的健身器材来说,大部分的高度是儿童望而莫及的,至于秋千、漫步机、转腰器和腹肌板等健身器材,儿童玩起来有一定的危险性,青少年对这些没太大兴趣。某些小区给儿童提供塑料滑梯等器材,但毕竟是少数。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范围受限,放大了社区体育空间和设施不足的问题。社区的未成年人体育现状既如此,运动场地规划、体育比赛推进、与学校体育的衔接以及专业体育人员进社区的需求,都是未来才会触及的问题。
过去几年,两会涉及体育的提案多关注学校体育,在未成年人体育教育中,社区和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社区体育开展得好,有助于文化建设。其实,以孩子为纽带,运动更容易促进亲子关系、邻里关系,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就孕育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