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刘书云 张斌
盛夏时节,走进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杨凌示范区”),教稼园内的后稷雕像巍然耸立。相传,这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4000多年前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历史跨越千年,在这片被誉为“农科城”的神奇土地上,种子研发加速,农技创新不断……杨凌农业生产的当下正擘画和示范着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图景。
种业“硅谷”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古人形容小麦茂盛生长的样子在一组最新数据里得以印证:今年陕西以小麦为代表的夏粮再获丰收,根据农情调度分析,今年陕西小麦平均亩产为286.73公斤,总产414.69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8.74%、8.5%,小麦单产创近年新高。
增产增收背后,离不开一批扎根杨凌的小麦育种专家的科研成果。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对小麦的关注从未停止。”作为“西农501”小麦新品种的主要育成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谈起自己的育种事业,有说不完的话。
“拿‘西农501这个品种来说,它的特点是综合抗病性较好,特别是在今年条锈病高发的年份,表现出很好的抗病性。”吉万全介绍,从2011年开始杂交试验,经过6年的品系选择、3年的国家区域试验,这个品种的形成,花费了课题组整整9年时间。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面向社会公布的2020年国审小麦新品种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西农501”通过国家审定,而一同通过国审的还有“西农100”“西农99”“西农369”“西农20”“西农364”5个小麦新品种。
农以种为先,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在小麦、玉米、油菜、苹果等生物育种方面,杨凌已经形成强大的“国家队”。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4次都是杨凌品种主导。比如,杨凌培育的“西农979”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3个小麦品种之一,“西农511”成为2018年国家主推的优质高抗病性品种。
杨凌不仅拥有一大批来自高等院校的育种专家,还集结了一批民间育种、引种团队。
走进杨凌示范区内的陕西金棚种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棚公司”)示范基地,各种口味的西红柿结得繁盛。
“每年,我们在种子研发上投入约1000万元。”公司研发部主管蔡义勇称。多年埋头研发,让金棚公司选育的番茄种子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番茄品种之一,一些新品种还远销国外市场。
科技含量不断凝结,加之精细化种植要求,这家公司不断加快良种选育,也尝试转变销售方式。以往的大包装袋被细分成小包装,以往论斤称如今按粒卖。
“早先地大田多,农民播撒种子随意性大,买种子也是称斤不论两。现在,集约化种植后,农民认品牌、讲品质,追求‘一穴一苗,对种子的要求比过去高了。”蔡义勇说,这就倒逼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不但要跑赢同行,还要时刻关注农户的新需求。
在杨凌的田间地头,多见农民耕种新品种,既有形似“狼牙棒”的柱状苹果树,又有枝干笔直向上生长的樱桃树,还有黄色的火龙果,单株产值可达到6000元的葡萄,好似一个奇妙的新品种乐园。
在杨凌,还有很多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引种培育,实现农业升级换代,赢得消费市场。
傍晚,杨凌示范区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艳坐在自家大棚里开始直播。对着镜头,王艳切开火龙果展示,屏幕上字幕迅速滚动,“怎么买,多少钱一斤,能自己种么”,王艳一一回复。
“这种来自以色列的黄龙果,比白心、红心火龙果口感都甜,虽然每斤售价达到五六十元,但市场接受度挺好。”王艳说,目前她共有15大棚,种植有21个品种,每年火龙果销售收入可达300万元。
杨凌示范区展览局局长李新龙说,每年“农高会”,省内外很多农户都会慕名跑到杨凌,看看“今年又有啥新品种”,“种子研发在杨凌,种子经营也在杨凌”正逐渐成为共识。
农技领衔
关中平原,小麦刚刚喜获丰收;黄河岸边,渭南大荔县的新式温室大棚的冬枣已开始出售。打乱了季节的温室在反差中带给农户更多收益。
事实上,这些新式大棚都来自几年前杨凌的示范成果。
在杨凌,大棚有着自己的“进化史”。從垒起土坯墙建简易大棚,到前几年的单拱单膜大棚,再到现在的大跨度双拱双膜智能温室大棚,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大棚正向更高效、更环保、更智慧的方向转变。
先进的温室大棚面积不断扩张。统计数据表明,由杨凌专家团队研发的以光蓄热为核心的创新结构温室大棚和配套瓜果蔬菜生产关键技术,推广面积已占到西部地区温室面积的83%。
杨凌职业农民桂创林说,现在大棚技术又向前走了一步。
“这个大棚墙壁由波浪形的蓄热材料构成,我还采用了双拱单膜蓄热阴阳温室,冬天积雪就会顺着大棚溜到地面,不用人工除雪。”今年47岁的桂创林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长期致力节能技术研究。2014年,他带着自己所学,一心扎进农业领域,成为一名新农人。
在杨凌,像桂创林这样的职业农民有很多,躬耕垄亩之上,他们从农业生产的点滴做起,不断赋予农业新鲜感、新技术,同时,也把最新的种植理念和种植方式传播出去。
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横幅醒目。横幅是马新世和园区的职业农民们商量后悬挂的。
马新世自小跟着父亲在渭河滩地种西甜瓜。30多岁时,他组建起种业公司和西甜瓜合作社,后来又成立了陕西首家民办的果蔬研究所,2018年他当选为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会长。
这些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马新世培育新品种,研究和推广新技术的脚步不停:实验摸索出可以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机枕”,性能更优的双拱双膜智能大棚,“周边种菜、池内养鱼”的“鱼菜共生”技术……
马新世平日里很忙,但只要有人上门求教,作为园区的负责人,他总会和园区的职业农民一道热情接待,帮助解决问题。他们先后培训3000多人次,来园区参观的更是高达3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