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雪
202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媒体单位,以及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145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倡议提到,多方联合形成一体化,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加快知识体系建设和工具研发,提供全链条转型服务。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通过19项创新支持政策,加快数字经济15种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在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方面,《意见》特别指出要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为此,我们对虚拟产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判,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
什么是“虚拟产业园”?
虚拟产业园相对于物理边界明确的传统产业园而言,更强调逻辑集中的虚实结合。“线上”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视频会议等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拉近组织间距离,为入驻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线下”把写字楼、公寓楼、商业广场和闲置厂房等分散的楼宇统一规划为一个园区,企业选择办公地点自由度更高。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资源的高效率整合从可能变为现实,组织接近替代了传统的地理位置接近,无边界的虚拟产业园虚拟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虚拟产业园”发展现状
当前虚拟软件园主要分为两类,即以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为主的虚拟产业园和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平台型虚拟产业园。
以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为主的虚拟产业园:通过宽松的政策环境、便利的方式和优质的信用服务,吸引外地网商“离岸注册”,形成虚拟的电子商务的产业园。乌镇虚拟产业园就是典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虚拟产业园,其借助乌镇政策和时域优势,链接企业发展所需资源,让政企银校各类资源能实现跨地域合作,是一个“网络注册,无界办公”的新型经济联合体。产业园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入驻企业提供基金注册、税收奖励、政策申请、专业企业服务、融资孵化、异业合作、创业辅导等服务,将平台功能和线下活动结合,链接企业,协助企业寻求合作,实现资源交换和企业互动,迈向生态化共同发展。另一个典型代表是南京电商生态链虚拟产业园,以龙头牵引集聚“互联网+”产业,国内互联网10强已有8家聚集于此。通过与小米科技华东总部携手,利用小米集团丰富的生态链企业优势,集聚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共同打造江苏省首家“互联网虚拟产业园”。入驻虚拟产业园的企业无需整体落户,而是将与头部企业相关联的业务率先落地,并享受与园区其他企业同等的产业优惠政策。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平台型虚拟产业园:重庆猪八戒网打造的国内第一家创意设计虚拟产业园,打破传统产业园的地域和容量限制,提供了一站式企业灵活用工平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办公的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入驻,并享受到虚拟产业园提供的诸多服务,整合人才资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服务交易平台,通过线上人才共享平台和线下“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园区相结合的孵化方式,为创业人才提供线上商机流量、线下办公服务,助力区域释放人才红利。
“虚拟产业园”发展中的问题
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虚拟产业园的一个重要建设目标是通过产业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但是从当前虚拟产业园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产业园并未真正实现产业链的融通聚集,提供的技术核心支持服务一般,信息流通不畅,无法有力促进上下游、产供销的协同联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普遍较差。
集群治理和运营能力有待加强。虚拟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涉及政府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当前部分虚拟产业园仅限于建园收租的原始盈利模式,缺乏顶层的产业统筹规划、上位政策的分类指导,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也无法激发虚拟园区应有的活力。
几点建议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或园区管委会牵头建设等形式,推动建设跨区域、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集群内部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推进产业互联、业务互通和资源互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建立虚拟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紧密的协作关系,提升社会化协作水平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创新治理模式,提高运营能力。遵循“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完善虚拟园区管理体制,全面发挥各方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提高运营意识,除了为入驻企业提供空间服务,更要充当好企业的合伙人,与入驻企业共成长。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围绕虚拟园区的主导产业,将产业链做长,构建人才、服务、金融等全要素的生态圈做广,全方位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相关链接
作为产业园区领域中的一种新业态,虚拟产业园与传统园区在开发模式、招商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会有所差异,并且也会对传统园区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园区通常遵循“重资产”开发模式,需要经历投资、选址、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等一系列流程。而虚拟产业园则通常可以直接跳过前期的投资、选址、开發建设阶段,直接进入到招商运营环节。而虚拟产业园提倡“网络注册、无界办公”,对园区空间载体的依赖程度非常小,能够避免传统园区“重资产”开发模式的弊端,大幅减少前期投资、场地建设成本。
虚拟产业园通常都会选择“离岸注册”的方式,即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办公城市和地点,而不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入驻”。虚拟产业园中的企业并不需要入驻园区办公,只需要把公司注册到虚拟产业园中,就可以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
这种“离岸注册”的方式对于传统园区来说无疑也是一项新的挑战,大多数传统园区的盈利结构中,房地产的销售收入和租赁收入通常占比较高。而如果未来有更多类似虚拟产业园的出现,更多的企业不再需要租用园区的场地时,园区现有的租金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必须加速拓展其他的盈利渠道。
未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产业园。与传统园区相比,虚拟产业园显然拥有一套不同的运行方式。但是想要成功地吸引企业入驻、实现与入驻企业的共同成长,虚拟产业园同样也需要前期进行精准的规划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