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应逐渐向微观及末梢延伸和下沉

2020-09-06 13:21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20年32期
关键词:供热智慧社区

疫情期间我们有这么几组数据值得关注:一个是医疗数据,一个是疑似病人的轨迹。出现一个疑似病人后,他的轨迹要画出来,包含交通的数据,运营商的数据,在一个城市里面相关的社区街道的数据。其实收集最困难的就是小区的数据,基本上都是靠居委会的人在小区登记,然后一点一点去收这个数据,整个过程是相当痛苦的。

在姚志强看来,目前多数智慧城市建设以服务政府为主,缺少面向市民和企业的应用体系。因此虽然智慧城市能帮助政府实现精细化管理,但对普通的市民而言,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感知并不强烈。

对此,何涛也表示,同方在此次疫情中透过智能技术应用发现,智慧城市治理尚未深入到微观及人民生活末端,智慧应用与居民生活服务和社会运行方面结合偏弱,导致在疫情前期社区管理与信息报送仍要手填和小纸片形式,信息无处报送、收集无法开展,均要靠人工。

他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微观管理与居民生活认识不够,智慧城市不能只有大脑,更要注重血管打通、末梢建立和有效循环,才能发挥智慧城市整体效能和作用;二是技术化手段与具体场景结合不够,不能只重视技术化手段而忽视实际效用和能力结合,一切技术手段应与实际应用结合,很多手段不能凭空靠展示和“大屏”演示功能,更应该具备态势感知、分析研判、干预处理和控制管理,成为真的“有用”和实际需求的功能才更加成熟;三是暴露了在数据协同方面和建设模式中的短板,运营商、医疗体系、政务数据、交通数据、商业数据和自身数据如何高效结合,为重大突发紧急事件服务和紧密协调支撑,这方面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应“顶天立地”,除了要加强顶层设计之外,还要加快推动信息化平台、应用等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向一线、基层下沉,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接地气,从而便利基层人员工作。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打通末端神经元将是必然趋势,会由上而下转变为从下到上,更加关注发展数字市民身份等细分应用场景。在本次疫情期间,中国电科集团推出了‘一码畅行应用。我们探讨能不能与‘一码畅行后面的数据相结合,去做一些基于个人身份识别的扩展应用服务,在现阶段是特别好的机会。”仲恺如此说道。

可以看到,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检验,无论是政府,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企业,开始更多地认识到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向微观及生活末梢延伸和下沉的重要性。同时,疫情防控也为面向这一领域技术创新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

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电科的“一码畅行”,还有云从科技“云从轻舟平台”与相关智慧社区方案结合,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在黑龙江哈尔滨某小区,就采用云从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做好防疫重点人员管控工作,包括实有人口管理、人员管控、人车轨迹研判、异常告警处置、潜在风险预控等,有效提升社区防疫工作效能。该解决方案带有“口罩佩戴预警”功能,禁止不佩戴口罩人员进入社区,并语音提示安全佩戴口罩。进出小区人员和车辆还可自助登记小程序,进行自助信息填报,减少人员接触风险。

姚志强表示,对于云从科技来说,未来的工作就是细化智慧城市的每個节点,让城市真正地智慧和高效。在做智慧城市的时候,有时会陷入一个“大”的陷阱,就是思考要把整个城市做得怎么智慧,在布局的时候却因为之前“过大”的想法,而没有把很多事情落实到细节。智慧城市不是一个装满了所谓高科技硬件的城市,而是真的从算法和算力出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民众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

不仅如此,同方通过智慧供热软件平台为太原市构筑集中供热“城市大脑”,使十多处热源、数千公里供热管网、两千余座热力站、百万居民住户等整套供热数据,清晰地呈现在监控中心和云端,以“一城一网”实现管理者的精准管控、远程操作、应急管理等运维目标,保障供热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无人值守有效减少人员的现场服务,确保疫情期间精准高效的云端管理,实现“智慧供热”。

正如何涛所说,智慧城市要想实现真正的“智慧化”,需要实现技术手段与具体应用场景的结合,不能只重视技术手段而忽视实际应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逐渐下沉及延伸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场景为切入点,实现点的突破和提升,在点的提升基础之上,将服务和应用实现多元化、多维度发展,最终带来整体智慧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供热智慧社区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PPP模式应用于城市供热项目分析
风电供热之路该如何走
有智慧的羊
汽轮机供热系统的技改创新
智慧派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