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勇 高文斌 辽宁省节能监测中心
本文根据阶梯电价政策执行专项监察工作,从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0万tce以上的辽宁省钢铁企业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15家企业为分析对象,通过2016、2017、2018年三年的企业能耗情况(文中数据均以15家企业数据做支撑),对辽宁省15家钢铁企业工序能耗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钢铁企业工序能耗发展趋势和规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节能建议。
2016~2018年,辽宁省(15家)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分别为659、635、620kg标准煤。能耗变化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钢产量和综合能源消费量对比见表1。
表1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钢产量和综合能源消费量对比
焦化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范围在59.8~134kgce/t,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结构、自动化水平等装备水平不同,生产每吨焦炭的能源消耗也有一定的差异。焦化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见表2。
表2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焦化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kgce/t
从2016~2018年焦化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情况看,呈现下降或上升趋势的企业占总数的50%;呈现波动状态的企业占50%。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范围在44.2~54.7kgce/t,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结构等装备水平不同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差异造成能源消耗有差异。烧结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见表3。
表3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烧结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kgce/t
从近三年烧结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情况看,呈现下降或上升趋势的企业占总数的46.2%;呈现波动状态的企业占53.8%。
球团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范围在17.8~34.1kgce/t之间,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结构等装备水平不同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差异造成能源消耗有差异。球团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见表4。
表4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球团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kgce/t
从2016~2018年球团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情况看,呈现下降趋势的企业占总数的30%;呈现波动状态的企业占70%。
高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范围在360.28~433.18kgce/t,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结构等装备水平不同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差异造成能源消耗有差异。高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见表5。
表5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高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kgce/t
从2016~2018年高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情况看,呈现下降或上升趋势的企业占总数的28.57%;呈现波动状态的企业占71.43%。
转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范围在-31.6~-10.44kgce/t,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结构等装备水平不同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差异造成能源消耗有差异。转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见表6。
表6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转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kgce/t
从2016~2018年转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情况看,呈现下降或上升趋势的企业占总数的28.57%;呈现波动状态的企业占71.43%。
电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范围在20.25~83.01kgce/t,由于企业生产能力、结构等装备水平不同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差异造成能源消耗有差异。电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见表7。
表7 2016~2018年辽宁省钢铁企业电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kgce/t
从2016~2018年电炉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情况看,呈现下降或上升趋势的企业占总数的75%;呈现波动状态的企业占25%。
辽宁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居高不下,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比重接近90%,钢铁行业能耗占全省工业的30%。
辽宁省工业能源消费快速上升,增加幅度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尤为突出。钢铁等高能耗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过高,工业高能耗、低效益的矛盾表现突出。钢铁企业是当地利税大户,GDP比重较大,地区经济对钢铁行业依赖度较高,在钢铁产能置换方面,出现地方保护主义。
我们在监察中发现,企业存在着节能管理薄弱、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实不到位,能源管控中心和在线监控的水平有待于提高,以及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未达到标准要求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各企业间的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装备的层次不同,生产技术装备高效化、节能、环保还有待于改进和优化,部分余热尚未回收利用以及落后高耗能设备在运行等问题。
引导企业节能,建立健全能效领跑者制度,对能效领跑者实行实质性的奖励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与国内、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对标,挖掘内在潜力。指导企业节能,按照产业结构指导目录的要求指导企业淘汰效率低下的高耗能落后设备,更新高效设备。资助企业节能,结合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有的放矢的技术改造。深入开展节能监察,监督企业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
当前,现代钢铁工业仍然是依靠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支撑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加强技术进步,尤其是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在钢铁企业各个工序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空间,节能潜力很大。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实施节能诊断服务,科学管理企业节能,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在钢铁联合企业中按吨钢成本核算来实行整条生产线承包,节能技术型企业采取以技术入股参与企业改革,加大国有企业的混改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检查,压实节能降耗工作主体责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严控超指标新上高耗能项目,试行超低排放差别化电价政策等。加强银行部门对本地区的绿色信贷,在打击地条钢过程中对良性钢铁企业区别对待以及不应抽贷、限贷等,加大对钢铁企业的技改投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