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赞,杨燕国,孔 琳,童甜甜,陈美媛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及社会组织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导致的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时也给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1]。目前,身体活动不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2]。在我国,近80%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每天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不足1 小时[3],儿童青少年由于身体活动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可以说,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增进其体质健康,不仅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一个需要做出积极回应的社会现实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社会合力构建儿童青少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的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以期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行动指导。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Winslow 就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4],但在一段时间内未得到广泛认可,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经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动,健康促进的概念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并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5]。WHO 指出,健康促进是控制和改善人们健康的过程,不仅注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而且还强调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它涵盖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和环境干预方法[6]。之后,WHO 进一步将健康促进定义为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并提出了良好治理、健康素养、健康城市的健康促进三要素[7]。由此可见,健康促进概念是一个动态形成过程,从公共卫生到医学领域,再到公共健康领域,实现了从公共政策制定到行动计划的转变。
体育健康促进可被视为“健康促进”的下位概念,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长期从事此方面研究的汪晓赞[8]、吕东旭[9]、唐立慧[10]等学者初步形成共识,强调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干预手段”,即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尽管目前针对体育健康促进概念的研究和定义并不多,但是“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人们健康过程中的作用和效益已得到的广泛公认。本研究认为,体育健康促进指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系统规范的、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而言,体育健康促进则是一项在社会生态环境中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全时段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行动战略。
政策执行效力是指政策贯彻执行的准确程度和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11]。政策执行效力的高低受政策执行主体[12]、执行监管[13]、政策实施环境[14]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政策目标设置、政策实施要求等自身要素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16]《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18]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均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要求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动员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但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精准的治理意识[17]、政策执行主体不明确、政策执行资源匮乏、政策执行评价监管机制缺失且政策执行和监督主体协同性不足等原因[18],致使政策执行效力不高[19]。比如,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目标群体存在认知偏差与利益冲突,执行环境亟待优化[20],政策上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政策执行资源缺乏[21]等,使得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政策环境建设不足。此外,有关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政策制定模式还长期偏重于渐进主义,难以彻底改变现状[22]。
社会支持环境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活动开展的有利保障[23]。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儿童青少年体育支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4],但目前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使得家-校-社联动效力得不到充分发挥[25]。首先,家长体育观念、健康行为、文化程度、父母职业以及家庭收入等[2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身体活动水平。其次,学校健康教育跟进迟缓,家庭和社区资源供给乏力,家庭、学校、社区沟通欠缺等问题,导致我国家庭、学校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进程受阻[27]。此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与学校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学校体育活动主要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间休息期间的开放空间(如体育馆、操场等)内进行[28];社区体育环境建设能够影响整个童年期的身体活动,社区体育环境建设与身体活动呈正相关[29]。但是,全球活力健康儿童联盟(Active Healthy Kids Global Alliance)2018 年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和同伴支持(D +)、社区环境(F)、体育活动组织(D-)等方面评定等级均低于其他国家(见表1)[30],85.2%的儿童青少年认为社区场地不足、社区缺乏体育活动组织[29]。综上可见,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环境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机会。
表1 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定等级报告卡(摘选)Table 1 Glob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report card (excerpt)
2004 年5 月,WHO 在第57 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首次敦促成员国制定本国的身体活动行动计划和政策,以增加国民的身体活动水平[31]。2008 年5月,第61 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呼吁成员国制定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国家身体活动指南,并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和干预措施[32]。美、英、加拿大等多国不仅制定了本国的国民身体活动指南,而且颁布实施了综合考虑经济、环境、体育、卫生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行动干预方案[33],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2011 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首次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针对成人群体的身体活动提出了每日活动当量、活动方式及活动指导等内容[34]。直到2018 年1 月,我国才首次发布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提出了6~17 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累计60 min 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每周至少3 次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35];2019 年7 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16]。虽然国家层面不断强调开展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学界围绕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的体育健康促进干预策略也有一些研究,但我国仍然缺少系统性、综合性、可操作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干预方案及其明确有效的评价策略。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相关行动已先后在众多发达国家中开展,剖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可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全球身体活动行动计划(2018 -2030)(Global action plan on physical activity 2018 -2030,2018)指出,改变目前身体活动不足的现状,需要将社会的政策行动、文化、经济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大家参与身体活动[36]。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多循此路径,特别强调多部门协作,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如:美国“综合性学校体育计划(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CSPAP,2013)”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地区或州健康部门,以及学校行政部门、社区、家庭、高校相关专业、地区商会、媒体等多部门参与[37],共同为儿童青少年创建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和机会,有效提高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38]。新西兰“儿童青少年健康策略(Child and Youth Wellbeing Strategy,2019)”也十分重视利用公众支持和社区行动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39]。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多方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全面、系统和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
对国际上被普遍推广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行动、计划等进行分析可发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载体已经从原来的学校教育主体延伸到以家庭、社区为主的校外体育健康促进,甚至包括交通运输与城市设计、大众媒体宣传等。比如,英国的“活力的设计—体育促进健康行为计划(Active Design:Planning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rough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5)”提出城市、城镇、村庄、社区、街道和公园进行设计和布局时,要整合规划、设计、交通和健康等领域,提高体育活动的可达性、舒适性和机会,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安全、便捷的活动空间[40]。澳大利亚也非常重视社区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体育2030(Sports 2030,2018)”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面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可及的运动场所和机会[41]。调研结果表明,85%的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认为其所在社区体育环境有适宜的健身场所并可满足参与体育的需求[42]。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中备受关注的要素之一。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可以为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国际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工作开展中,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即加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实施的监督管理与效果评价,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以立法的形式来增强其强制性执行效力,对政策实施进行赋权、指导、评估、反馈等。如,加拿大“提高身体活动减少久坐行为的共同愿景:让我们行动起来(A Common Vision for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ing Sedentary Living in Canada:Let' s Get Moving,2018)”认为评价、监测和反馈在方案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来提高参与主体的评价能力[43]。英国最新颁布实施的“首席医务官员制定的身体活动指南(UK Chief Medical Offcer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2019)”采用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等级评定的模式(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
对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与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审查和评估[44],采用动态的多元评估与反馈来全面保证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可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需要联合多部门和多层系统,运用多元评估等方式进行系统构建。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应科学、深入地认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开展的现状,合理、灵活地借鉴国际已有的先进经验,进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既要注重政策实施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又要兼顾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方法论证、技术支持、监测评价、总结提炼”的构建路径(图1),提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
图1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构建路径Figure 1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hildren and youth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
(1)社会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出观察、学习等个人行为是在多维环境系统中交互形成的,尤其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自身内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5]。据此,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时,有必要围绕个体层、人际层、组织层、社区层、政策层进行构建,并挖掘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媒体、公共政策不同系统之间的关联,寻求彼此间的协同配合,从而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2)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该理论是综合多种理论,系统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跨理论研究模型[46]。它认为健康行为的改变是渐进的、分阶段的、螺旋式的复杂发展过程[47],改变过程主要划分为意向前期、意向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5 个阶段[48]。据此,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时,应特别重视综合所有可能形成健康行为改变的校内外活动来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强化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3)生命过程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49],可以综合发挥环境、运动、心理等多方面优势,以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这一理论,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时,应注意运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多维审视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持续性过程,重视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身体活动可能产生的各种联系,并强调社会生态环境与校内外日常活动的深度融合。
(4)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阐明了个体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范和技能的过程[50]。它将个体的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等四个过程,十分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该理论,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时,尤为需要强调营造积极、健康的支持环境,注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学习和行为改变过程,帮助儿童少年养成持续性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
基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经验,本研究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将“大健康观、大卫生观”的理念融入到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打破学校单一主体发力的局面,充分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整合效益和体育社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校内外体育资源,创设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环境的智能化升级,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全时空覆盖,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智慧化的运动体验。(3)培养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提升与发展,提高他们进行体育健康促进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能力,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符合“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为此,本研究遵循“长远规划、系统构建、有效控制”的原则,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全生态环境着手,提出了相对完整、系统、综合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3 -4 -5”内容体系,即凝聚3 大主体力量、辐射4 个领域范围、落实5 项行动计划,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全面发展(图2)。
图2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基本框架Figure 2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凝聚3 大主体力量”:强调以家庭、学校、社区为行动主体,其他相关协会及组织为行动的联合体,多方参与、协同合作、多元联动,充分利用政策、制度与各方资源,积极创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社会生态型支持环境,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辐射4 个领域范围”:紧密围绕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不同时段与空间,从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四个活动领域出发,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根据学校与儿童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可行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实现儿童青少年全方位、全时段的活动参与。
“落实5 项行动计划”: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为依托,积极倡导家庭和社区参与,运用合理有效的运动奖励机制,形成校内校外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局面,以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和机会,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进而实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标。具体行动包括5 个方面:(1)开发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质课程的开发应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紧扣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要素的基本要求,彻底杜绝“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堂。(2)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优化校内体育支持环境: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并在文化课中适时地渗透3~5 min 的微运动,增加儿童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时间和机会。同时,积极开展教职工健康促进活动,发挥教职工的模范作用,带领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3)构建家-校-社多元联动,强化校外体育环境建设:整合校内外各类体育资源,形成“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多方联动行动机制。同时,推进“活力家庭”“活力校园”“活力社区”的建设与评估,为儿童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外体育支持环境。(4)设立运动奖励计划,激励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层次递进的自我挑战项目和运动奖励机制,强调增长性、过程性、相对性等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5)运用运动智能监控,加强行动的监督与管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5G 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大数据平台,形成集学业质量考核、升学考试、锻炼健身、运动监控、健康管理、社交生活于一体的儿童青少年智慧体育生态。同时,实现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对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进行持续性、自动化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和构建个性化的反馈指导方案,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的有效性。
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今天,面对当前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亟需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组织的聚合功能和作用。以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活力校园的建设、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联动、运动奖励计划的设置及运动智能监控的部署为主线,将社会生态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深度融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系统、整体、综合的发展策略,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整体解决方案,充分保障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