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再生SBS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020-09-05 07:12:04殷宏辉田中亚
山东交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桐油延度针入度

殷宏辉,田中亚

(1.湖南卓能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2.齐鲁交通发展集团 济南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1)

引言

沥青的老化在性能指标上主要表现为针入度、延度降低,软化点、黏度增大;在组分变化上表现为芳香芬含量下降而沥青质含量增多[1-3]。传统的再生剂通常以矿物油或芳烃油为基础[4],但前者稳定性较差、易挥发,后者含较多的致癌性及污染性物质,这促使研究者寻求更经济环保的再生剂。

近年来,植物油以其产量大、可再生、绿色环保以及良好的再生效果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Asli等[5]研究煎炸废油对老化沥青的影响,认为植物油再生沥青与基质沥青性能没有明显差异。Karlesson和曾梦澜等人[6-9]利用蓖麻油、大豆油、废食用油等对沥青进行了改性或再生,发现植物油的掺入使老化沥青的性能得到有效恢复。

植物油类沥青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而目前对桐油作为再生剂的研究较少[10]。与菜籽油、大豆油等食用油相比,桐油作为再生剂有很大优势:(1)桐油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非食用型植物油,能够在贫瘠土地上生长,不与粮食作物争地[11]。而食用油往往价格较高,且种植条件要求较高[12]。(2)桐油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弱极性脂肪链段的桐油酸甘油酯,这使得桐油与沥青的相容性很好[13]。SBS改性沥青因为性能优异在之前的沥青路面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未来必然会有大量的SBS改性沥青路面需要翻新[14-15],如何将这些老化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是很有研究的必要。但目前对桐油再生老化SBS改性沥青的研究尚未展开,因此,对桐油作为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再生剂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SBS(I-D类)改性沥青为原样沥青,参照我国规范JTG E20-2011[16]对其进行薄膜烘箱老化(TFOT)和压力老化容器老化(PAV)获得老化后的SBS改性沥青(用SBSa表示)。SBS改性沥青在老化前后的物理指标见表1。桐油源自四川绵阳的景胜桐油厂,呈淡黄色透明状,其技术指标见表2。

表1 SBS改性沥青与SBSa沥青的基本技术指标

表2 桐油性能指标

1.2 再生沥青的制备

将2%、4%、6%、8%四种掺量(质量分数,下同)的桐油(T)分别加入到SBSa中,首先用高速剪切机以3 000 r/min的速度剪切20 min,然后用搅拌机以500 r/min的速度搅拌10 min,剪切、搅拌时温度保持在165~170℃,由此制得不同掺量的桐油再生SBSa。为表述方便,将掺入2%桐油的SBSa简写为SBSa+2T,其他桐油掺量以此类推。

2 常规性能分析

2.1 针入度

沥青的针入度在同试验条件下越大,表明其稠度越大[17]。图1为沥青25℃针入度试验结果。可以发现,老化后,SBS的针入度从57(0.1 mm)下降到38(0.1 mm),仅为原样沥青的66.7%。随着T掺量的增加,针入度呈线性增长趋势,因为T中含较多的轻质油分使得沥青变软。每增加2%T时,SBSa的针入度增大约20%。SBSa+4T的针入度是原样SBS改性沥青的96.5%,掺加4%T能使SBSa的针入度恢复到与原样SBS改性沥青的状态。

2.2 软化点

沥青的软化点越高,其高温稳定性越好[17]。图2给出了不同掺量T对SBSa软化点的影响。可以看出,老化后,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从76.9℃上升至89.3℃(SBSa),增长幅度超过10℃,这说明老化提高了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同时,随着T掺量的增加,SBSa的软化点显著降低。当T的掺量为2%、4%、6%、8%时,SBSa的软化点分别下降了7.9℃、11.8℃、14.6℃和17.7℃。这表明掺入T降低了SBSa的高温稳定性。SBSa+4T与SBS的软化点仅相差0.6℃,说明掺入4%的T能使SBSa的软化点恢复到原样沥青水平。为了保障再生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不弱于原样沥青,T的掺量建议不要超过4%。

图1 针入度试验结果(25℃)

图2 软化点试验结果

2.3 延度

低温延度与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密切相关[17]。图3显示了不同掺量T的再生SBS改性沥青的5℃延度。可以看出,老化后,SBS改性沥青的延度显著下降,SBSa的延度仅有2.8 cm,说明老化降低了SBS改性沥青的韧性和低温抗裂性能,SBSa已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随着T掺量的增大,SBSa的显著增加,当T的掺量为2%、4%、6%、8%时,老化沥青的延度分别增大了3.4倍、6.1倍、7.8倍和8.5倍。表明掺入T有效改善SBSa的低温抗裂性能,因为T中的小分子流动性好,使得大分子链结构间的间距变大,进而改善了沥青的低温抗裂能力[15]。SBSa+6T的延度比原样SBS仅仅大了0.9 cm,说明掺入6%的T能使SBSa的延度恢复到原样SBS沥青水平。

2.4 旋转黏度

图4显示了不同掺量T的再生SBS改性沥青的旋转黏度。由图4可知,在各试验温度下,SBSa的黏度值几乎是SBS黏度值的两倍,已经不能满足规范[18]对SBS改性沥青的135℃黏度的要求(≤3 Pa·s)。在同一温度时,随着T掺量的增加,沥青黏度值逐渐减小,这是由于低黏度的T掺入补充了老化沥青中损失的轻质油分,从而降低了沥青样品的黏度[4]。当T的掺量≥4%时,SBSa的135℃黏度已经能满足规范要求。此外,温度的增加会削弱T的降黏效果,以SBSa+2T为例,SBSa+2T的135℃黏度(4.0 Pa·s)比SBSa(5.704 Pa·s)低了29.9%,而SBSa+2T的180℃黏度(0.473 Pa·s)仅仅比SBSa(0.528 6 Pa·s)低了的10.5%。

图3 延度试验结果(5℃)

图4 旋转黏度试验结果

3 流变性能分析

3.1 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

对不同掺量T的再生SBS改性沥青进行DSR试验,温度扫描范围为30℃~80℃,温度增量为2 ℃/min,得到再生SBS改性沥青的复数模量G*和相位角δ,据G*和δ可计算出车辙因子G*/sinδ。SHRP相关规范采用车辙因子G*/sinδ来评估沥青的抗车辙能力,G*/sinδ越大,沥青的抗车辙性能越强[17]。图5显示了不同掺量T的再生SBS改性沥青的G*/sinδ。由图可知,G*/sinδ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且随T的掺量的增大而减小,表明温度的升高以及再生剂的掺入均会降低其抗永久变形的能力。SBSa的G*/sinδ最大,这与软化点以及黏度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其抗车辙能力最好。SBSa中添加4%的T可使其G*/sinδ的趋势几乎与SBS一致,大于此掺量,再生SBS改性沥青的抗车辙能力将弱于原样SBS改性沥青。

图5 车辙因子

3.2 低温弯曲蠕变(BBR)试验

重点对原样、老化及2组再生SBS改性沥青进行了BBR试验,试验温度为-6℃、-12℃、-18℃。劲度模量S和蠕变速率m的试验结果见图6~图7。在-6℃时小梁变形过大使得试验中途停止,因此无测试结果。当温度由-12℃降低至-18℃时,所有沥青的S值均增大、m值均减小,这表明沥青路面在低温条件下更容易出现裂缝。同一温度下,与原样SBS比,SBSa的S值更大而m值更小,表明老化SBS改性沥青更容易开裂。随T掺量的增大,SBSa的S值逐渐减小、m值逐渐增大,这表明掺入T的提高了SBSa的低温柔性和低温抗开裂性能。以-12℃的数据为例,SBSa+4T的S值和m值分别为92 MPa和0.392,而SBS的S值和m值分别为82 MPa和0.326,两者的S值和m值较为接近,说明SBSa中添加4%的桐油可以将其低温性能恢复至原有水平。

图6 劲度模量S值试验结果

图7 蠕变速率m值试验结果

4 结语

(1)随桐油掺量的增大,老化SBS改性沥青(SBSa)的针入度、延度逐渐增大,软化点和黏度减小。当桐油掺量为4%时,SBSa的针入度和软化点可以恢复至原样SBS改性沥青的水平,SBSa的135℃黏度可以满足规范[8]要求。当桐油掺量为6%时,SBSa的5℃延度可以恢复至原样SBS改性沥青的水平。(2)DRS试验结果显示:桐油的掺入会降低SBSa的抗车辙性能,当桐油掺量为4%时,SBSa的抗车辙性能可以恢复至原样SBS改性沥青的水平。(3)BBR试验结果显示:随T掺量的增大,SBSa的S值逐渐减小、m值逐渐增大,桐油的掺入改善了SBSa的低温抗裂性能,4%的桐油可使SBSa的低温性能恢复到原样沥青水平。(4)综合考虑桐油的再生效果和经济效益,推荐桐油的最佳掺量为4%。

猜你喜欢
桐油延度针入度
5℃延度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相关性
石油沥青(2023年4期)2023-09-21 07:18:00
道路沥青材料针入度与温度的关联及其数学模型的验证
石油沥青(2022年1期)2022-04-19 13:10:32
道路石油沥青针入度与温度的关联优化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
石油沥青(2021年3期)2021-08-05 07:41:06
改善SBS改性沥青产品针入度指数的方法探究
石油沥青(2019年4期)2019-09-02 01:41:50
测力延度在胶粉改性沥青低温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沥青(2019年1期)2019-03-05 08:25:46
沥青针入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桐油脱色精制工艺的研究
溶剂挥发法制备聚砜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
中国塑料(2016年5期)2016-04-16 05:25:38
玻璃纤维对沥青的路用性能影响分析
基于测力延度试验的SBS改性沥青老化特征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