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真
摘 要:人类口语传播有上千年的历史,口语传播研究不仅涉及心理学、传播学、生物科学、语言学等等学科,还涉及了语言霸权的范畴,这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历程虽然比人类口语传播历史短得多,但其科学客观的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口语传播研究。笔者目前正在研究人类口语传播中的语言暴力现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我提供了开阔的研究思路,特此略谈一二,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口语传播;人文社科;语言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02
一、引言
回望历史长河,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离不开传播。口语传播一直是人类最便捷,使用最广泛、最久远,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它指的是人类传播中传受主体主要利用语音语言信号并辅以各种非语言形式的信号来传播信息、传达观点、传递情感的一种传播活动。口语传播作为传播学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过程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否则极易落入形而上学的窘境。
二、实事求是——遵循客观性原则
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都要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客观现实。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自古以来的人类的各种物质实践,而实践需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首先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参与实践、调查研究,并在实践中能动地观察总结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理论知识而缺乏了自主发现的能力;其次,在研究时要依靠可靠的客观的数据佐证自己的论点,而不是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去进行判断。比如,在进行口语传播的语言暴力现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定量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运用到口语传播研究中,指的是对口语传播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量化描述。要贯彻“客观性”,我们必须在研究中精确地定义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种类、范畴、标准等,保证我们的研究具有标准性,让他人能够继续进行同样标准的研究,避免因人而异,或者研究者主观介入的情况发生。
比如,在笔者的语言暴力现象的研究中,需要对每一文本进行严格的暴力程度划分,暴力程度从弱至强分为0~10分,其中0分为没有暴力倾向的平白语言文本或是具有褒义夸赞等正面情绪的语言文本,例如“漂亮” “可爱”,1~2为轻度暴力倾向,3~4为轻中度,5~6为中度,7~8为重度,比如“恶心”,9~10为极重度,比如“蠢” “死” “丑”等等,其中每个等级都必须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等级的判断标准,这样保证在实验时不会混淆实验文本。而同样的标准能够使下一个研究者继续接替进行研究。
(二)调查研究法
口语传播研究中的调查研究方法利用率很高,它指的是研究者围绕着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再从回答者们提交的问卷样本中总结数据、寻找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洁高效,能够在同一时间覆盖更多、更广、层次更丰富的研究对象,并从多个受访者处收集标准统一的问卷资料,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数据,从中总结出结论,透过对这些收集到的数据的分析,来获取一个接近客观事实的结论。
比如,在进行口语传播语言暴力研究时,我们可以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测试者的个人信息,比如性别、年龄、收入范围、学历、地区、健康程度、是否残疾、是否独生家庭等等,另一部分是测试问题,比如“你经受过语言暴力吗?” “你经受过的最多的语言暴力来自于谁?” “以下是语言暴力的文本案例,请你按照你的心理接受程度给出0~10的评分”等等。然后把调查问卷分发出去。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测试者不能局限在某个群体内部,最好是分发至各个圈层、各行各业,以免影响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三)控制实验法
这种方法在人际口语传播研究中并不算常用,它的使用方法是在研究过程中,对所有出现的额外变量进行最大控制,防止干扰到研究进程,在此条件下对命题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测试。之所以有所局限,是因为这个实验方法的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地排除错误的因果关联性及额外变量的干扰,这些本是为了达到客观性所做的必要准备,可人际传播过程中包含有无限的变量。沟通场景、沟通主体的身份关系、成长背景、教育程度、信仰、甚至一时兴致等等,这些变量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比如,我们不能武断地断定“笨”这个字就是语言暴力,因为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不同人际对话中会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它在较近的人际关系中同时也有表示亲密、表示疼爱的含义。而语境、身份关系等等的额外变量是无法控制的。即使能够得以有效控制,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也脱离了实际,因为人际沟通本身并不完全建立于客观性之上,而是充满了主观的、情绪的信息交流。
但我们也能够利用这个方法去辅助实验。比如,在测试会话中双方的身份关系是否会对语言暴力的程度感知产生影响时,我们可以给实验对象一个情景文本:
下班后,你被上级叫到办公室,他把你新提交的方案退回给你,并表示“你和你的方案都是垃圾!”
在这个文本中限定了对话的身份关系和情景,我的实验对象基本上都表示“垃圾”这个词是职场内的语言暴力的一种,让人感到伤心和气愤,感觉自尊受伤。而后,再将情景文本换成如下:
工作结束后,和极好的兄弟朋友们在饭店吃饭,喝酒到尽兴时,你的朋友站起来给你倒酒,并说“才喝这么点?垃圾!”
换了一个情景和身份关系后,实验对象大多都表示这是一句朋友间的玩笑话,并不算是语言暴力。由这个控制变量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身份关系和语言情景的确会对人们判断一句话是否是语言暴力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依照同一種方法变换其他变量,比如语气等等。
因此,虽然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受限。但通过此实验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以作为参考,辅助增强其他方法的客观性。
三、独立思考——遵循主体性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和坚持客观性原则并不互相冲突,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我们应该在坚持客观性的前提下,承认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尤其是应该坚持群众史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作者,切忌英雄史观,我们必须知晓人类的文明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够决定的。这也就要求研究者应该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契合。具体在口语传播研究领域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 我们的研究虽然要追求结论的客观性,不能凭借主观臆断,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识,研究者是一个有着自己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人,他应该具备一定的主动性, 在判断选题意义时要将客观和主观相结合,在研究中应保持一份自主独立性,不能跟着数据跑,成了数据的奴隶。
(2) 口语传播研究属于传播学研究,但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一部分,它同样涉及了应用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已经有了很多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很多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人的经验,利用我们的判断力去甄选。重视已有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筑起自己的学术大厦。
(3) 口语传播研究不仅仅要研究说话人,更要注重听话人。他们作为信息接收的客体,也具有自己的主观想法,重视他们的反馈和感受。从而根据反馈适当调整我们的研究。在广播电视时代,“传者中心”一直是核心意识。但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受众中心”和“全民传播”逐渐成为了我们时代的新特征,这意味着传播格局已向群众化倾斜,这更提醒我们要重视群众,要重视人的主体性。
四、把握全局——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整体。这告诉我们,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在日常研究中,我们不能割裂任何一个研究中的任何一个微小变量,而是应该用整体性的眼光去看问题。
《会话策略》中提到,“……如果我们要探究一下,为什么这一段谈话构成了正常的有效的交际,就不能只看话语的字面意思了,有些话语中的词汇意义,语法形式以及单个句子都不能表示出句子之间的意义关联,也表现不出该会话的整体意义。”
比如,研究语言暴力的成因时,不能断然从目的性的角度去解读,比如“这个人说这句话就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应该综合性地去看问题,语言暴力的成因不仅仅在于个体,个体背后的时代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原因。一句话被判断成为语言暴力,也有文化的原因,就比如说,中国人的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亲情,重视秩序,因此攻击他人家庭的语句就容易被判定成为语言暴力。而在国外很多地区,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因此,攻击个体的自身特质的语句容易被判为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最基础的成因恰恰是源于人类文化背景。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和社会是无形的大手,成为了个体判断暴力程度的依据,而从中观、微观角度来看的话,又不得不涉及到心理学。
在《会话策略》中,甘博兹写道:“没有一个语句的含义可以离开一个合适的框架而得到解释。”这告诉我们,在研究一个课题时应该具备整体性思路,坚持整体性原则,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忽视任何细节,也不能割裂联系,去盯着一小块地方研究,而是放眼大局,在大的环境下,研究部分在整体之下是如何运作的。这才是正确的研究态度,也就是坚持整体性原则。
五、注重细节——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一原则需要我们在坚持整体性的前提下,着眼于实物的特殊性,即重视个性的把握。这一点是对普遍性、整体性原则的补充。
在具体的口语传播研究中,我们应该知道,语言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研究语言既要站在宏观角度去分析语言的整体性,也不能忘记要从高处走下来,走进具体的每一个会话场景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不同的传播对象、不同的身份关系去具体分析每个场景中的微观语言。比如,同样的一个场景,发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之中时,能够出现不同的传播图景。同样一个打碎杯子后的道歉,下属对上司的道歉、朋友之间的道歉、夫妻之间的道歉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千变万化的各种人际关系变量。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当时的变量为主去具体分析会话的内容。
六、放眼未来——发展性原则
社会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就要求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应该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口语传播研究涉及到传播学和应用语言学,而这些学科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现中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不能过早下定论,而是应该跟随着时代的前沿,跟随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去进行,万万不能墨守成规,还坚持着旧有的思想去判断新生的知识,这样的策略不管在任何学科中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语言作为文化的基础,它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当今时代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词语,我们应该立足于新的研究角度下,不断刷新自己的看法,紧跟着最前沿的研究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七、结语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學方法论是我们有利的研究武器,指导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研究课题。它既能为各科社会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也能为人文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方向。我们只有科学运用方法,才能推动学科研究不断完善,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约翰·甘博兹.会话策略[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5]赖慧玲.语言学的温度[J].汉字文化.2020(05).
[6]赵常友,刘承宇.语言生态化研究及生态语言学的两个转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7]戴佳伽.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音乐学习研究中的指导意义[J].北方音乐.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