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山,不显平地;没有巧妙,不显笨拙;没有美,何来丑?万事万物,时时处处,都在对比。于对比中存在,在对比中成立。作为一种艺术,文章也不例外,写诗亦当如此。通过对比,形象自会鲜明,内容自会丰富,层次自然条理,主题自然产生,而且更加突出,甚至升华为哲理。刘禹锡的《乌衣巷》便是。
写诗用形象思维。对比手法的运用,也须借助于形象。《乌衣巷》是一首怀古诗。初看,开头两句,纯属写景记叙。其实,诗贵含蓄,句中各自对比。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秦淮河上的一座桥,在朱雀门南,从金陵城往乌衣巷,必经之路。过了朱雀桥,便到乌衣巷。所以要写乌衣巷,必先写朱雀桥。首句,作为乌衣巷的环境,诗人如此描写,大有用意。朱雀桥畔,野草芜杂,零星地开着小花。孤单地,懒散地,在春风中抖动,遍地是荒僻、破败景象。一个“野”字,给人沧桑之感。能无感慨吗?这是“抚今”。随之便会“追昔”,令人想到昔日。早在孙吴、东晋,车马喧阗,川流不息。今不如昔,岂不成了对比?
“乌衣巷口夕阳斜”,紧承上句,补充、发挥。巷以乌衣名之,定有缘故。原来,孙吴时,是演兵场,军士尽穿黑衣,守石头城的军营,设在此处。晋南渡后,成了一条街巷。开国元勋王导、淝水之战统帅谢安,两大豪门贵族,都在此聚居。他们的子弟,出出进进,来来去去,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炙手可热,雍容富贵,何其煊赫!现如今,古老的巷口,笼罩着落日的斜晖,萧条、苍凉、寂寞,又何其衰矣!昔日的繁华哪儿去了?当年的风光又在哪里?含而不露,抚今追昔,岂不是再次对比?
以上描静景,下边写动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前文提及:起、承、转、合,“转”是关键。第三句出现“王谢”,顿时激活了全诗。有了该句,一、二句,写朱雀桥、乌衣巷衰败,原来是:为了唤起历史的联想,令人恍然大悟,想到昔日的繁华,以便作今昔对比。总之,有了第三句,一、二句,方有着落,同时,又开启了下句。
三、四句,一转一合,展开了议论。但诗重在表现感受,不只是为了说理,所以,非借助形象不可。有了形象,才会在此基础上遐想。燕子栖旧巢,“越鸟巢南枝”。诗人构思新颖、奇特,识故巢的燕子,从“旧时王谢堂前”,“飞入寻常百姓家。”浓墨重彩,好个神来之笔!一口气,飞越时空,想象何其高远,又何等浪漫。这是运用形象说理。形象大于思维。由于形象对比,常带有普遍性,自然升华为哲理,成了传诵至今的名句。
想当年,东晋豪门,偏安一隅,竞逐豪奢,走狗斗鸡,不图奋发,不思进取。曾几何时,犹如过眼烟云,遂成一场金陵春梦。老屋易主,燕子改换门庭。历史的悲剧,岂不令人感慨嘘唏?古往今来,古盛今衰,再次对比。于是,水到渠成,推出了主题:叹王谢之显赫,一何短暂。伤乌衣巷之衰败,一何迅速。岁月年复一年,燕子春来秋去,沧海桑田,世事變迁。现实多么残酷,历史何其无情!两句诗,道出了乌衣巷的历史,揭示出社会变化规律。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走下坡路。政治上腐败堕落,统治者醉生梦死。末尾两句,借古鉴今,给中唐统治者,也为后世来者,重重地敲响了警钟。
写吊古诗,为了感人,为了突出主题,最适合用对比。《乌衣巷》,既要写今,又要写昔。当年的兴盛,今日的衰败,以及诗人的感慨……等等,诸多内容,压缩在一首七言绝句里,除了借助形象,便是得力于对比。由于出色地运用对比,整首诗,有形象,有意境,有层次。动静映衬,栩栩如生,令人体会不尽,耐人回味无穷。白居易读毕:“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石延顺,江苏沛县人。高级讲师。中华辞赋学会会员、徐州诗词学会会员、市语言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