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酷儿电影发展嬗变

2020-09-02 09:10孙闻筱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孙闻筱

摘 要:酷儿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法律的改革以及各种性少数群体平权运动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开始有所转向,酷儿电影在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相较于之前更加成熟柔和,本时期也是酷儿电影的一个转型期,由艺术电影转向艺术和商业的融合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酷儿电影;同性恋群体;商业元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2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新兴理论,由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提出,酷儿(queer)最早在西方是对同性恋群体带贬义的说法,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这一范畴既包括了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同时也包括其他潜在的取向立场。

新酷儿电影浪潮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影浪潮,以格斯范桑特的《我私人的爱达荷》为代表,创作了一批以LGBT群体为主题的电影,90年代的新酷儿电影主要以表现同性恋的不羁、反叛为主题,也反映了社会性问题,涉及性、毒品、艾滋病等问题,这与当时同性恋与社会的冲突脱不开联系,最为代表性的《男孩别哭》以美国的真实新闻事件改编,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与同性恋群体的冲突,社会的不接纳以及LGBT群体性别认知的问题都展现的比较透彻。90年代的新酷儿电影进入了21世纪开始有所转向,并且影响了亚洲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酷儿电影创作。

一、新酷儿电影的柔和转向

纵观21世纪发展的前20年,同性恋亚文化被接纳的程度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要宽容许多,尤其是以荷兰、英国、美国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承认同性伴侣合法,酷儿电影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转向了细腻化的同性之间情感的描写,家庭的和世俗的眼光冲突成为了最大的冲突,而不像90年代酷儿电影通过猎奇、窥探的视角来表现同性恋群体,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来看,麦茨提出的“观淫”是这个阶段酷儿电影所给予观众的,酷儿电影进入21世纪后。开始更加客观地去描绘同性恋群体的感情,开始转向了“自我认同”,通过历史、现实等各种角度来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同性恋的情感。

2005年,李安的《断背山》在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去了金狮奖,李安以伦理为冲突,当然这也是他通常的导演风格,来表现20世纪60年代两个西部牛仔在断背山上发生的爱情,他们各自成家后,却还是忘不掉断背山的回忆。片中融入了西部元素、明星元素,可以明显看出,酷儿电影已经在慢慢地融入商业,这跟时代背景是脱离不开联系的。

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的《阿黛尔的生活》拿下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这部电影以阿黛尔的情感生活为主线,讲述了阿黛尔在青春时期和艾玛的同性恋爱,全片三个小时,在表现性爱的片段上,较于90年代的电影片段来说更加的柔和美化,在描写同性爱情的片段使用了柔焦的手法让本片视觉给观众的感觉更加美好。

2017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一种清新的画风表现了两个男性在一个夏季所碰撞出的荷尔蒙,在电影的构图、画面上来看,视觉上给观众呈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不是像90年代呈现酷儿之间情感的压迫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酷儿电影出现在观众视野当中,其中也不乏酷儿导演,2019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并提得最佳编剧的瑟琳席安玛就是代表,她创作的《燃烧女子的肖像》细腻的勾勒了18世纪法国女同性恋的禁忌之情,其中更多的是对于小姐和画家美好感情的描写,将冲突柔和化,相较于90年代的《不羁的天空》《男孩别哭》来说,呈现了明显的柔和转向。

二、酷儿电影本土化及商业倾向

新酷儿电影进入亚洲地区的本土化,特别是泰国对于同性恋亚文化的接受程度更高,在酷儿电影的发展上更快,例如《暹罗之恋》《想爱就爱》等电影就是泰国酷儿电影的本土化,成功地将商业元素融入进了酷儿电影中,而不是纯粹的艺术片,同时将受众群体扩大化,不局限于同性恋群体的观影。

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也可以看到酷儿电影的表达,《春风沉醉的日子》《东宫西宫》等片,将中国社会问题通过酷儿更深刻的展现出来,也将酷儿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然此时中国的接受视野并没有很宽泛,以至于许多表现酷儿的电影被封为禁片。但在中国港台地区酷儿电影的表现,相对内地来说比较开放,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讲述的黎耀辉和何宝荣这对情侣之间的感情纠葛,关锦鹏导演的《蓝宇》同样也是描述的同性恋之间的情感。

随着接纳程度的提高,酷儿电影转向商业化,实现了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近年来中国的网络电影中可以看到酷儿电影的踪迹,如《错了性别不错爱》,虽然其中的表达差强人意,但是也可以看到酷儿电影逐渐在社会接纳程度提高的情况下逐渐发展,同时中国的酷儿电影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进了商业元素。

近几年短视频的火爆,带来了“竖屏电影”,在这种“竖屏电影”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对于酷儿的展现。可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接纳程度逐渐提高的社会背景下,酷儿电影已经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而不像90年代的酷儿电影,局限于艺术电影的范畴。

近些年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可以频频看到许多包含同性恋元素的电影,例如《波西米亚狂想曲》《绿皮书》《月光男孩》《卡罗尔》《模仿游戏》等,可以看到好萊坞电影已经成功地将同性恋元素从古典好莱坞时期同性恋罪恶的形象,逐渐纠正过来,在新好莱坞时期已将同性恋群体视为正常取向的群体,这跟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是脱离不开联系的,同时好莱坞电影,成熟的将同性恋元素融入进各种类型片中,是酷儿电影商业化的最大程度表现。

三、酷儿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兴起后,性少数题材、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也开始觉醒,此时好莱坞对于女性主义浪潮之后作出的反应是“好姐们电影”,例如《末路狂花》。90年代后,表现男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较多,而女同性恋群体较少,因为此时更多地表现为女性平权的电影。酷儿电影在经历了20世纪最后十年之后,开始走向“自我认同”的道路。

经历了21世纪前二十年的洗礼,酷儿电影已经愈发走向成熟,将艺术和商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不论是瑟琳席安玛《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如油画一般的画面,还是保罗范霍文《Elle》中带着浓烈商业元素的女性电影,都可以看出较于90年代的酷儿电影,本时期的酷儿电影开始更加成熟,并且不再像早期的酷儿电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是更加客观的描写同性恋之间的情感。

未来酷儿电影的发展趋势会随着时代对于同性恋群体的认同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实现它的普世价值,以电影文化推动更多的人认同同性恋群体合法的存在,酷儿电影会随着社会的反应,同步进步,这也正是酷儿电影自带的一种社会属性,因为艺术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的电影艺术也会根据本时期的政治正确来进行创作,从而达到一种国家意识的宣传工具。我想,也许在不久的未来,酷儿电影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类型片。

四、结语

酷儿电影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它近些年的发展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酷儿电影的表达也越来越深刻成熟。所谓“影以载道”,酷儿电影承载了LGBT群体的道,可以透过这些酷儿电影看出,“酷儿”们渴望被接纳的情感,渴望被社会认同的感受。最后也希望酷儿电影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俐兴.酷儿理论怎么了?[J].文化研究,2019(01):246-259.

[2]丁越.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酷儿电影叙事嬗变[J].电影文学,2018 (2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