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良
摘要 分析了2010-2019年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情况,阐述了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探索了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的高效防控技术,为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26-04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1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又名桃折梢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害虫,主要危害梨、桃、苹果、李、杏、梅、山楂等[1-3]。幼虫除危害梨果外,还可危害桃、苹果及樱桃的嫩梢。梨小食心虫是砀山酥梨重要的防治对象,受气候、栽培、管理等综合因素影响,梨小食心虫在砀山梨产区有偏重发生的趋势,梨小食心虫的第4代对砀山酥梨的危害相对较大[4-6]。2018年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面积是85万亩次,其中梨树60万亩次,桃25万亩次;2019年砀山酥梨7月中旬始见梨小食心虫蛀果,8月中旬达到蛀果高峰,平均蛀果率0.67%,部分园片达10%以上,9月上旬平均蛀果率0.85%,个别园片达30%以上,给果农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绿色、安全、高效的防控梨小食心虫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历年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的分析,探索梨小食心虫的高效控制技术,为砀山梨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诱集梨小食心虫的试验场地设置在砀山县具有六十年历史的砀山园艺场的三分场砀山酥梨园里,试验场地的试验面积为6.67 hm2,试验果园场中梨树的平均年龄是50年,果园场中梨树的平均高度是4.5 m,梨园的株行距6 m×8 m,试验场地土壤是沙质,梨园管理良好,梨树长势比较平均。
1.2 实验材料
(1)性诱剂诱芯:供试性诱剂的诱芯由常州宁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的性诱剂诱芯的剂量为112 mg/条。
(2)诱捕器:诱捕器为水盆型诱捕器,诱芯开口朝下,与诱捕器中的液面距离是1 cm。
(3)诱虫带:常州宁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1)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调查。诱集调查时间是每年3月下旬至9月上旬,用性诱剂诱测法进行系统调查。每个调查梨园按照相互之间距离大于40 m的等距离悬挂3个诱捕器。每天早晨检查记录诱蛾数量,清零虫体。诱芯每30 d更换1次。
(2)梨小食心虫幼虫蛀果率普查。蛀果率调查的时間是在梨果采收前1周进行,开展1次系统性调查。调查前,选择10个梨园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是5×667 m2,运用棋盘式的取样方式,选择5棵梨树,每棵梨树均匀取样20个梨果,每个小区共取样100个,检查记录蛀虫的梨果,计算虫果率。
1.4 虫情数据资料及分析方法
所用2010—2019年期间梨小食心虫日均诱捕量数据由砀山县植保植检服务中心提供,用Excel对2010—2019年砀山县梨小食心虫每天诱捕数量进行整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砀山县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对2010—2019年梨小食心虫的诱集情况可知,梨小食心虫在安徽砀山地区1年发生5代,一般30~40 d完成一代。越冬代一般以当年第5代老熟幼虫的形态隐藏在老树皮、果树周围土壤以及杂草等场所从中越冬,每年的3月初温度稍高并相对稳定的时候越冬代的幼虫开始活动,到3月上中旬若连续7 d的平均气温超过5℃时,越冬代的梨小食心虫陆续开始化蛹,越冬代梨小食心虫的化蛹盛期日平均温度为9~11℃,越冬代梨小食心虫化蛹将持续到四月中旬结束。越冬代梨小食心虫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旬开始逐渐羽化,4月中旬左右是羽化的高峰期,一般在5月上旬的时候羽化结束(见图1)。
越冬代梨小食心虫一般在3月下旬的时候开始产卵,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桃树的盛花期为越冬代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盛期,越冬代梨小食心虫产卵可以维持到5月中旬基本结束。调查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的越冬代成虫一般将卵产在果树新发枝梢顶端的第3~5片叶子的背面。第1代梨小食心虫幼虫的始发于4月下旬左右,在5月中旬的时候出现孵化盛期,梨园调查发现梨小食心虫幼虫会蛀入果树新梢中进行为害,被幼虫蛀入的嫩梢会慢慢枯萎并出现折断下垂现象,1头梨小食心虫幼虫可危害2~3个新梢[7-9]。
经30 d左右,幼虫老熟,5月中旬的时候第1代梨小食心虫的幼虫开始化蛹,6月上旬第1代梨小食心虫幼虫基本全部化蛹。第1代梨小食心虫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上旬第1代梨小食心虫羽化基本结束。羽化后第1代梨小食心虫的成虫开始产卵,6月上旬出现第1代梨小食心虫的产卵高峰期,7月上旬产卵基本结束。第2代梨小食心虫的幼虫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上旬时候出现卵孵化盛期,这时第2代梨小食心虫的幼虫开始大量出现,是开展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6月上旬一些老熟的第2代梨小食心虫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出现第2代梨小食心虫羽化盛期,第2代梨小食心虫幼虫化蛹可以一直持续到7月上旬结束。6月中旬第2代梨小食心虫开始羽化,羽化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结束。第2代梨小食心虫成虫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7月初是产卵盛期。
6月下旬第3代梨小食心虫开始出现,7月中旬左右是第3代梨小食心虫幼虫大量出现,这个时候幼虫开始蛀入砀山酥梨,因这段时期砀山酥梨果实较硬,梨小食心虫需要用三四天的时间蛀入,蛀入砀山酥梨6天后,蛀孔开始变为黑色。7月上旬第3代梨小食心虫幼虫开始化蛹,7月下旬第3代梨小食心虫基本全部化蛹,7月中旬第3代梨小食心虫开始羽化,7月底第2代梨小食心虫出现羽化盛期,羽化将一直持续到八月中旬基本结束。7月中旬第3代梨小食心虫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这段时间砀山酥梨已经快要成熟,且梨小,食心虫成虫特别喜欢把卵产在梨果上,给果农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8月日平均温度在逐渐降低,昼夜温差持续加大,第3代梨小食心虫产卵持续到8月下旬才基本结束。
第4代梨小食心虫始见于7月下旬,是对砀山酥梨为害最为严重的一代,8月下旬幼虫基本全部化蛹,第4代梨小食心虫的蛹期可以持续到9月上旬结束。8月上旬第4代梨小食心虫开始陆续羽化,9月下旬第4代梨小食心虫羽化基本结束。8月下旬初期,第4代梨小食心虫开始化蛹,第4代的幼虫一般在7月的下旬开始出现,在8月上旬的时候出现盛期,在8月的中下旬都基本化蛹。第4代梨小食心虫一般开始从8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持续到9月下旬结束。
第5代的幼虫出现在8月中旬,在9月上中旬的时候出现盛期,第5代为越冬代,由于气温比较低等原因,不产生成虫,以老熟幼虫结茧的形式越冬,越冬场所一般在树干基部土缝处,尤以树干基部和主干老翘皮下越冬数量较多。梨小食心虫发生期的第1代和第2代相对比较整齐,第3代以后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2.2 2011—2019年梨小食心虫单碗累计诱捕量分析
根据历年梨小食心虫诱捕数据可知,2010—2019年3月20日至9月6日期间,单碗累计诱捕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量分别是633.25头,2114.80头、2013.67头、1114.61头、5804.71头、2648.56头,4347.00头、4031.94头、1274.56头。根据统计结果可知,2014年、2016年、2017年是梨小食心虫发生量比较大的年份,其中2014年梨小食心虫诱蛾量居于这10年中的首位(见图2)。
2.3 梨小食心虫幼虫蛀果率普查结果分析
2011—2018年的蛀果率分别是1.67%、2.33%、9.67%、6.33%、3.67%、7.33%、4.25%和3.87%(见表1)。其中,2018年发生特点是蛀梢蛀果较常年偏早,果园4月16日始见蛀梢,较常年提前5 d左右,一代幼虫蛀梢高峰在5月上中旬,平均蛀梢率8%,二代6月上旬后期至中旬达蛀梢高峰,平均蛀梢率达11%,个别园片蛀梢率达30%以上,6月中旬试验小区果园的平均蛀果率2.67%,个别园片蛀果率达15%以上;6月下旬桃园蛀梢蛀果率均有下降,平均5%,部分园片30%以上,平均蛀果率0.58%,个别园片蛀果率达10%以上;7月中旬试验小区的果园平均蛀果率0.42%,平均蛀梢率0.5%,个别园片蛀梢率20%以上;酥梨园7月中旬始见蛀果,8月中旬达到蛀果高峰,平均蛀果率3.87%,部分园片达20%以上,总体蛀果率居8年来第5位,梨小食心虫的第1代和第2代成虫发生相对整齐,梨小食心虫的第3代和第4代发生不整齐,并出现多个峰日,世代重叠。
3 梨小食心虫高效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加强田间管理,减少食心虫基数 梨小食心虫繁殖能力较强,在砀山县每年可以发生5代,是砀山梨主要害虫之一。适时对梨树进行科学的修剪,用以改善梨园光照条件和通风条件,加强田间水肥管理,科学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基肥,择时、择量进行灌水,增强树势,可以有效减少梨小食心虫基数。一般情况下,梨小食心虫第1~2代多集中危害桃及苹果的幼嫩新梢,7月上旬以前很少危害梨果。在桃树、樱桃、李树等被蛀梢的时期,要及时剪掉被为害的树梢,进行焚烧处理或者无害化处理,可以控制第2代虫的数量,压低第3代成虫在梨果上的产卵量。集中挂果时期,及时摘除被梨小食心虫幼虫蛀入为害的果实,及时清理地上因梨小食心虫蛀食而掉落的果实,将蛀虫果实集中焚烧处理或者找到适合的场地深埋处理,减少梨小食心虫幼虫的数量,进而减少虫源。
3.1.2 改变种植结构,严禁桃梨混栽 梨小食心虫的第1代和第2代一般为害桃树的新梢和桃子,第3代和第4代开始转移到梨树上,在梨国上产卵,卵孵化后蛀入梨果,为害砀山梨,桃树、梨树的混栽使梨小食心虫的食物来源丰富,梨小食心虫的为害会比较严重。而且桃树的残根腐败水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氰化钾和苯甲醛等高毒性物质,会抑制梨树幼根的呼吸,使梨树幼根致死。农事生产中要避免桃树与梨树混栽,或者桃园与梨园毗邻,进而有效减少梨小食心虫的发生量,减少果农损失[10-12]。
3.2 物理控害技术
进入8月的时候,在梨树树干上捆绑麦秸秆、稻草、剪碎的块状麻袋等材料,诱集梨小食心虫的幼虫潜伏到麦秸秆、稻草中,到了深秋时节梨树落叶后,把稻草、麦秸秆等集中起来焚烧处理,灭杀越冬的幼虫。在秋季梨果收获梨树树叶落叶后,在梨树周围进行深挖松土,破坏越冬代生活环境,使钻入土壤中越冬的老熟幼虫不能正常的羽化出土。冬季适时把梨树上的老皮、粗皮和翘皮刮干净,集中起来焚烧处理,灭杀藏在树皮中越冬的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适时对梨果进行套袋,破坏梨小食心虫的产卵环境,减少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在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的3月份至9月份,按照15亩左右一盏灯的用量在梨园中梨树的树冠高度位置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对成虫进行诱杀,减少梨小食心虫的产卵量,降低虫口密度。利用梨小食心虫的成虫对糖醋液有趋性的现象,按照糖1:醋4:酒0.5:水10的比例配制糖醋液,每亩悬挂7瓶使用量,对梨小食心虫的成虫进行诱杀,每10 d左右更换1次糖醋液。
3.3 生物防治
3.3.1 利用性信息素防治 整个生长季节,科学运用梨小食心虫迷向丝进行防治,3月下旬每亩悬挂持效期6个月左右的50个长度25 cm的固体迷向丝,迷向丝1/3挂在树冠,1/3挂在梨树底部1/3处,1/3挂在梨树高度2/3处。降低梨小食心虫成虫交配次数,减少落卵量,进而減少虫口数。砀山县的梨小食心虫一年可以发生5~6代,可以充分利用性诱剂进行测报,根据测报的结果进行科学防治。每年3月初温度连续7 d的平均温度超过5℃的时候越冬代开始化蛹,4月中旬的时候出现羽化盛期,利用性诱剂测报时,当梨小食心虫的诱蛾数量突增时,即梨小食心虫进入羽化初盛期,往后推迟7~10 d就到了梨小食心虫的成虫的产卵盛期,当越冬代的产卵盛期往后推迟四五天时到了梨小食心虫卵的孵化盛期,在卵孵化盛期的时候适时进行常规化学防治,灭杀幼虫。性信息素测报可以准时掌握梨小食心虫化学防治时期,有效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显著增加果园果实的品质。利用梨小食心虫大部分7月份开始为害梨树的特征,预先在果园中的樱桃园、桃园等悬挂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进行迷向,减少产卵量。根据前期的试验,在樱桃园使用112 mg/条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缓释剂对樱桃园梨小食心虫防效较为显著。整个樱桃生长季节,迷向区对梨小食心虫迷向率在86.36%~100%,蛀梢防效在78.79%~95.65%,防治效果很好,可以有效减少梨园梨小食心虫的虫源数量。在梨园悬挂迷向丝,整个生长季节,迷向区对梨小食心虫迷向率97.74%~100%,蛀果综合防效94.11%,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对酥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效较为显著,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3.3.2 释放天敌防治 梨小食心虫的天敌很多,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有赤眼蜂、纵条小卷蜂、白茧蜂、扁股小蜂等10余种。常见的天敌赤眼蜂已经实现了人工养殖,可以大量繁殖,在梨小食心虫为害比较严重的7月份和8月份,对梨园中梨果的破坏性比较大。可以在果园释放赤眼蜂等其他梨小食心虫的天敌,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释放赤眼蜂的量按照30万 头/hm2的用量释放为宜,在7~8月期间要连续释放5次左右,可以实现对梨小食心虫的卵寄生率在80%左右,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4 藥剂防治
药剂防治梨小食心虫以成虫和卵为靶标,首先做好虫情测报,切实掌握各代发蛾和产卵盛期。梨小食心虫7月份以前主要在桃园危害,桃园和中早熟品种梨是防治的重点;6月下旬向酥梨园转移,是防治的重点;8月上旬以后梨园内卵量迅速增加,达到全年卵量高峰;8月10日至9月上旬蛀果量迅速增加,达到蛀果高峰。30%阿维灭幼脲悬浮剂(有效成分250~300 mg/kg)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较好药剂,在梨小食心虫卵孵盛期对水喷雾,每株均匀喷雾施用药液3 L左右为宜,对梨小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果树安全。522.5 g/L氯氰·毒死蜱EC(有效成分316.7 ~373.2 mg/kg)也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较好药剂,防效高且对果树安全。从防效及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建议施用剂量以稀释1 400~1 650倍,施药时应根据食心虫发生程度、气象条件等适当增减施药剂量。在卵盛期施药一次,用20%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稀释1 000倍和1 200倍,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稀释1 500倍液及48%毒死蜱乳油稀释1 000倍液施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也很好,施药适期应在梨小食心虫卵盛期。使用时应根据梨小食心虫发生程度、气象条件、果树栽培状况等条件适当增减药量,20%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果园天敌有一定杀伤,施药时应尽量避开天敌发生高峰期。从复配药剂来看,"1%甲维盐ME+35%氯虫苯甲酰胺WG+GY-1602"持效性优于"1%甲维盐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GY-1602",对梨小食心虫控制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郭传翔.安徽省地方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亲缘关系的SSR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2] 黄晓春,王光宇,石迪生.安徽省主要水果生产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303-305.
[3] 陈梅香,骆有庆,赵春江,等.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8):144-147.
[4] 候宪春,王丹青,李体鹏,等.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山东林业科技,2001(S1).
[5] 梁泊,唐欣甫,韩新明,等.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中国果树,2009(3):62-63.
[6] 植玉蓉,叶晓惠,兰英,等.果树混栽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西南农业学报,2008(4):1006-1009.
[7] 胡增丽,李海芳.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6):46-47,54.
[8] 李润临,徐宇新.梨小食心虫在梨园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1998(5):28.
[9] 呼丽萍,高俊商.甘肃天水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J].中国果树,2007(5):32-34.
[10] 张仁福,于江南,方斌,等.性诱剂在杏园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517-1521.
[11] 周润清,刘磊,刘凤章,等.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07,39(2):44.
[12] 杨春亮,杨鹏远.砀山县酥梨病虫害发生现状及趋势[J].中国果树,2001(1):43-44.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