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秀
摘要 对农田杂草的形态学分类、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除分类进行了阐述,并从人工防除、农业防除、机械防除、生物防除及化学防除方面对其防除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杂草;分类;发生规律;防除
中图分类号:S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2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10
农田杂草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长迅速,不但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而且还是多种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如果防除不及时就会蔓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据调查,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每年受杂草危害损失达10%左右。我国内因遭受杂草的危害,每年損失粮食约200亿kg、棉花约2.5亿kg、油菜籽和花生约2亿kg。长期以来,杂草就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如何防除农田杂草,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
1 形态学分类
全世界范围内大概有5万多种杂草,根据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将农田杂草分为3大类,即: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1.1 禾本科杂草
禾本科杂草是单子叶植物,胚上有一片子叶,而且叶片窄长,叶鞘是向外开张的,有叶舌,没有叶柄,叶脉呈平行状分布;其茎大多是圆或扁平的,茎上有节,节间中空。常见的稗草、千金子、看麦娘、马唐、狗尾草等均属于禾本科杂草。
1.2 莎草科杂草
跟禾本科杂草一样,莎草科杂草也属于单子叶植物,胚上有一片子叶,而且叶片窄长,叶脉呈平行状分布。与禾本科杂草不同的是,莎草科杂草的叶鞘是卷曲的,没有叶舌;茎呈三棱形,茎上没有节,而且是实心的。三棱草、香附子、水莎草、异型莎草等均属于莎草科杂草。
1.3 阔叶杂草
阔叶杂草一般是指双子叶植物,胚上有两片子叶,叶脉呈网状分布,叶片较宽,上有叶柄。刺儿菜、苍耳、鳢肠、荠菜等都均于这种类型。另外,阔叶杂草也包括一些叶片比较宽、叶子比较大的单子叶杂草,如鸭跖草等。
2 生物学特性
2.1 强大的适应性
杂草长期在野生环境下生长,能够忍受比较恶劣的环境条件。有些杂草耐旱、耐寒、耐盐碱;有些杂草能耐涝、耐贫瘠。严重的干旱能使大豆、棉花等许多作物干枯致死,而马唐、狗尾草等仍然能够开花结籽;凶猛的洪水能把水稻淹死,而稗草以及莎草科的一些杂草却能安然无恙。
此外研究发现,同一株杂草结的种子,落在地上不一定都能立刻发芽,有的春天发芽,有的夏季萌发,甚至还有的时隔多年以后再发芽。这种萌发期的参差不齐也是杂草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2.2 惊人的繁殖力
除了适应性强之外,农田杂草还有很强的结实能力,绝大部分杂草的单株结种数量要高于农作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杂草不仅产籽多,而且种子的寿命长,可以连续在土壤中多年而不丧失发芽能力。稗草的种子在水中可以存活5—10年,狗尾草的种子可以在土中休眠20年,马齿苋种子的寿命甚至长达100年。此外,多数杂草都有强大的根系、坚韧的茎秆。多年生杂草的地下茎,具有很强的营养繁殖能力和再生力,折断的地下茎节几乎都能再生成新株。
2.3 顽强的生命力
有很多杂草的种子即使经过动物消化后仍然有60%~90%的发芽率。有的草籽在不适宜的条件下不发芽,而几年后,当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仍然能够发芽生长。有少数宿根性杂草再生能力很强,即使根茎被晒干瘪以后,如果再遇到适宜的条件还能“死而复生”。
2.4 广泛的传播途径
许多杂草都有独特的传播结构,其种子和果实可以借助风力、流水或附在人、动物身上传播到别的地方去。如:蒲公英、刺儿菜、白茅等植物的果实有毛,可以随风传播;异型莎草、牛毛草和水稗的果实能顺水传播;苍耳、猪殃殃、鬼针草、野胡萝卜等果实上的刺或棘刺等能牢牢地附着在人或鸟兽身上,借以散布到很远的地方去。
3 发生规律
通常情况下,农田杂草的发生有2个高峰期,3—6月份的春夏杂草发生高峰期以及9—11月份的秋冬季杂草发生高峰期。7—8月份的盛夏和12月至翌年2月的严冬基本不发生。具体来说,杂草的发生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3.1 早春发生型
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发生,3月中下旬达到发生高峰期。如春蓼、扁蓄、藜等杂草均属于这一类型。
3.2 春夏发生型
每年从3月中旬至5月初开始发生,6月中下旬达到发生高峰。稗草、狗尾草、马唐、千金子、马齿苋、香附子、鸭舌草等杂草都属于这一类型。
3.3 秋冬发生型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发生,11月达到发生高峰。看麦娘、繁缕、猪殃殃、一年蓬、小飞蓬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3.4 春秋发生型
该类杂草也可以称为四季发生型,除了在12月至翌年2月的严寒期以及7月酷热期很少发生外,其余各月一般都能发生,其中以春秋两季发生量最大。灰绿藜、小藜、荠菜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4 防除分类
农田杂草的发生除了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之外,其在不同的栽培作物田中的发生与防除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作物的栽培方式把农田杂草的防除分为以下3类:①水田杂草防除,主要包括水稻水育秧田、水稻大田期杂草的防除,以及其他各类水田栽培作物的杂草防除;②旱地作物田杂草的防除,主要包括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等旱地栽培作物杂草的防除;③菜地、果园等的杂草防除。
5 防除方法
5.1 人工除草法
人工除草法是直接利用人工拔草、锄草、中耕培土等方法清除杂草,将人工除草与中耕施肥等农耕措施结合起来进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5.2 农业防除法
农业防除法是利用农业措施来达到除草的目的,综合采用作物的合理轮作、精选种子、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合理密植、淹水灭草、加强植物检疫等措施,杜绝杂草传播和生长渠道,可以说是对杂草的一场全面的清除。
5.3 机械防除法
机械防除法是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各种耕翻、耙、中耕松土等措施进行除草,通常与农事活动结合进行,主要有播种前耕地、苗期机械中耕等措施。这种除草方式一举多得,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5.4 生物防除法
生物防除法即利用杂草的生物天敌,如植物病原物、螨类、线虫、昆虫、鱼类等来控制杂草的危害。这种方法既能够减少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又有利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而近年来已日益引起重视。但该方法的防除对象过于单一,除草成本也比较高。
5.5 化学防除法
在农业生产中,化学除草法仍是最简便易行的手段。化学防除是利用化学农药本身对作物和杂草的不同选择性来杀死杂草和保护作物的方法,主要特点是高效、省工,避免了繁重的田间除草劳动[2]。
5.5.1 作用机理 ①利用植物对除草剂的形态选择性来进行化学除草。形态特征不同的植物对除草剂的承受和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植物外部形态差异和内部结构特点是形成除草剂形态选择的依据。自然界中由于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对除草剂的承受和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由于植物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对除草剂的反应也不同。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形成了植物对除草剂的形态选择性。②根据农作物与杂草的抗药性不同,选择某种除草剂清除杂草,而作物不受药害。③根据农作物与杂草发生时间的不同,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如在农作物播种前施用除草剂,杀死各种杂草,等除草剂失效后再播种栽植。
5.5.2 除草剂的类型及使用方法
(1)茎叶处理除草剂。茎叶处理除草剂指通过植物茎叶进入植物体内而起作用的药剂,这种药剂进入土层后往往失效或者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最好采用噴洒的方式施药。属于这一类的除草剂品种很多,最常见的有禾草克、盖草能、稳杀得、敌稗、拿扑净等。茎叶处理除草剂的优点是见草施药,可以根据杂草种类与分布,正确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并且可以进行点、片喷药,以节省用药量,降低成本。同时,茎叶处理除草剂也没有土壤残留问题,不伤害轮作中种植的后茬作物。在使用茎叶处理除草剂时,首先,要对这类药剂的防除对象、杂草敏感期以及选择性有所了解,从而既能很好地清除田间杂草,又不会对作物造成危害。其次,要掌握好喷药时间,通常来说,在杂草2~5叶期,选择风比较小的晴天、气温较高的时候喷药,效果会比较好。
(2)土壤处理除草剂。土壤处理除草剂通常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施入土层中使用。施入土层后,除草剂就会被杂草的幼芽、幼根吸收,进而把杂草杀死。这一类除草剂通常不宜进行叶面喷洒。土壤处理除草剂品种很多,像乙草胺、丁草胺、赛克津、灭草蜢、西玛津、氟乐灵等均属于该类型。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优点是可以将杂草杀死在萌芽状态,彻底消除杂草对作物的干扰竞争;对除草品种的选择性要求不太严格,每种除草剂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持效期,短的10~15 d,长得可以超过1年,在药效期内,陆续发芽的杂草幼芽接触药剂后死亡。使用土壤处理除草剂应根据土壤特性,主要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及土壤的黏重程度,确定用药量。有机质含量高及土壤黏重的田间,用药量要高,有机质含量低的沙性土壤用药量要少;同时,要根据除草剂在土壤中持效期的长短及残留数量,正确安排后茬作物。
(3)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集合上面2种除草剂的优点,既能进行叶面喷洒,通过植物的茎叶进入植物体内而起作用,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通过土壤作为媒介进入植物生效。用于叶面喷洒时也兼有土壤封闭作用,对于已经出苗的杂草和后出苗的杂草,均可杀死。但考虑到该类除草剂的杀草效果及其残留在土壤中对后茬作物的危害,一般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作为叶面处理除草剂使用,可获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惠玲,朱良学.农田杂草防除技术[J].现代农业,2012(2):36-37.
[2] 文振祥.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J].杂草科学,2010(2):66-67.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