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美学:一棵在雕塑里的树

2020-09-02 07:19庄稼
检察风云 2020年13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废墟消极

庄稼

藝术家关直美(Naomi Seki)如此解释她的废墟作品《一棵在雕塑里的树》(A Tree in a Sculpture) :“我们终于学会了待人宽容如待己。那么什么时候这棵树会超过这个雕塑?”废墟美学叙事人类在工业时代创造的价值,以及人类面对后工业时代发展的迷茫,并且在悲伤的基调下残存着一丝希望:无论工业如何改变环境,自然总会自我调整,在工业废墟上发展出新的生态。它也预示着人类在改变环境时的心态变化:从强力的创造方,变成顺势的接受方。

废墟美学很难从功能上加以解释或定义。它的出现并非是为了达成某种功能,而是放任野生动植物侵占废弃的人工环境,进而形成的一种重视感性的设计风格。因此,废墟美学的风格较多地给人消极的叙事体验。相对于解构主义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实践而言,这种消极是来自于自身要表达的主题。废墟美学的叙事是要满足名流和大众的双重理解,兼顾历史风格和现代风格,所形成的叙事风格是灰暗冷酷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性为时髦特征所取代,出于标新立异的需要,不少解构主义作品还表现出玩世不恭和颓废倾向。几乎所有的废墟美学风格的建筑都具备那种令人震惊的严肃的力量。相比之下,解构主义的风格不寻求设计者以外的人能够理解,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废墟美学是建立在对大众、环境和历史的尊重上。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废墟消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废墟”
废墟里的救赎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