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季超
路透社网站2014年12月14日的一篇专题文章,题为“大型香水品牌嗅到来自沙龙香水的威胁”Bigperfumemakerssmellthreatfromnichescents)。文章揭示了香水产业最新的市场动向:“虽然沙龙香水没有官方统计,但分析师预计其销售额已占到高级香水年销售额的10%。”文章中还提到“《世界香水》指南的作者迈克尔.爱德华如今关注360多个沙龙香水品牌不到10年前这个数字还少于100个”,伦敦哈罗德Harrods)这样的高级百货商店的销售额中,沙龙香水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在文章发表之时,该选题内容其实已算不上新颖.因为退回到将近15年前,中文互联网上已经涌现一小批香水爱好者,他们撰写博客品评香水,涉猎范围远远超过了百货商场常见的品牌,将敏锐的鼻子伸向了AnnickGoutal、SergeLutens、LArtisanParufmeur、ParfumsRosine等等曾经还非常陌生的名字,是我在香水爱好之路上进阶的良师。如今,得益于社交平台的繁荣、各路关键意见领袖无处不在的示范和影响力,沙龙香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是的,如果今天你说自己爱好香水,却说不出10个沙龙香水品牌的名字和各自最有代表性的香水的话,会让普通群众怀疑你的可信度。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标题原文中的用词:“nichescents”。法语“niche”原指家中的小型神龛,如今已经成为市场管理学的专有名词,指“一个小份额的市场,其客户需求无法被市场的一般供给所满足”;另外一个词则是“scents'",相较于英语中更常见的香水(“fragrances”或者“perfumes"),scents虽然也可指代“香水”,但意义更偏重于“气味”,也就是说,不像普通的香水一样。
让我们回到沙龙香水的诞生之初:1968年,成立七年的Diptyque发布了品牌第一款香水,配方基于一份古老的英国家居香氛;1976年,另一位化学家JeanLaporte,因朋友玩笑似的询问调制了一款香蕉味的香水,来配合香蕉服饰参加晚宴,最终也催生了L'Artisan香水品牌的诞生。
这两个例子似乎部分印证了某中文香水网站上对于“沙龙香水”的解释:“它们通常拥有比商业香水更好的原料,价格一般较贵,在创作方面更能遵循调香师的意愿而不受市场口味方面的制约,因此香味更加个性、更有趣、更独特。沙龙香水不像品牌香水那样需要庞大的销量,通常只在少量的专卖店销售,或者只通过特定渠道销售,很多香水产量不大,有一种限量版的感觉。”
“更好的原料”“更个性、有趣、独特”“限量版”……这些词汇对于消费者的魔力毋庸置疑,但事实果真如此?假设香水是一种艺术品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一那么如同其他的艺术品,其优劣好坏的关键是品质与创意,前者有赖于创作材料,后者有赖于艺术家。以此标准检视香水,特别是沙龙香水,就有颇多耐人寻味之处。
先说个故事,大约五六年前,我在办公室诚恳赞美了同事A身上的香水和她当日的打扮很搭(她用的是Chanel的可可小姐香水),同事B也请我猜下她身上的香味,我很客气地说“很淡雅”并小心地试探或许是JoMalone的英国梨和小苍兰(该品牌当时还未在我的城市开设专柜)。同事B喜出望外,认定是我真正识货的人,同时借机给同事A做了一番科普,大意是“JoMalone这样的小众香水更坚持品质,不做广告,使用真正天然的高级原料”,“创始人兼调香师JoMalone女士是真正的艺术家”,“商业香水干篇一律,太容易撞香,小众香才是真正的品位之选”云云……同事B讲得很入迷,我在一旁微笑点头,同事B大概不知道以下几个事实,但我也不愿纠正她:
A.JoMalone品牌香水的原料与雅诗兰黛集团其他香水品牌一样,由几家大型香精香料公司供给;B.JoMalone女士于1999年将自己的品牌出售给雅诗兰黛集团,虽在2006年离开品牌之前一直担任创意总监,但她很早就不再参与该品牌香水的创作。
我无意攻击或贬低任何一个沙龙香水品牌或其爱好者,甚至其盲目崇拜者、追随者,毕竟对于香水而言,影响我们做出购买决定的因素实在太多。品牌故事、精致的包装、特别的瓶身广告宣传或者形象代言人,甚至你走进香水门店那刻的心境,都可能促成购买这一最终结果。在此,我只针对香水本身的香味,或者气味部分分享所知的部分事实。
首先,全球每年发布的几千款香水(不管是售价是100元还是4000元一瓶)中,绝大多数的香精原料几乎全部来自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香精香料公司。这或许出乎你的意料,但是请相信我,某个你可能知道或不知道“當着客户的面现场配制”的纽约沙龙香水的香精也是来自香精香料业名列前茅的公司。而在全球每年的香精香料供给中,只有极小部分是天然原料,剩余都是合成。然而事情的复杂程度还不止于此,以薰衣草和香子兰为例,通过水汽蒸馏法这种“天然方式”提取的薰衣草精油,会产生不属于鲜活薰衣草的气味分子;香荚兰是香兰素”的天然来源,是食品和日化工业中最广泛使用的的香料之一,其“人工合成”方式可以使用造纸后的纸浆废液将其中的木质素经过氧化反应获得,或者利用生物工程使用微生物对“丁香酚”(天然存在于丁香中)甚至葡萄糖的分子进行改造,也能得到“香兰素”(有些类似啤酒,麦芽糖经过酵母作用变成酒精)。因此,很难界定“天然”与“合成”的清晰边界。但不管怎样,今天你购买的香水里面也许就包含了如此的“合成原料”,这是多么神奇而激动人心的事情!顺便说一句,许多新兴香味分子的研发耗资巨大,耗时良久,价格非常高昂,远远胜过天然原料。当然,如果你仍坚持认为只有亚马逊雨林中某种树结出的稀有果实或尼泊尔山麓上某只动物的腺体才有可能产出最优质的原料,我也希望你能为地球物种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并非每个沙龙香水品牌都能拥有自己的调香师,许多沙龙香水品牌创始人没有香水行业的背景。一种较为理想但不常见情况是,品牌创始人担任创意总监与一名优秀的调香师合作,艺术家SergeLutens与调香师ChristopherSheldrake是一个绝佳案例,FredericMalle作为出版人”与众多“调香作者”的合作是另一个。普遍的情形是,绝大多数沙龙香水品牌采用与商业香水品牌类似的模式:香精香料公司根据品牌的香水个案简报让调香师调制提供样品,因此沙龙香水和商业香水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品牌本身的个案简报。
诚然,在订单数量和金额上无法和商业品牌匹敌,沙龙香水品牌在某些香精香料公司受到的重视有限,一些沙龙香水的配方很可能出自初出茅庐的见习调香师之手,甚至某个重要商业香水个案竞标中未能脱颖而出的备选品——一名服务于某巨头香精香料公司的资深从业人士告诉我。
不过,我们依然有幸知道某些香精香料巨头全力扶持沙龙香水品牌,同时沙龙品牌在香水的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也能吸引一些心态开放和想要在创意灵感上突破传统边界语境的调香师与之合作。例如国内的原创小众香水品牌AROMAG,致力于创作“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香水”,在详尽的个案之外,每款作品均与背后的调香师、评香师进行深度沟通,从而获得了全球最大的香精香料公司之一Firmenich的支持,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可以起用到国际知名调香师做宣传的本土香水品牌。
能拥有多数人没有或者暂时还没有的东西对我是种成功。
此外,我采访调香师FrankVoelkl(香水品牌LeLabo的许多香水都是他的杰作)时,他提到:“将最高品质的天然香料混合起来并不能成为香水,我的创作总是始于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为了实现这个概念,我选择香料,至于是天然或合成、昂贵或便宜并不重要;客户的成本要求当然得满足,所以如果某个原料超过预算而无法使用,优秀的调香师会与评香师、销售代表一起找到替代方案,不牺牲或尽可能少牺牲艺术表现力。”沙龙香水和商业香水在创作中遇到的挑战不尽相同:前者要满足挑剔的小部分客户口味或让调香师充分表达自我(也许还不到放飞的程度),后者则需要考虑能让多数人喜欢、符合品牌形象、香水本身表现如扩散/留香、某些特别但无法描述的“动情点”。无怪乎少女成衣品牌Cacharel在推出第一款香水AnaisAnais时,先后动用了四位重量级调香师耗时18个月200多次修改,所幸这款香水一炮而红,畅销至今,还被公认为是第一款具有标杆意义的“少女香”。当然,如果你否认如此努力与创意尚不足以与某款沙龙香水“溶剂+单一香味分子”的先锋前卫相媲美,那么我也有权把我家调皮小猫咪在地板上撒的一滩尿用瓶子装起来标价,贩卖一次“真正野性之味”。玩笑归玩笑,真实的案例是,某香精公司曾经用“顶空”(用玻璃罩罩住花朵、水果,采集其自然、鲜活的香味,通过精密的仪器分析其香味分子及比例,再选用相同或近似的芳香分子尽可能还原被采集物体的香味)技术还原刚刚结束比赛的赛马身上汗液的味道,在这个层面上“气味”已经是一种概念化的表达,这样的产品是否具艺术性或许尚待商榷,但是确实已和“普通香水”相去甚远了。
最后,在艺术品的属性之外,香水首先是商品,盈利乃第一要务,沙龙香水亦不能免于铜臭。过去数年中,我们见证了欧菜雅集团收购AterlierCologne,雅诗兰黛集团收购LeLabo、FredericMalle、ByKilian,路威铭轩集团收购MaisonFrancisKurkdjian,普伊格集團(西班牙香水化妆品巨头,旗下香水品牌包括Prada、NinaRicci、JeanPaulGaultier、CommedesGarcons等)收购PenhaligonS和L'ArtisanParfumeur等等。大集团固然可倚仗雄厚资金收购小品牌侵吞市场,但相信生活于商业社会的你我都不至于天真地认为,有哪个沙龙香水品牌在签订出售协议前不曾坐地起价。
我不禁想起一个香水爱好者朋友,他的所有香水收藏几乎都是沙龙或者小众的香水而且花费颇巨。我曾问他,为什么会做如此选择。他的回答是:能拥有多数人没有或者暂时还没有的东西对我是种成功。”他如此坦率出乎我的意料,或许是为了缓和我的错愕,他反问道:“沙龙香水品牌下香水使,用统一的瓶子,让使用者能关注香水本身,这难道不是更纯粹的欣赏和喜爱吗?”
对于他的回答,我不知如他一样的沙龙香水爱好/消费者为数有多少,也不知他是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香水作为初级的奢侈品,如此的消费观似乎与普通奢侈品消费背后的心理驱动力别无二致,即“消费塑造自我身份”。如法国社会学哲学家鲍德里亚指出:“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符号将人与人区别开来,表示着拥有物的人的社会地位”,而各种传媒,无论是大众传媒或社交媒体,在宣传香水这种本质上要求直接闻到气味的商品时,无论评价/描述多么具体,也只能以最抽象的方式劝诱目标消费者,,在这一点上,沙龙香水与商业香水别无二致。可惜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沙龙香水最常见的问题是:1.更频繁地贩卖品牌故事,通常这是品牌的做法;2.贬低商业香水,在社交媒体上的“沙龙势利眼”实在不少。终于想透这一点,我隐隐有点理解香水爱好者小圈子里所谓的鄙视链:沙龙香——商业香——大众商业香,但那已是另外一个故事。
至于我那位朋友上面的反问,如今我有限的所知或许可以聊备参考:
A.每一款香水都有不同的瓶子意味着每一次额外的设计、模具,这都是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的;
B.香水瓶的制造厂商通常要求达到一定的采购量才可能为某一个瓶身设计专门制造生产线,而今天大多数香水单品不具备如此底气。
当然,作为结尾也为了“政治正确”,我重新审视起自己对香水的爱好:是否不计较价格、品牌就可避免“偏见与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