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夕湘 吴扬 廖雅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2002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晋江经验”以来,福建晋江立足优势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激活社会生产力,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民营企业突破6万家,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和食品饮料等5个超百亿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创造出的经济总量、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全市的95%以上,形成“十分天下有其九”的发展格局,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改革开放40年四大典型唯一一个县级市。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晋江实体经济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品牌运营、资本运作、创新驱动为标志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县域坚守实业发展实体经济的标杆,研究晋江实体经济发展动因,对我国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参考及借鉴作用。
一、晋江做强产业坚守实业发展成就
紧紧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是“晋江经验”最鲜明的特色。晋江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规上企业实力、传统制造业坚固、新兴产业突破几大方面。
(一)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
第一,经济总量占比高。据晋江2019年统计公报,经晋江统计初步核算,2019年晋江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6.1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经济总量占福建省6.0%、泉州市25.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86.89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62.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038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7451美元),比上年增长7.6%。
第二,规上企业实力强劲。2019年晋江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769家,全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489.1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940家,比上年增加41家,实现工业产值5072.70亿元,增长12.9%;产值在1~2亿元的企业332家,完成产值474.74亿元,增长7.6%;产值在2~5亿元的企业344家,完成产值1112.43亿元,增长9.2%;产值在5~10亿元的企业154家,完成产值1059.83亿元,增长11.2%;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10家,完成产值2425.71亿元,增长16.5%。
(二)制造业产业特色突出
第一,体育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体育制造业是晋江制造业的特色产业。从体育制造业规上企业产值看,2019年,晋江市体育制造业规上产值2152.75亿元,增长9.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9.2%,贡献率38.0%。其中,制鞋板块规上产值1209.76亿元,增长11.3%;服装版块927.13亿元,增长6.6%。体育制造全行业产值持续高速增长。从晋江市体育制造业全行业产值增长看,2019年,晋江市纺织服装业产值1487.23亿元,增长8.1%;制鞋业产值1396.77亿元,增长9.7%。
第二,传统支柱产业基础坚固,高新产业实力强劲。除体育制造业外,建材陶瓷业、食品饮料、纸制品及包装印刷等产业是晋江市的主要传统支柱产业。2019年,晋江建材陶瓷业产值625.00亿元,增长14.7%;食品饮料业产值514.72亿元,增长6.3%;纸制品及包装印刷业产值390.49亿元,增长7.6%。2019年,晋江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规上产值1185.09亿元,增长9.8%,增幅比全部规上工业产值高出0.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21.6%。其中,五大新兴产业完成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292.18亿元,增长10.1%,增幅比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高出0.3个百分点。2019年,晋江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8.74万件、6.02万件,位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六位。
二、强产业兴实体政策引导是关键
借鉴产业发展学理论上的进展,结合晋江实际,对晋江成为中国做强产业坚守实业的样板给出一个可能的梳理和解释。晋江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形成期,产业生存靠“护苗”
改革开放之初,产品短缺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大量制鞋企业开始在晋江集聚。为什么晋江能够成为中国“鞋都”?为什么在具有同等政策优势的中国县域,单个产業进化为区域产业集群情况不同?纵使两个在体制机制、政策条件非常相近的沿海地区,却可能在产业集聚方面有非常不同的表现。产业幼稚期一般生产规模较小,技术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供、销体系,产业面临生存或是消亡两种状态,全国很多县域在对国家商品经济政策感到模糊之际,晋江县委、政府却出台了“五个允许”,即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价格随行,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这意味着原先处于体制外的小企业受到产业政策保护。数据显示:1949年农业在晋江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工农业总产值的81.2%由农业创造,工业贡献率仅占18.8%;198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为53∶47,1983年三产结构为55∶31∶14;到1985年,全县参加联户集资办企业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按照这一指标晋江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晋江产业能够从幼稚到成型是基于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二)成长期,产业扩张靠产业生态
20世纪90年代初,晋江产业已经拓展到鞋服制造、陶瓷建材、食品、石材、布料、糖烟酒等,产品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六大产业繁荣起来。但是晋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中小企业量多,高精尖企业数量少,竞争力弱;二是供给总量高,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生产基本上布局在“闲房”里,“家家冒烟、户户点火”“家庭作坊”式生产,“三合一”厂房火灾时有发生,粗放发展现状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发展。
1996年晋江党委政府提出“四个集中”,即“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民宅向居住新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市区集中”。大力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加大产业生态建设。在“满天星斗”般的仿效性竞争基础上,逐步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区域形成专业生产区和专业市场,基本形成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生产流程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九五”期间,以终端产品为中心,逐步形成一些专业村、镇,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块状经济格局,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方面,相继培育了陈埭鞋材、磁灶陶瓷建材、罗山食品、永和石材、英林布料、安海糖烟酒以及SM广场等一批有一定规模、辐射面较广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三)成熟期,产业升级靠“品牌资本”
晋江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到一定阶段后,产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六大传统产业的部分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制造设备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市场供求趋于稳定。企业进入从仿造到为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加工阶段,贴牌生产倒逼企业在产品质量、效率、管理上提高水平,通过贴牌晋江的产业由成长期迈入成熟期。当时晋江产能仅旅游运动鞋一项年产就10亿双左右,产量约占全国1/2、世界近1/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贴牌加工企业面临国际市场订单萎缩利润下降,据《中国经济信息》1999年第20期报道:1998年中国出口仅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晋江靠贴牌加工发展实体经济遭遇“黑天鹅”。适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涌入中国,我国多数产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新的国际游戏规则倒逼政府和企业要跟上形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其时,晋江政府推出了“品牌+资本”“双翼计划”。
一是引导企业从加工制造向自主品牌发展打造“品牌之都”,出台一系列“造牌”政策。晋江目前有中国驰名商标42枚,品牌企业专卖店、直营店超过25万家,50多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商务机构。安踏集团的“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体育品牌。晋江拥有的品牌群体,有中国鞋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伞都、中国陶瓷重镇、中国石材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运动服名镇、中国拉链之都,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品牌基地之一。从理论上来讲,品牌经济是生产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新高度的经济文明。晋江品牌之都打造无疑使其品牌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
二是做大资本市场,助推产业升级,引导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品牌战略”带来行业短暂的繁荣后开始下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困扰晋江企业,迫于产业转型、融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及人才需求,晋江把引导企业上市作为实体经济工作重点,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相继出台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加快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细则,在助推政策的催化下,企业通过上市实现资产证券化,一大批企业从资本海洋中募集到大量资金,顺利完成了设备换代、技术升级和项目投建。至2019年,晋江共培育上市公司46家、后备企业50家,在新三板、天交所、海交所挂牌企业78家,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晋江板块”。
(四)升级期,高质量发展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晋江面临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产业结构失调,重新洗牌不可避免。适逢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晋江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实体經济向高质量发展。
引导企业实施“五个创新”:一是引导企业产品创新。引入创新创意资源帮助企业细化市场、创新产品,以产品创新撬开新市场。二是技改创新。每年投入近亿元支持企业引进高端设备、高端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目前48%的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应用或部分应用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三是品牌创新。出台提升品牌内涵、推动品牌国际化等政策文件,引导企业采取收购、自主培育等模式开发副线品牌,通过品牌差异发展带动提升市场销售份额。四是管理创新。强化“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形成常态化企业管理提升机制,推动粗放管理向精益、精确、精准管理转变。五是渠道创新。顺应“互联网+”趋势,积极布局服务型制造领域,从单纯生产加工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拓展市场空间。
三、晋江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增长降速、结构转型困难、体制机制制约、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挑战,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开辟新路径、培育新动能,以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推进晋江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出四大方面思路。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基本布局上,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构建大中小的产业配套发展格局。首先是抓大,打造一批“领头雁”。引导大企业对标国际,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通过研发创新兼并重组战略合作,标准制定,提升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能力,打造一批垂直供应链巨头。其次是顾小,打造一批单项“冠军”。政府通过超常规扶持专精特企业,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再次是抱团,打造一批产业联盟。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运营供应链平台和产业联盟,推动二三线品牌转型,从事品牌代工,培育一批补原辅材料生产,产业链缺失环节,实现行业抱团升级,协同发展,延伸链条,打造更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推动传统高新融合。在守住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高新产业,相互促进。首先是提档,推动传统高新融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破、立、降力度;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多维度、立体化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工业用地和旧工业厂房的“沉睡资产”,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的产业升级痛点,将“专精特新”的重点中小企业迁移入园。继续实施泉州制造2025。其次是聚变,让两新产业幼苗成大树。晋江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占比偏低,要集中政策资源,成功引进一批龙头项目,继续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招商。同时要继续拓展石墨烯、新能源全产业链招商,实现全链条发展,努力打造新的百亿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再次是跃升,让现代服务业成为实体经济新引擎。在这一轮激烈竞争中,要再次占据先发优势,发展专业市场、现代物流、金融业、电子商务、城市业态、文旅加体育。
(二)扩大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稳定增长需要重大项目支撑,重大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应重在对接需要进行有效投资。
一是项目生成指向要精准。首先聚焦引领性、带动性、根植性强的重大项目,聚焦产业补链强链、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新业态、生态环保、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以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短板领域;其次策应国家产业导向争规列盘,列入市级“十四五”规划及专项规划。同步申报列入上级规划盘子,争取要素保障、政策扶持;再次多元融资。专项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机构融资,补短板稳投资应急专项和重点产业项目,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重大项目“快服贷”等金融产品,提高审批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精准招商。重点关注产业链需求系统梳理,动态完善招商目录图谱,精确瞄准对接央企、500强、民企、外企平台载体、科研院所等优质标的,全方位、多层次挖掘招引项目来源;其次优化机制。加大招商选资工作市域统筹力度,优化招商体制机制,推进“主官招商”“全员招商”“专业招商”,组建一批招商专班,拓展产业链招商、高端嫁接招商、基金招商、第三方招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招商、晋企回归招商等渠道,提速招商项目落地见效;再次创新方法。用好“6·18民企对接会”“9·8投洽会”、鞋体博会等各级展会,依托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媒介,大力开展“网络招商”“线上洽谈”“云签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推送项目对接需求,拓展智能招商。
(三)坚持创新创造,大力培育创新推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晋江从“制造”走向“智造”。政府已经打造出了一套成熟的创新体制机制,未来要搞好民营经济创新机制建设,如领导体系、政策体系、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通过科研机构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引领创新氛围;打造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专利交易中心、海峡科技大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突出民营经济创新主体功能,发挥企业各级研发平台、高新技术群体作用,优化民营经济创新生态,人才强市战略、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是让创新主体动起来。在鼓励创二代坚守实业,扎根晋江的同时,发挥他们的优势与潜力;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建设研发平台,着力推进“双高”企业增量。
二是让创新生态活起来。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建设金融创投聚集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共同做大做强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为初创型、成长型、壮大型优质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三是让创新平台强起来。通过载体升级培育双创新动能,继续提升“‘双创活力走廊”“高新产业聚集区”“晋西北物流商贸集聚区”“科教产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和“晋东新区”等六大新增长区域。
(四)对标国际经验,优化营商环境
晋江是一个非公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正在打造“国际化品质城市”,要坚持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发展,以国际化标准完善城市配套,以国际化思维汇聚全球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开放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便捷高效、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建立“一套标准”。让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目标更加量化、细化、具体化。编制一套既立足实际又对标国际,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督查,推动落实,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二是用好“一种资源”。首先是用好水资源。推动城市依水发展。特别在规划建设上,功能布局、城市风貌符合国际普遍认识,利用好滨水城市空间,打造优美城市天际线,成为具有国际化代表性的一张城市名片;其次是用好人力资源。通过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激发“双创”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对标国际、加大投入、引进人才、争取政策、先行先试”的理念,全力构建支撑“双创”蓬勃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发力“五大领域”,让城市更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缺乏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营商环境也谈不上国际化。把国际通行的城市评价指标作为晋江努力奋斗的目标。主要涉及五大领域:一是商业活动(权重30%),包括资本市场价值、全球集团总部数量、国际会议召开次数、机场港口流通量等;二是人力资本(权重30%),包括外来人口、大学质量、国际学校与国际学生数量、大学人口比例等;三是信息交流(權重15%),包括城市内外新闻和信息传播、国际新闻机构数量、宽带用户等;四是文化体验(权重15%),包括多样化的吸引力,国际赛事、博物馆、艺术表演、美食、国际游客数量、友好城市数量等;五是政治参与(权重10%),包括城市在国际政治对话中的影响力,国际组织相关的本地机构数量、主办国际政治会议的次数等。
基金项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科研处(闽委校科研〔2018〕46号)“晋江坚守实业之路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夕湘,中共晋江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吴 扬,中共晋江市委党校讲师
廖雅梅,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