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怡
重庆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但是,面对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在唱好“双城记”和推进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又面临着不少机遇和挑战,要因时而谋,因势而动,只有破解发展难题,抓住发展新机遇,未来才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十四五”前两江新区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三次产业比重为04∶311∶684,形成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规上工业产值达4007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43%;以大数据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数字经济占重庆全市比重超1/4;形成以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商贸文旅、会展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319亿元。
(二)开放发展加快步伐
布局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70%面积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形成果园港、两路寸滩保税港、江北嘴金融中心、悦来国际会展城四大开放平台以及重庆两江国际合作中心和中德、中瑞、中意、中以等多个国际合作产业园、三个国际社区构成的“一心多园三区”国际合作平台。自贸试验区两江片区累计复制推广和承接全国、全市改革试点任务307项,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项目59个、金额115亿美元,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58家。
(三)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拥有“两江新区留学创业园”、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招才引智平台,全面推动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两江协同创新区三大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国家级创新基地6家、市属重点大院大所38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80家、高新技术企业409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0件。
二、当前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产业引领看,新区产业布局以制造业为主,拥有汽车、电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两者占新区工业总产值达80%以上,但汽车产业缺“质”、电子信息缺“链”问题突出,升级缓慢。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虽为新区产业支柱,但产值仅占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左右,高端装备缺“项”、生物医药缺“量”问题明显。此外,日益复杂的国际政经环境对产业“保安全”“补短板”提出更高要求,两江新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回升基础还不牢固,要保持稳定增长、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顺势切入产业链中高端,给国家产业发展“补短板”,为地方产业体系“填空白”。
(二)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到“十三五”末,两江新区创新机构、人才的集聚优势尚未充分转化成创新成果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在发挥政策创新引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不足,科技创新产出效能不高,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科技龙头项目不多。特别是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现有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产学研机构与新区内企业和产业缺少实质性的联系。
(三)国际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口岸核心支撑功能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港口相比,远低于中下游主要港口,承接寸滩口岸功能转移尚未启动,且不具备口岸功能。鱼嘴货运站尚不具备集装箱发运功能,果园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成本高,水铁联运的优势不突出。多式联运服务中心和统一查验换装场地、综合服务云等平台尚处于谋划阶段,相关操作标准和配套体系尚在探索阶段,围绕果园港的基础物流服务功能和港口物流生态圈还未形成。城市国际性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不足,国际性组织机构和国际化的会议、展览及文体赛事活动较少,国际化缺品牌、缺形象、缺支撑。开放型人才保障不足,国际贸易、金融、口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相对紧缺,人才服务机构不多,以及针对人才的便捷签证政策、开放的居留政策尚不完善。
(四)城市共建共享有待提升
直管区638平方公里,有建设用地328平方公里,生态建设用地基本在50%左右,与雄安新区、天府新区生态用地不低于70%的比例有较大差距。新区中心体系建设缓慢,城市特色不鲜明,類似于滨海新区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尚未规划建设,商圈、教育、医疗配套数量和质量与市民期待差距较大。公园主题性不强,国际博览中心、重庆中央公园等城市地标未形成“市民游客集中打卡效应”。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两江新区各组团板块互通以及与域外核心区域互通还需加大力度,城市交通“缺失”问题突出。
三、“十四五”期间两江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两江新区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面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开展重点领域改革等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两江新区要有国家战略的使命感、责任感,要成长为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要成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增长极,要成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重庆发挥“三个作用”的先行示范区。因此,要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做靓“智慧之城”名片。
(一)要围绕建设重要经济中心提升产业能级
高能级城市一般都是全国性经济中心乃至全球性经济中心。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支撑,要大力提升产业能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要将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产业价值高端化有机结合,以价值链高端高效发展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快以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以大健康、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以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为重点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构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要围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级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能级城市往往都是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策源地。要切实缩小两江新区在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努力打造成集人文、智慧、科技為一体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加强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推动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功能提升,推动水土、龙盛、保税港等片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集群集聚,努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重要承载区和应用区,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让创新创业成为两江新区发展的主动力。
(三)要围绕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提升开放能级
改革开放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的开放度与国际美誉度、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两江新区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用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平台,加快果园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江北嘴金融中心、悦来会展城四大开放平台能级提升,着力建设联通全球的开放平台,营造国际一流的开放环境,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上走在西部前列,努力成为重庆市扩大开放的排头兵。
(四)要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升服务能级
高能级城市都是将高品质生活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因此,两江新区要按照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的目标,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同时,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推动两江新区与周边3个行政区、重庆市重要开放平台、成渝地区其他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产业链供应链、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全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五)要围绕新区先行先试提升政策优势能级
“十四五”新时期,更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制度创新。两江新区应更好发挥国家级新区这一平台作用,创造条件,增创改革新优势,增添发展新动能。要学习上海浦东、深圳前海等开发区,在人才引进、用地审批、投资融资、开发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闯、大胆试。特别是市级层面的社会管理事务权限要进一步延伸和下放,突破改革先行先试政策困难,理顺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