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泽慧 霍丽名 林芷华 李圆敏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价值、特有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式。作为华夏儿女,有必要深入学习影响了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陈宝生(2019)曾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固本”“铸魂”“为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可见其重要性和迫切性[1]。近年来,STEAM教育在国内的兴起,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契机,但大多探索性尝试都只是强调多学科融合,缺乏对融合本土化情境的考虑。基于此,詹泽慧等(2020)提出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本土化STEAM教育(简称“C-STEAM”)[2]。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特色课程建设、区域文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三方面,有助于形成以文化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然而,目前C-STEAM教育只在少数区域有成功案例,存在了解人群少、推进范围小、程度浅、难度大等问题,使得C-STEAM教育的推进缓慢,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发挥。要形成C-STEAM教育带动区域文化与经济的格局,必然少不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多部门、组织和团体的协同配合。因此,本文尝试立足教育公共治理的视角,倡导地方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家庭等主体开展合作,与政府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实现有效的区域推进[3],以充分发挥C-STEAM教育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
一、文献综述
(一)C-STEAM教育
C-STEAM教育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取向。其中的C为“Culture”的简称,也可以解读为“China”(即强调中国本土文化情境),是一个目标导向的概念,即以文化传承为主要教育目标;而STEAM强调的是学科融合(Transdisciplinary)的课程形态,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手段。C-STEAM教育提倡在传统文化的主题背景下,对跨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引導学生欣赏、理解、探究和创新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把多个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富含文化情境的探究和创作中去,更重要的是,在项目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理解,孕育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4]。因此,C-STEAM教育既是时代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
(二)教育公共治理
教育公共治理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教育目标,相关主体利用自身资源平等地合作、协调,实现对教育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5],其开展的关键在于确立多元主体的构成以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手段。其中,对于教育公共治理多元主体的确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为“政府-非政府”观,即认为教育公共治理的出现是为了将政府从繁重的单一主体管理负担中解放出来,通过引入学校、家庭、社会等非政府主体及其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形成互补,从而实现对教育公共治理效率与公平的兼顾[6];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公共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是为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涉及行政、市场、社会等多种要素,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对教育“管办评”(管理、办学、评价)分离治理的机制,最终实现对教育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7][8]。因此,为了促进C-STEAM教育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将基于政府主体宏观调控、分权化作用与评估,多元主体平等协作的教育公共治理视角,来探讨C-STEAM教育的区域推进策略。
二、C-STEAM教育的区域推进策略与联动机制
C-STEAM区域推进策略中涉及的五个主体为:一是政府(国家、省市级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二是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学术组织和机构);三是家庭(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四是市场(指一切以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能为C-STEAM教育区域推进提供技术、资源、人员支持的营利性企业);五是文化机构(博物馆、科技馆、民间团体与组织、教育机构和文化类企业等)。在教育公共治理视角下,需强调以实现最大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各主体共同行动[9]。根据五类主体的性质与特征,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推进策略。
(一)政策赋权:建设C-STEAM 教育区域推进的开放平等环境
通过政策制定与赋权,明晰政府、学校、社会各方的职责,鼓励开展C-STEAM教育,赋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社会更多自主管理权与决策参与权,将政府一家独揽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化为各方平等、相互制衡的多元治理模式,营造开放平等的环境。
(二)信息推广:搭建C-STEAM 教育区域推进的数字化展示平台
借助信息手段搭建C-STEAM教育数字化展示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包括校务开放、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等。如在各学校、相关社会组织、政府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门户,创设与C-STEAM教育相关的政务、校务开放板块展示C-STEAM教育成果,包括学生作品、课程建设资源、新闻报道等。通过事务公开,让数字化展示平台成为C-STEAM教育宣传和推广的窗口。
(三)评价引导:构建C-STEAM 教育核心价值的多元评估体系
由政府统筹、文化专家和教学名师牵头,针对各区域情况建立合理的C-STEAM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通过对C-STEAM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课程开展的风标,以评促建,引导C-STEAM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四)协作互赢:创设C-STEAM 教育区域推进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各主体协作互动可有效促进公共利益实最大化。在C-STEAM教育区域推进中,创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可以为政府、学校、社会开展合作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增进C-STEAM项目的协同开展与推进,促进资源的灵活流动。此外,还可以联合举办与C-STEAM有关的赛事(包括学生的知识竞赛、作品评比、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评比、教师教学技能评比等),以赛事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发展。
(五)创新传承:形成C-STEAM教育推动下的文创产品传承生态链
C-STEAM教育要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少不了在常态化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因此,更需要协同各方创新项目的推广手段、构筑传统文化创新思维、推动创新传承发展,最终形成有效的文创产品传承生态链,在孕育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唤醒社会内在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双C”(Culture\Create)力量,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切实有效地将STEAM教育本土化,从而产生社会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五元主体协同助力C-STEAM教育区域推进的联动模型(见图1):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在其中起整体协调与把控作用,吸纳其他各主体的意见,进行政策制定、整体规划、资源配置、联系各方等,实现对整个C-STEAM教育区域推进体系的宏观调控。学校处于核心地位,作为C-STEAM教育落实的主要阵地,需在政策导向下完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加强家校共育,联系文化机构与市场。家庭是C-STEAM学校教育向校外推进的重要桥梁,将C-STEAM融入家庭教育与亲子活动中;文化机构是C-STEAM教育中文化理念得以挖掘、創新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支撑,可与多方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推广。市场是C-STEAM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C-STEAM产品的最终归属,市场机制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社会大众,所产生的收益可为C-STEAM教育提供经济动力,促进教育-文化-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学校、家庭、文化机构、市场五大主体各司其职,相通互动,以此实现C-STEAM教育的区域推进目标和社会经济价值。
三、C-STEAM教育区域推进策略中五元主体的推进举措
(一)政府
政府进行政策制定和资源统筹分配,协调推进各主体间的关系,主要推进措施有:其一,明确发展战略:在宏观层面把控全局,统筹发展,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把区域C-STEAM教育发展提升到教育战略部署的新高度,挖掘本区域特色文化,以STEAM教育为载体,提升区域文化、经济和教育的竞争能力。在政策制定和评估时,可以直接部署到区域的各级各类学校层面,实现政府引导、调控与学校落地执行之间的直接联通互动。其二,完善规范各级各类的管理体系:从政府到学校到教师,明确任务主体、监督主体,建立明确的责任制约与激励机制,规范办事流程。在开展C-STEAM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出现文化纷争。同时,建立有效的教育绩效指标和教育评价监督机制,促进有效管理。其三,课程开设指引:根据实际情况推动课程改革。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理论,对中小学面向文化传承的C-STEAM课程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开设指引,如课程概览、课程价值取向、功能和种类、课程的设置、指导与评价和实施意见等。其四,提供资金扶持:通过资金、奖励机制来激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孵化具有区域特色的C-STEAM项目,在区域间取得示范效应,从点、线、面多角度向社会铺开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促进资金的有效循环和支持。其五,落实名师培养政策: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制定和出台相关的名师培养机制,激励名师发展,改善目前STEAM教育名师紧缺的局面。
(二)学校
学校是C-STEAM教育具体落地的执行主体,起着实施、开展、管理与协同的作用,直接负责C-STEAM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育评价。主要推进措施有:其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立足学校育人理念,利用好综合实践课和科学课的课时,充分挖掘区域传统文化与教学的契合点,在专家指引、领导推动、教师建设三位一体的建构链中,构建面向文化传承的C-STEAM校本课程体系;联合课后社团、社区教育、校外培训机构等组织文化主题相关的在校活动,以点促面,推动区域特色C-STEAM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其二,打造文化产品孵化基地和空间。联合政府支持,在市场驱动与文化机构支持下,在学校内打造文化产品孵化基地和空间。高校可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支持与指导,实现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产品孵化基地相结合等,使得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面向社会,具有实践、应用、经济价值。其三,组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跨学科专业能力素养与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鼓励学校间和学校内的教师经验交流,以及学校教师与文化传承人、市场文创产品负责人员之间保持交流,以教研项目与研究课题为驱动,推动教师C-STEAM教学能力的提升。其四,促进区域间校际协作与联动。考虑到开展C-STEAM教育需要一定的师资和各类资源的基础,极少学校有能力遍地开花、全面覆盖各类文化,因此区域内各校可以有所规划,每个学校重点做一两类特色文化。各校分别积累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动态地调整课程的教学流程、内容、形式,梳理出完整的教学资源、内容。
(三)家庭
家长的参与和陪伴能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支持与富足,所以C-STEAM教育中家庭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推进措施有:其一,促进家校联动,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创造家庭成员在C-STEAM教育活动中共同享受美好时光的环境。并且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孩子的C-STEAM课后动手创作中,孩子和家长一起构思、创作、设计、开发和展示应用,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方面可以将C-STEAM教育推进至家庭,促进家庭成员对区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家校互动,实现家校共育。其二,组织社区公益活动,推广文创产品。社区家庭与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开展C-STEAM产品推广的社区公益活动,在孩子完成的C-STEAM作品“面市”时,家长可以作为“首批顾客”给予反馈、评价和购买,也可以作为人脉资源丰富的“宣传人员”,协助孩子推广和宣传文创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为C-STEAM项目成果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和面向社会、市场的平台。
(四)文化机构
文化机构可为C-STEAM教育提供探究环境、学习资源和相应的技术支持。例如举办公益讲座普及文化常识;组织文化传承人、文创设计师进入学校与师生互动,提供真实市场中的产品需求和反馈,等等。主要推进措施有:其一,举办竞赛和展览。文化机构可以利用社会力量举办C-STEAM相关竞赛和展览,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充分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动区域文化传承的C-STEAM项目推广,在例如科技节、文化展览、文化沙龙、高峰论坛、公益讲座、主题秀等场所中进行项目交流和分享,甚至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利用在线直播平台举办赛事,构建交流分享平台,实现区域间的动态交流。其二,产学合作,共享创意与技术。文化机构可以联合学校进行项目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则提供场地和人员,为C-STEAM项目落地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其三,提供产品需求和反馈。文化机构与社会需求真实对接,可为C-STEAM项目开展提供接近市场需求的反馈;并且文化机构作为民间组织,将社会实际需求向政府反馈、建言献策,有利于C-STEAM项目更好地联系社会和有效落地,推动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