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激昂乐章

2020-09-02 07:10王欣媛
世纪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宣传长征中国共产党

王欣媛

摘 要: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行军中创作了大量振奋人心、积极乐观的诗歌,充分发挥了宣传动员、团结奋进的作用,使诗歌成为红军提高战斗力、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有力武器。研究和探讨当年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诗歌宣传,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红军的长征史,进一步推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长征;红二方面军;诗歌;宣传;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3-046-04

艺术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诗歌是艺术宣传的主要形式。长征时期,正是振奋人心、令人斗志激昂的诗歌宣传给了雪山草地行军中的红二方面军将士们继续战斗的希望,激励他们有信心战胜困难,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勇往直前、拼搏到底,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也正是这些诗歌,拉近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体现出军民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些诗歌的主创者有红军各级将士,还有沿途的人民群众。诗歌内容丰富,极具生动性和感染力。诗歌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诗歌,还有快板诗等。这些诗歌成为伴随红二方面军长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英勇无畏赴战场,雄狮凯歌绘新篇

漫漫长征路,红军指战员在途中勇往直前,创作诗歌,相互鼓励。1935年11月, 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 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 转战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区,1936年4月下旬到达云南丽江。丽江位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山脚下, 金沙江从丽江城东、西两侧流过。1936年4月,蒋介石调兵遣将,妄图围歼红二、六军团于金沙江边。石鼓渡口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之称,红军先头部队依靠仅有的一条渡船控制对岸滩头,主力到达后,又分别找到七条渡船并扎好一批竹筏以备渡江。为了争取渡江先机,红二、六军团先遣队于4月25日从丽江迅速抵达石鼓,乘朦胧夜色过江,占领了对岸渡口。在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全军1.7万余人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在石鼓至巨甸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江。红军将士李真为此写了《金沙江慢》一诗以示庆祝:“风淅淅,马萧萧。长驱百里,敌我强行争分秒。排空银浪舞玉龙,半江松影石鼓敲。风乍定,寒如有意,水花银浪玉骢骄。饿虎哮,狐鼠嚣。痴人说梦,妄图重陷翼王道。昨宵火把映旌旗,东风水浪回征棹。西行急,神兵天降,银山雪水下天焱。” [1]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北上的动人情景。

红军将领萧克在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写了《北渡金沙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指红二、六军团接到中央军委的北上命令后一路向西,在云南中部与敌军激战。红军首次渡普渡河失利,为甩开尾追的滇军(敌军)孙渡部,直指昆明。尔后,红军从富民等地渡过普渡河,直奔滇西,再次甩开滇军,前方路上只剩防守薄弱的金沙江。诗中写道“盘江三月燧烽飏,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鼙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北飞缰”。诗人文字写意恢弘的背后,实则是千钧一发、险象环生,充分体现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指挥艺术以及战士们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渡过普渡河后,红军还要抢渡金沙江。渡江后,红二、红六军团向北追寻红四方面军,继续爬雪山过草地,完成长征壮举,开启中国革命的崭新篇章。

走过草地后,红二方面军继续北进,翻越岷山,到达甘肃省的哈达铺,稍作休整后,又向党中央所在地前进。这时,红军的士气分外高涨。将士李真豪情满怀,写下《渔家傲·过岷山》一词:“白马乘空浮云涨,红军战士不惆怅,爬冰滚雪迎疠瘴。步步上,踩下岷山北国望。风尘洗炼行万里,镰斧旗下人精壮,眼看北斗心更亮。高声唱,二、四雄师齐北上。”[1]这首词把绵延雪山喻为“白马乘空”,浮云在山间腾升。英勇无畏的红军指战员爬冰卧雪,奋勇登攀,豪迈地把巍巍岷山踩在脚下。他们登临远眺,心潮激荡。回顾万里征程,历尽艰难,千锤百炼,在党的红旗指引下分外坚强。他们高唱战歌前进着,在即将与党中央会合之际,红二、四方面军的将士们心中更觉明亮。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从此走出困境,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李真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回顾三军会师前后的战斗历程,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词章《沁园春·会师》:“初夏渡泸,姿弄玉龙,无际银涛。看长驱数载,方伸壮志,擒龙伏虎,屡试弓刀。西去东来,胸燃怒火,欲把冰山尽化销。马蹄急,任跨山涉水,千里迢迢。红旗万杆风飘,正爽气朝来破路遥。值穿云逐雾,气吞牛斗,迎风荡雪,直捣敌巢。义聚红军,千锤百炼,北国疆场斩寇妖。从今起,会师三路,荟萃英豪。” [1]李真从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写起,回首万里征程,红军沿途擒龙伏虎,跨山涉水。指战员们不畏艰辛,奋勇杀敌,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期间,有红军执行北上抗日命令的迫切心情,也道出了红二、四方面军实现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的坚强决心。词的下阕主要写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情景。“红旗万杆风飘”,形象地写出了三军会师的壮观场面;“气吞牛斗”,写出了三军将士的豪迈气概;“义聚红军,千锤百炼,北国疆场斩寇妖”,写明了经过长征艰苦磨炼的红军将士,将奔赴西北战场,实现抗日救亡的革命理想;“从今起,会师三路,荟萃英豪”,指明了胜利会合的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表现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慨。这首壮美词章,艺术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生动地阐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雪山草地乐观行,艰苦奋斗志更坚

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最艰苦的挑战。红军在爬雪山时留下了多首鼓动诗,比如爬玉龙雪山时寫道:“玉龙山,高又大,蓝天夹在腋窝下。在此横站万千年,谁敢前来碰碰它。玉龙山,不可怕,红旗直往顶上插。龙公龙母真听话,乖乖卧在红军脚板下。玉龙山,再见吧,恕不在此久留啦。全国革命胜利后,再来陪你‘扯闲话。”[2](P.300-301)当红二方面军走到天下长江第一湾的玉龙山下时,大约是长征一半的路程。从这里开始,一直到甘肃南部的岷山北麓,在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虽然天上无飞机、地下无追兵。但这段历程却是长征中格外艰难的征途。红军所付出的生命代价,至少是总人数的二分之一。登上玉龙雪山,进入一个非凡的天地,这里是个幽深而渺茫的神秘世界,到处是数百里见不到人烟的荒山野岭、原始森林和皑皑白雪。在这样的环境长征,比起那炮火连天的征途艰难得多,险恶得多。红军那种藐视困难和所向无敌的精神,在这段征途上更能显示出来。

红二方面军在翻越哈巴雪山时,李真写了《过哈巴雪山》一诗:“百洞寒袭絮纷飞,猛雪飘落换银衣。草鞋连踝陷三尺,飕飕刺骨寒风厉。弓月西挂茫茫夜,饥冷攻齿发故疾。忆愤无悔征万里,壮怀远志今古稀。”[3](P.145)诗歌《过大雪山》更是反映出红军将士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看白军,已抓瞎,金沙江边学狗爬,——没办法。蒋介石,回去吧,送来的礼物全收下,——多谢啦!”[2](P.277)

在草地里行军,看不到人烟,看不到树林,甚至连飞鸟也很难看到,是红军战士体力消耗最大、物质生活最艰苦的历程。水草地表面上长着三四寸高的绿油油的野草,人在上面走就像踩在弹簧上一样。草皮下面就是很黏很深的污泥,如果不小心陷下去,就会越陷越深,再也爬不出来。在上面走动,一旦发现草皮松动就要停住脚,另选地方探着走。不少人为探路付出了生命。草地里的黑泥污水还有毒,皮肤破了,沾上黑泥污水就会发炎溃烂。有的人因为蚊虫叮咬抓破了皮,不小心被污水感染,无法治愈而牺牲。生活上更是艰难,能拔到野菜吃就算不错了。可是在红军眼里,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一首歌谣写道:“川康青边大草原,千里茫茫无人烟。风霜雨雪日夜下,沼泽泥泞漫无边。天上没有鸟儿过,地上不见虫儿前。红军今天由此过,山水草木一片欢!”[2](P.279)

为了鼓励红军将士走出草地,老红军刘福汉作快板诗一首:“草地长来草地宽,草地里面好风光。有时熱来有时凉,红军战士铁打汉。不怕冻来不怕寒,大风大雨无阻挡。野草遍地长,野花遍地香。红军战士过草地,全军上下没有粮。野草野菜牛皮草,树皮草根当干粮。吃饱肚子打胜仗,红军战士美名扬。”[4](P.50-51)没有粮食吃的20多天里,红军战士情绪依然很饱满,这就是红军打不散、托不垮、叮当响的拼博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有红军将士编出了赞扬小铜锅的小快板诗:“小小铜锅真正好,它为我们服务真不少,烧水煮饭离不了。煮青稞、炒麦花,洗脸洗脚又洗澡。炒菜烙饼煮面条,行军作战又成咱们的钢盔帽,晚上睡觉还可当靠枕。你说铜锅好不好?好好好!妙妙妙!” [4](P.51)

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遂即组成红二方面军,在红四方面军的左纵队之后跟进穿越百里草地。李真作了《咏怀草地》一诗,真实记录了穿越茫茫草地的艰辛:“咫尺冰雹远红霞,长川水草无人家。夕阳黄昏金蛇舞,满营篝火自煮茶。人语马啸西风劲,露洗湿衣成冰瓜。野草充腹腿脚肿,风露当饮脸布瑕。倭寇侵华吞辽燕,志士悲欢忆松花。万里行军戈相随,争当英雄不须夸。”[1]草地的环境是异常恶劣的,只有当年踏过这片草地的红军才能真正体会到。然而,红军将士们在过草地时,心中想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日寇对我东北、华北的侵略。他们万里转战,枕戈达旦,为的就是北上抗日,争当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英雄。

三、各族人民爱红军,军民鱼水话真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革命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只有团结群众,获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和红军才能战无不胜,取得长征的胜利。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不仅要进行军事战斗,还不忘进行革命宣传工作。在红军的宣传下,长征沿线地区的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值得信任的军队,是他们的救星。很多群众纷纷加入红军。老百姓还为红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比如帮着红军修浮桥、医治照顾伤员、为红军带路、提供粮食等。红军离开后,广大群众把对红军的思念编成了诗歌,日日期盼红军早日胜利归来。

1936年1月8日,红二方面军进入贵州岑巩地区。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当地恶霸王行仁常年欺压百姓,强令百姓在羊桥街头修筑碉堡,阻挡红军。但是碉堡尚未修好,红军就已到达岑巩。红军了解民情后积极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并将土豪劣绅的粮食分给贫困农民,还处决了当地的土豪劣绅,为民除害,当地群众都把红军看作自己的救星。群众特地编了一首诗赞誉红军:“红军行动真如神,昨天还在龙溪口,今天就到岑巩第。行仁派人筑碉堡,碉未筑好红军到。鸣枪数十进钟灵,土豪劣绅无处逃。”[5](P.145)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苗寨时,赢得了苗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有的苗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收留和掩护红军伤病员。在苗族同胞的悉心照料下,红军伤员很快痊愈归队。红军走后,国民党和地方豪绅又恢复了残酷的统治,但红军播下的革命种子已在苗族同胞的心中深深扎根。苗族同胞充满信心地写下诗歌:“穿起草鞋踏刺窝,再苦几年算什么?盼到红军回来后,分田分地又分屋。有吃有穿好生活,心焦难过干什么!”[6](P.51)由此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红军的期盼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936年7月中旬,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继续北上,甘孜的藏族同胞依依不舍,他们说红军真好,不舍得红军离开。他们写了诗歌《布谷鸟走后》和藏族民歌《我的家乡在柳树林中》,以寄托对红军的怀念之情。尤其是格达活佛在念经诵文的同时,常常写诗作词,舒情达意,“云雨出现在天空,红旗布满了大地。未见过如此细雨,最后降遍大地。啊,红军,红军!今朝离去,何日再归。啊,红军,红军!藏族人民的亲人。为了祖国的统一,你们历尽艰辛。愿佛主保佑你们,盼你们早日归回。”[7](P.84)

四、结语

长征时期, 红二方面军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军。他们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 时刻要面临物资的短缺和敌人的疯狂进攻。即便如此,他们拥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还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他们依然毫不退缩,继续勇往直前。红二方面军的诗歌宣传时刻体现出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困难、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这些振奋人心、斗志激昂的诗歌,为红二方面军实现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安葆.少将李真:长征诗人写长征[J].党史文苑,2000(3).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上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3] 李安葆.长征诗歌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4] 中共祥云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红军长征过祥云[M].中共祥云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出版,1991.

[5] 中共黔东南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红军在黔东南[M].中共黔东南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出版社,1985.

[6] 方素梅,周竞红.播种之旅——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 苗晓平.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宣传长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