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欢 马秀峰
摘 要:数字图书馆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新兴产物受到了人们极大关注。基于知识流视角分析知识流动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之间的关系,同时探析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模式的价值诉求,并设计了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平台总体结构。平台以需求分析模块、信息聚合模块、服务应用模块与服务反馈模块4个模块为核心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通过构建该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平台,旨在为相关行业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知识流;数字图书馆;信息聚合;智慧服务
DOI:10. 11907/rjdk. 19257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8-0126-04
Abstract: As a new produ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digital librarie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Based on the knowledge flow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flow and digital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is analyzed, and the value demands of the digital library smart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are explore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digital library smart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is designed. The platform provides knowledge services to users based on four modules: demand analysis module,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module, service application module and service feedback module. By constructing this digital library intelligent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related industries.
Key Words: knowledge flow; digital libraries;information aggregation; smart service
0 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对所有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存与利用的资源集合,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资源服务。它既包括数字化的传统馆藏文献资源,也包括各种收集的网络数字信息资源,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不受时空限制的可满足用户各种特色需求的资源集合,从而弥补传统图书馆的不足。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到新技术发展冲击背景下的一个产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其因具有海量存储资源、高度整合的知识组织、便捷高效的使用方式而受到人们关注。在大数据时代,如知网、万方、超星等机构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为传统实体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已有众多研究者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研究。如在图书馆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方面,苏新宁[1]剖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陈传夫等[2]研究了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图书馆如何建设的问题;饶俊丽[3]讨论了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的演变。在阅读推广与信息服务方面,彭爱东等[4]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杨丽丽[5]分析了艺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张华等[6]提出个性化的推荐服务模型。在资源建设方面,徐彤阳等[7]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对文本分类进行了创新研究;段晓林[8]则针对民国数字资源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对策。但在众多研究中,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的研究很少,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服务平台设计的更是寥寥无几,仅有极少数研究者如路伏羽[9]对智慧阅读平台构建作出设想。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紧扣用户需求,开展智慧型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研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对于数字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知识流动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
Teece[10]在1977年第一次提出知识流动一词,并定义了其概念,使得知识流动受到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Hai [11]提出,在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主体、知识内容、流动方向是3個关键概念。知识主体是指能够拥有知识的人或非人物体,能够发送、转移、接收、存储知识内容;知识内容是指知识主体之间在交互时产生并传递的知识,当某一知识主体产生需求,其他知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所需的知识内容;知识流动方向是单向、不可逆的,从知识发送方流向知识接收方(此处知识流动方向中描述的知识是指某一具体、实际的知识,是特定情况下接收方所需的知识,而不是指广义的多种类型知识)。本文认为知识流动内容不仅有显性的数字资源,也包含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产生的需求信息,表现为检索信息、网站浏览痕迹、人机交互信息、参考咨询信息、业务使用数据等,这些都应是知识流的一部分,都会被发现并采集,经过处理转化后流向数字图书馆主体。
知识流动需要利用知识流动路径完成。知识通过一条连接相邻知识主体的线路进行知识主体之间的传递与转移,众多知识主体之间的联结构成了知识流动路径。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会被加工处理成下一知识主体能够识别的形式,下一主体以同样方式进行传递,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都能在流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如果从微观角度看待知识服务本质,其体现的是知识流动过程。用户首先对图书馆产生需求,图书馆再根据用户对知识的需求作出反馈,知识伴随着宏观的服务过程实现了从用户传递到图书馆,经由图书馆进行处理再传递到用户的过程。所以图书馆知识服务可理解为知识流动过程,知识通过流动路径完成一次用户服务。
2 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价值诉求
2.1 细粒度知识组织
当前,用户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整体的文献信息需求,而是聚焦于更精细化的知识,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呈主题的、面向问题解决的细粒度知识。同时,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下的知识组织方式应对用户数据、数字化资源数据、业务数据等组成数字图书馆基本资源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揭示、关联与聚合,以更为精细的知识单元、知识模块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以细粒度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网络,并对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进行关联分析与单元构建,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知识流动下的知识增值,为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改进优化以及数字图书馆管理运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最终实现知识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2.2 强烈的用户服务意识
在构建数字图书馆时,应遵循用户易用性原理与最小努力原理,致力于实现用户知识获取的便捷性。长期以来,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主体已由图书馆本身转移到“人”这一要素上,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数字图书馆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其不再仅仅是保存与利用资源的场所或机构,而是逐步发展为人类知识信息中心和行动支持决策信息中心。因此,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12]的服务理念,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要防范技术发展带来的陷阱和迷茫,要明辨服务发展理念中的技术主体观,明确用户才是知识服务中的主体,而不是其它要素。用户服务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的开展。
2.3 不断增值的知识价值链
互相交织、动态循环的知识流动路径可促进新知识创造。知识流通能在交互中形成复杂的价值链,知识交互越频繁,创造的新知识越多,知识价值链的增值则越大[13]。网络互连环境会加快知识的动态流动速度,各知识节点之间的传递效率也不断增加,从而使知识的增值与创造周期大大缩短。在这种服务状态下,用户接收与同化知识的效果也会提升。因此,数字图书馆要不断优化细分的数据资源,使用户能够高效、准确地检索到所需信息[14]。将文献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用户资源等进行组织优化,形成各类完善的资源体系,为知识流动转移奠定基础。
2.4 加强反馈体系建设
服务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反馈体系,利用服务反馈模块建立评价机制,强调“以人为本”,让用户群体参与到服务平台建设中来,毕竟用户才是服务的主导者。用户的实际感受是对服务模式优劣的准确衡量,要鼓励用户将使用感受转化为反馈,并在反馈中寻求发展的突破点和契机,以用户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能力,实现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边际效用递增。
2.5 利用技术引领发展
技术服务发展,技术引领发展。智能技术驱动图书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图书馆正经历从数字化向数据化的变革[15]。数字图书馆需要由简单的结构化资源向数据化知识迈进,知识流动相比简单的数字资源服务能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技术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大量机会,但科技是用户看不见的,能看见的只有提供给用户的服务与产品。因此,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脚踏实地,以技术驱动服务能力提升。同时需要明确技术只是实现服务的手段,而无法让图书馆变得智慧,只有以技术为驱动,以用户需求为根本,围绕知识、用户等核心要素提供服务,才是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16]。
3 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从知识流角度出发,通过描述知识流在服务模式中的运动路径,设想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共有6层,当知识流从用户流向数字图书馆时,从上至下依次为用户层、交互层、服务层、功能层、资源层与数据层。当用户层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产生新的信息需求时,会通过智能手机、电脑或其它终端设备进行资源检索与查询,或利用参考咨询功能与馆员进行交互;交互层的各设备主体接收到用户主体传递来的检索特征知识流后,会将知识流转送到服务层的信息过滤和需求发现模块进行处理,对用户产生的需求信息进行甄别、清洗与过滤,然后进行预处理分析,发现并捕获用户需求。此时服务层再将处理结果发送至功能层,由需求分析模块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得出用户知识需求的准确特征,同时对用户在业务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等进行分析,得出用户信息使用行为特征等,之后由信息聚合模块对用户特征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类别;资源层根据功能层传递来的知识需求特征,在数字化资源库中进行特征资源的搜寻与对比,找出符合特征的资源,并将信息聚合模块处理的数据结果存储到对应数据库中。数据层包含多领域、多类型的丰富的资源内容,为资源层提供数据支撑。此时从用户到数字图书馆已完成了一次单向的知识流动,当资源层将用户需要的知识传递到功能层的服务应用模块,通过精准服務功能,在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展示给用户,完成从数字图书馆到用户的知识流动。用户则根据期望需求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反馈,反馈经交互层、服务层、功能层、资源层实现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之间信息的循环流动,直至用户获得期望的知识。
4 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平台核心模块
4.1 需求分析模块
需求分析模块是建立在信息过滤与需求发现基础上、贯穿用户数字图书馆使用全过程的核心模块,可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解读。需求分析模块深度分析用户各个阶段的数据,包括:①知识获取准备阶段的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认证信息等;②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信息。包括用户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信息网站导航记录、浏览时间、资源标记与注释、下载与浏览、评价与收藏等[17];③知识获取后的信息。包括服务反馈、互动评论等。
需求分析融合了多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处理技术,如信息压缩与解压缩、分布式信息处理、自动识别、多语言处理技术等,支持对TEXT、HTML、PDF、XML、MARC等多种格式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新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应具有智慧化特征,需要将技术处理的先进性、智能化与人工处理的情感、智慧相结合。在处理用户的海量数据时,通过需求分析模块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排除干扰信息,从而提高服务的精度与标准程度。
4.2 信息聚合模块
在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过程中,平台可采集到用户产生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用户需求趋势预测、信息资源库完善、服务模式优化具有重要价值。如果缺乏对这些信息内容的深度揭示及关联关系的挖掘与组织,会严重阻碍对多来源和细粒度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取与利用,而面向聚合搜索的细粒度聚合单元元数据可深入揭示信息特征及其关联关系,促进知识发现并提高知识服务效率[18]。信息聚合模块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结合需求分析模块将极度分散、高度相关、前后依存的海量业务数据与用户数据进行解析、重组,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信息聚类。通过信息聚合与需求趋势预测,可针对每个用户形成个人数据库,记录其各项数据,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
4.3 服务应用模块
服务应用模块是服务功能的集成模块,以此实现多种知识服务,由数字化资源库、业务信息资源库、用户信息资源库等数据资源支持完成。服务的主要板块有:①知识推广服务:阅读推广、热点追踪。数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组织的一份子,应树立服务公众、推动文化发展的目标,向用户推送科技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学术热点,以及进行科学常识普及、地方文化宣传、主题文化教育等;②信息利用服务:信息导航、一站式检索。除文本信息的一站式操作外,还应开发支持多媒体内容的一站式检索工具,解决多内容多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③业务提升服务:微服务、知识图谱。数字图书馆应开发基于网站或客户端的微服务平台,将复杂的业务板块细化成多个独立的服务板块,并且支持微服务之间的互操作,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知识交互。同时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造各领域的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用户提供详细、准确的参考信息。
4.4 服务反馈模块
服务反馈模块是数字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用户享受智慧服务的重要环节。本文使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向用户征集反馈意见,用户通过对各项服务指标进行分值量化,形成对服务的评价。数字图书馆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应服务进行改进与优化,提升服务质量。用户可以与平台进行实时在线交流,通过人工服务和自助问题导航的方式为用户答疑,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实现泛在环境下的智慧服务。
5 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应用
在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模型的基础上,设想了资源空间与服务空间相结合的服务应用形式,构建如图2所示的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应用模型。该模型由用户、服务功能与数字图书馆3个层面组成,以服务空间与资源空间为核心,向用户提供服务。
6 结语
数字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丰富图书馆藏资源,升级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体验,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19]。数字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模式的发展要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不断推动服务模式的优化,才能够形成独特优势,持续受到用户青睐。
参考文献:
[1] 苏新宁. 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4-12.
[2] 陈传夫,钱鸥,代钰珠.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4(7):40-45.
[3] 饶俊丽. 从传统到数字再到智慧图书馆范式的嬗变[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3):20-22.
[4] 彭爱东,邢思思,茆意宏. 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图书情报工作,2019(9):93-102.
[5] 杨丽丽.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艺术类图书馆面临的信息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J]. 情报科学,2019(10):114-119.
[6] 张华,魏大威. 面向“ 国图公开课”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9(17):54-161.
[7] 徐彤陽,尹凯.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字图书馆文本分类研究[J]. 情报科学,2019(10):13-19.
[8] 段晓林. 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图书馆,2019(9):32-39.
[9] 路伏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数字图书馆智慧阅读平台构建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7(7):122-125.
[10] TEECE 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 The Economic Journal,1977(87):242-261.
[11] HAI Z. A knowledge flow model for peer-to-peer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managemen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2(23):23-30.
[12] 周洪宾.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论述[J]. 出版广角,2018(2):42-44.
[13] 罗娜. 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机制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8(9):19-22.
[14] 张凤霞. 基于知识发现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 出版广角,2019(8):45-47.
[15] 刘柏嵩,豆洪青,杨春艳.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关于“图书馆大脑”的思考[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3):2-6.
[16] 曹树金,李洁娜,王志红. 面向网络信息资源聚合搜索的细粒度聚合单元元数据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7):74-92.
[17] 董同强,马秀峰,张永鹏. 面向创客群体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嵌入式服务平台设计[J]. 图书馆学研究,2017(15):83-88.
[18] 徐潇洁,邵波.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8(22):37-43.
[19] 王佳.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建设研究[J]. 电子世界,2019(10):17-18.
(责任编辑:黄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