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日传统居住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差异性

2020-09-02 06:43刘北光袁莹
设计 2020年14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外向内向

刘北光 袁莹

摘要:本文出于对不同地域及文化对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思考,结合中日两国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比分析中日传统居住建筑在院落空间形态、室内空间结构及空间序列等方面的特点,发现中日传统居住建筑在空间组合方式上存在着围合与聚集、内向与外向的有趣差异。

关键词:居住建筑 空间形态 空间序列 内向 外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7-0100-03

引言

本文整理期间,逢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实地测绘调研等工作无法进行,仅能从以往的切身感受和记忆以及现有资料及文献进行整理来推进。虽然给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仍然尽可能地保证了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谨性。

建筑空间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具体场所,中日传统居住建筑空间结构虽同属于大东方文化一脉相通,但是具体呈现仍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试图结合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探究中日传统室内空间设计中各自的特点,分析两者空间构成的布局逻辑的区别。

一、中日传统民居建筑空间设计的区别

从相应的信仰哲学体系而言,中日两国均属于以东方儒释道哲学思想体系。因此,其二者在文化性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与继承,两个国家在经过各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其具体的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体系上逐渐产生了许多相似的评定标准。而基于两者在地理位置以及民族性格各方面的综合差异,在空间结构和组合方式,上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差异。

(一)空间形态

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单元形式为“合院”,无论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三合院、还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四合院住宅,布局逻辑基本相同,由入口、正厅、厢房、廊道组合而成的“口”字型复合空间单元,(图1)再以中轴对称的前堂后寝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形成院落群组,有着明显的轻重尊卑的区分。外部有高高的封闭围墙,内中则是层层院落,呈现出一种围合序列性较强的“内向”型空间。

以北京典型的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图2)的为例,临街的大门出于“坎宅巽门”的原因通常位于院子的东南角,而非中轴线上。与大门平行的倒座也称南屋(通常作为客厅及书房使用)与两侧的院墙和后方的抄手游廊及垂花门围合出第一进院落。垂花门之后则是由位于中轴线上的北屋和东西厢房围合出的二进院落。对于几代同堂的家庭,出于长幼有序的原则,北屋也就是正房通常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为儿女晚辈居住。这就形成了合院中最主要的功能区域,不同的家庭成员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建筑单体中,而由房屋院墙围合出的庭院则成为家人交往活动的开敞公共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充分满足了封建家庭薄卑次序、内外有别的礼法要求,在功能上也很好地适应了北京寒冷多风的气候以及胡同区域人口密集的居住环境。

而每个居住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构成形式也基本相同,由“一”字形的串联式的三间或五间开间的主要居住空间组成,明间开门,次间开窗,正房两侧或厢房一侧配有辅助功能的耳房,也同样位于一条直线上。

无论院落的数量如何增加,基本的空间组合逻辑却是大致相同的,由三面或四面的居住建筑实体围合出“口”字型的功能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由门洞和廊道等过渡空间连接,以中轴线为基准呈递进式的排列。虽然也会因为地理位置朝向等原因而有所变化,但这种向内“围合”式的功能单元始终是中式传统民居的构成基础。

与中国这种秩序性极强的“合院”的“围合”型空间不同,日本和式居住建筑(民居)则并没有太过森严的等级制度,空间布局也没有明显的轴线(图3),布局较为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地追求实用性和更高的空间利用。大多呈现出一种聚合性较强的“外向”型空间。

如日本京都的茶庭建筑,居住用的建筑通常是一栋由多个房间组成的建筑单体或一组集合的建筑群组(图3)。以居住建筑为中心,外围是开敞的庭院,形成一种集中发散式的空间构成形式。即使是临街的“町家”建筑,虽然街道环境与北京胡同相似,但建筑的组合形式却不尽相同。由于临街的开间面积受限较多,町屋通常都向后发展为进深较深的狭长型空间。由店铺栋、前庭、居住栋、奥庭组成的一列三室的布局形式。连接店铺和后院的通道也与中式的较为独立的廊道不同,多以称为“土间”或“通庭”的室内通道构成。居住栋通常为两层建筑,待客、起居等居住功能都在居住栋内完成。一列三室的形式虽然看似有一定的围合感,仔细分析却能看出仍然是以聚合性质的构成形式为主。

居住建筑的室内空间也与中式的“一”字型递进式开间不同,是由玄关、居间、座敷等待客空间及夫妇室、老人室、儿童室等起居空间以“田”字形的形式组成的复合空间(图4)。空間的处理上更注重的是通透性和灵活性,用轻质的栅格或推拉门进行分割以后,形成灵动的内部组织。房间的分配和使用甚至也没有严格的规矩定数,可以根据季节气候周围环境等具体因素灵活调配。并极其注重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围合性较强的室内空间之外,“檐廊”则成为建筑设计中联结室内外空间,创造层次感的重要手段。比如中国徽派民居的“连廊”和日本民居的“缘侧”(图5)等。张家骥先生在《中国建筑论》中提到“在古代檐下之廊,既不是庑,有不同于廊,常含混地叫‘廊庑,还没有个约定俗成的名称。从房屋前后最外一列柱子,北方称为‘檐柱,南方称之为‘廊柱的事实,认为名其为‘檐廊,是名实相副、概念明确的名称。”

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一词。意指具有过渡作用的开敞的复合空间,具有模糊性、边缘性、融合性、流动性等特点,是建筑设计中联结室内外空间,创造层次看的重要手段。然而灰空间并非现代建筑的产物,“檐廊”空间作为一种典型的灰空间形式,在我国以及日本传统建筑中早就存在,并以廊道、檐下、亭台等形式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交互与融合。

在传统建筑中,檐廊最早的形式是出檐,目的在于避免墙体被雨雪破坏,夏日也能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渐完善,挑檐深度的增加使得檐下空间也更为宽阔。可做交通,或是处于单间建筑的周围,并且逐渐延伸成为多个单体建筑之间,组织交通,连接各个不同的功能空间,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再随之檐下空间的行为活动慢慢的丰富化,空间尺度也随之扩大不少,更多的生活功能便被纳入其中,檐廊空间也成为了人们劳作生活交流的场所。

中式居住建筑的檐下空间通常较为狭窄,檐廊大多以交通空间的功能性为主,常常以较为独立的回廊、廊道的形式出现,成为建筑单体与单体之间、群组与群组之间的连接。结构形式十分丰富,比如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廊桥等等,有些廊道形式除了满足交通功能之外,还兼具驻足、休憩、观景等多种功能。“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行而弯,依势而曲,或磐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计成.园治)“廊”虽多为主体建筑的附属结构,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美感。

而日式居住建筑由于集合性較强,用来连接不同建筑单体的廊道就较为少见,而单体建筑的外围所形成的“缘侧”则成为了日式居住建筑颇具代表性的灰空间形式。在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于潮湿气候的原因,日式传统居住建筑大多为全木结构建筑,且通过架空抬高建筑底部以隔绝湿气,屋檐出檐更加深远以保护墙面。架空的基座向外延伸形成的高床空间“缘”与出檐上下呼应就构成了“缘侧”的基本形态。空间上介于室内和室外、封闭和开敞之间,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过渡区域,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功能上也常常承载了一部分日常起居和会客等活动。

(二)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的主要流线一般分为入口空间、一个或多个次要空间、高潮空间、一个或多个次要空间、出口空间。中式合院的序列则大多为大门——前院——厅堂——后院,而随着院落群组的增加,由檐廊串联起来的空间序列则常常呈出迂回曲折、抑扬顿挫的流动性。而日式居住建筑的空间要素有入口、玄关、座敷、居间、卧室以及建筑周围的缘侧和附属空间构成,空间之间有开关灵活的隔扇、拉门分割是空间形式更加的富于变化,空间序列也较为多变,呈现出更丰富的流动性。

二、中日传统内部空间形式的区别

(一)墙与隔

在中日传统居住建筑空间形式的区别中,其自然条件、社会形式以及具体的思想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之间的墙与隔。因封建社会的特殊文化影响,中国的合院在整体的对外性上,基本都是采用高封闭性的砖墙结构,房间开窗也朝向内院居多。这样的传统内部空间也就在整体观感上完全与外界“断绝”了联系,更加强调内部空间的私密性。但是在日式的传统空间形式中,则是采用内外分隔的方式,并仅通过“ようじ”(一种日式建筑中的拉门)这样的拉门(图6)的开合对空间进行相关界定。

总体而言,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日式传统空间中的对外开闭形式相较模糊,但是对内空间却是绝对开放的;但反观中式居住建筑空间则是恰好相反的。因此,中式的墙与隔在封闭层面上更为明显。

(二)门与窗

中国人的整体视线在整体传统空间的内部围合上,相较之下趋于平视更多的视线则是停留在围合墙体的中部偏上位置。但日本人由于特殊的地域因素与生活习惯因素,视线则更多的偏下。这样的区别也与两国人的认知差异有关,中国人与日本人对于“座”的概念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在具体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因素中,中国人的座位较高因此也就很少曲身,但是日本人却称中国式的“座”为“腰をかけ”(译:挂腰)。在日本人的概念中,“座”其实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更趋于是中国人所谓的“跪”。因此,中日传统居住空间中的门门与窗也就在整体结构上拉开了差异。

(三)建筑材料

在中日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主要都是以木质材料为主。而在具体的地面材料上,中式更多是以石砖为主,日本则多采用“畳たたみ”即榻榻米作为室内铺地材料。榻榻米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16世纪末,日本社会就有按榻榻米分配、修建房子的做法。榻榻米在日本的家居文化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榻榻米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张榻榻米的面积是1.65平方米,在古代日本有的地方,房屋税的多少一度是由榻榻米的张数来决定的。

而日式的“畳たたみ”(译:榻榻米)草席却有更多的精神思想呈现出,体现出了日本人久远以来对于自然与大地的亲近依赖情怀。

(四)室内家具陈设

中式的室内家具陈设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代,其中以唐代为具体的明显分界。唐代之前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日本相似,都是席地而坐的方式。因此,此时的家具也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而显得更加低矮;而中国到了唐代之后,因受到西域文化的相应影响,“垂足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开始流行。这使得家具的整体高度提升起来(图7)。

相较之下,由于文化交流的原因,日本在学习并接纳了中国初唐时期以前的席地而坐的生活訪式后,也就有逐渐形成了自身居住空间中的“低床、低几”等室内家具陈设。而日本这样的室内家具陈设也一直沿用至今。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日本的深远历史性影响。

结论

总体来说,中日传统居住建筑在空间结构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围合与分隔的形式、私密与公共之间的交互方式的区别。日式的“聚合”带来了居住空间更高的利用率,建筑室内隔扇及拉门的分隔形式创造出更多变的空间组合方式。相较于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制式化统一化的户型布局,这种形式对于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及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似乎更加的友好。中式的“围合”则为单元内居住者创造了属于群组成员自己的“半私密”的公共空间,相较于完全开放的公共景观区域,这种空间形态为“近邻”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加舒适自在、具有归属感的环境条件。

本文通过中日传统居住建筑聚居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比较和分析,以期能够为现代居住建筑空间中个性和多样性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及解决方案。

注释:

①注:“坎宅巽门”来源于易经八卦。坎,为北方之卦。而巽,指的是东南方位。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

参考文献

[1]邓云乡邓云乡集:北京四合院[M].北京:中华书锔,2015.

[2]张家骥园冶诠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3]张家骥中国建筑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4]计成李世葵,刘金鹏编著园治[M].北京:中华书锔,2017.

[5]张彪日本京都民居建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6]王传杰.日本民居空间的构成特色[M].大连:大连大学出版社,2006.

[7]杨思声浅谈中日传统建筑观念上的差异[I]福建建筑,2002(1):14-15.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外向内向
内向的你
A song in his heart 心中的歌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内向者压根不需要“修复”自己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