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20-09-02 06:24迟玉华
青年时代 2020年17期

迟玉华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如何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所应坚持的政治方向,提出依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具体举措,以期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政治方向;依法推进

一、引言

作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能够做到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社会大局是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之一,社会治安是社会上最好的国家之一,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管理的许多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我国面临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三个差距”与“四个深刻变化”问题,使得我国的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城乡结构变化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基本是2∶8,现在基本是5∶5,二元结构不仅存在城乡间,城市本身也存在二元结构。相当多的农民工工作、生活在城里,甚至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却不能享受城里人相同的公共服务,我国长期维系的城乡分割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今天这样一种城乡人口大流动、大变化的形势。保持城市的和谐有序已经不是单一的户口问题,这是这些年来我国努力探索却一直未根本破解的难题。

(二)组织结构变化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过去的社会组织结构主要由国有、集体事业单位构成,而现在就业主体已经从国有、集体企业转向了非公企业,城市就业人口70%在单位制之外就业,如何管理、服务这些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还没有找到根本的办法。有些社会组织负面作用出现,别有用心挑动社会分裂,遏制这些社会组织的消极作用,成为社会管理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三)利益变化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共同富裕还任重道远。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倍,2010年扩大到3.23倍,差距的拉大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和一系列社会问题,这需要在协调利益关系上有更高的智慧和更科学的制度设计。

(四)价值观念变化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多元,利益多元又导致价值多元。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多样多变,特别是西方权利本位、自由民主等错误政治观点和法学观点的影响,导致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一系列观点的碰撞、冲突发生的越来越多,怎样去协调整合一些观念的冲突,成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难题。

三、正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方向

(一)在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些人对国外社会管理的认识有两个误区。第一个是认为社会管理主要就是社会负责,打这个理论的幌子就是想把党和政府排除在外,事实上,国家建立政府主要责任就是要管理社会事务,社会组织仅是社会管理的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第二个误区是好像社会组织是第三个部门,独立于政府社会管理体系之外,实际上,国外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都有政府背景,都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我国不反对发展社会组织,但如果不制定一些行为规范,任由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组织发展,与境外一些反华组织勾结进行非法活动,对我国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的威胁是不可小视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政治制度优势,按照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来完善和发展一种改革方向,切实改进社会管理中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

(二)要在弘扬我党优良传统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需要加强和创新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管理体系不行了、管理办法失灵了,经过几十年的社会管理实践,我党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了优良传统,最根本的传统就是群众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引导群众。社会管理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要到户到人,动员群众把自己该办的事办好、管好。对群众的服务管理重点就是两件事,一是管利益,二是管思想,这都需要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只要党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法管理有机结合,在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发动各界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做好个性化服务,人们就会永远支持拥护我。

(三)在继承中华民族社会管理文明成果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社会治理办法有糟粕,更有精华,因而要有所取舍。一是重视道德教化,倡导仁义礼智信,并使其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二是重视基层自治,过去县以下是没有行政机关,都是通过乡规民约来实现自治。在弘扬重信重义的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加快社会诚信的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

(四)在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世界各国的人类史本身就是相互借鉴,一些发达国家重视法治权威,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环境,这些都值得借鉴,但还需结合国情进行创新。

四、依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用法治规范社会管理中的权力

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管理中的贯彻和体现,它要求政府在法治轨道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与社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政府要运用法律工具和手段,使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转变过去通过行政命令、运动式执法等管理方式,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项工作,使社会管理的一切活动都依法治精神、法律规则、法律程序进行。要通过法律明确划分政府的社会管理范围和权限,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创新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规范和监督政府的权力运作。要通过法律科学配置政府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能任务,形成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二)用法治化解社会管理中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矛盾可以得到和平、及时、公正化解的社会。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是法治的重要任务。政府要高度重视群众诉求,完善和畅通全方位的维权渠道,充分发挥调节、仲裁、信访、行政复议、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的作用。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做到源头治理、预防为先。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土地征收、房屋拆迁、食品安全、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民生密切相關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三)用法治维护社会管理中的成果

从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社会管理格局”到十八大的“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管理已从探索创新走向规范化的体制建设。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日常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现代社会,法律是最基本的制度形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明确性和规范性。各地在社会管理中取得成效的好的经验,应该及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认、推广,如各地建立的网格化管理制度、第三方调解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社会组织扶持制度等。将这些制度上升为地方法规,一方面可以保证这些制度的稳定性,避免这些制度因为领导的调任或注意力的转变而改变;另一方面可以为推行新制度所需的人员、资金、场地等提供法律保障,使这些制度的运行具备合法性、正当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汪习根,汪火良,武小川.法治中国:民主法治精神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