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丹娜
摘 要:侨刊作为地方性刊物,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思政资源开发中。以其自身特点和性质为基础,精选其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内容开展教学,充分挖掘五邑侨刊的育人文化价值,使其思政元素显性化,配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侨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大思政”教学环境。教育部2019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
五邑侨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孕育而出的宝贵资源,集中展示了五邑侨胞爱国、爱乡、爱人的优秀品格,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思政元素。目前,全国现存的四百多份侨刊中,江门是全国发行最多的地区,共有89份,可见五邑侨刊在全国侨刊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强化其民族意识、家国意识,从五邑侨刊中挖掘育人文化价值内涵能够为课程育人的质量提升提供参照,以点带面推动以华侨华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思政资源的整体开发。
一、五邑侨刊
侨刊是由侨乡民间编辑出版的地方性报纸和刊物,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阅,其主要目的在于缓解海外侨胞思乡之情,传递乡情乡讯。五邑侨刊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新中国成立前,侨刊以宣传新思想、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用以传递侨情乡音,因此拥有了“集体家书”的称号。
五邑侨刊是五邑地区爱国、爱乡、爱人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人格魅力和教化功能。其能够通过自身刊物内容向我们展示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及其中所包含的善与恶。学生能够在“本县要闻”“中外要闻”栏目中了解到杰出人物的事迹以及重大事件的详细报道内容,鉴赏各路文人在“文苑”版块中创造的诗词歌赋,在丰富的趣味中不断思考人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五邑桥刊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学生精神成人的指引者,因此,应发挥五邑侨刊地方性文化刊物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其中,推动以华侨华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思政资源的整体开发。
二、五邑侨刊育人文化价值挖掘
(一)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五邑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显示出了强烈的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极大地体现了民族凝聚力,对培养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五邑侨刊中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实施课程思政必须重视的问题。五邑侨刊本身与思政教育便有着天然的联系。五邑地区许多刊物的創刊历史背景都与当时社会事件息息相关。例如,维新变法时期,台山当地文教事业发展,华侨将国外进步思想传回当地,民主、爱国、爱乡思想开始流行,台山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们发起建立了《新宁杂志》,用以宣传爱国图强思想、唤起民主思想。
以《新宁杂志》为例,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多篇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文章,用于揭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不仅报道台山地区人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故事,同时也报道全国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新闻。除了详细报道新闻以外,还积极与民众互动,组织举办征诗活动。1932年第26期《新宁杂志》通知中,原文写道“时下国难,人戴天仇,山河激荡,烽火仍频,痛未定焉。事而急矣,若谈救国,富者输财,勇士赴敌,而赋诗或能退敌,用是题‘祖国……”[2]既能做到与时事相连接,又能够与群众相联系、呼应,邀请群众参与到抗日活动中。不仅台山地区的《新宁杂志》如此,开平、鹤山、新会等地区的地方性刊物也是这般,呼吁群众参与到抗日活动中来,唤醒民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
五邑侨刊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兼容并包意识,连接着江门地方性文化价值内涵和当代思政教育的需求,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人格塑造、爱国情怀、民族自信等多个维度的价值目标。
(二)社会责任
五邑侨刊作为普通的报纸刊物,在另一种层面上选择承担了更高层次的社会义务。报纸刊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认为,报纸的主要职能在于报道新闻时事。而五邑侨刊不仅局限于报道新闻时事,更多时候是为了宣传新思想,唤起民众的爱国、民主意识,承担了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例如:《新宁杂志》的创刊宗旨为兴革利弊,适应现实需要,促进台山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的新发展。再如:《光裕月报》本身便会设置“家乡建设”“文教风性”等栏目作为开平当地宣传思想的摇篮,呼吁群众积极交流,参与家乡政治、教育、文化等建设。侨刊里的这些内容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前人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将五邑侨刊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责任化旧为新,深入浅出传播出去,使得侨刊背后的社会责任能够得以挖掘和传承。
(三)人文情怀
五邑侨刊属于地方性杂志,主要功能在于宣传地方性的政策、文化、新闻。但其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宣传政策、传播文化上,而是融入了江门侨乡人民的情感,传递了海外侨胞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充分发挥了其地方性刊物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例如,1948年,台山《北坑月报》发表了美国罗省一名华侨写的诗歌,表达了海外侨胞们的思乡情怀:“远适异国,川载于兹。南天引领,动辄乡思。通音有报,概况周知。[3]”新中国成立后,《新宁杂志》新增了“文苑”版块,台山内外各路文人创作诗词,多为抒发对台山自然风光喜爱的诗歌。比如,《听李县长关于台山建设的介绍》:台山不久变天堂,遍地开花馥且香。社会光明如日月,飞升建设绩辉煌。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台山社会建设速度之快,歌颂了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下发生的巨大改变,充满了浓浓乡情。
三、侨刊在“大思政”背景下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五邑侨刊资源中的思政元素
五邑侨刊资源中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一方面,挖掘侨刊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发挥其价值内涵中如《新宁地方刍议》《论新宁宜行自治制以期社会进化》等关心时事政治、革除社会弊病、以家国为己任的内容在学生思想教育、学业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对五邑侨刊进行符合逻辑的当代诠释,通过架设五邑侨刊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连通的结构,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对五邑侨刊刊物、栏目、内容等进行挑选、创新,使五邑侨刊在保留其珍贵的爱国、爱乡、爱人精神的同时,赋予其崭新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教授传播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元素,挑选适宜当代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的内容作为阅读文本,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将隐性思政元素显性化
目前,许多学校容易忽视、弱化思政教育或者将思政教育过于“硬化”。不管是忽视还是“硬化”,这都不利于课程思政内容的展开,达不到树德育人的目的。侨刊文化不同于传统思政课上传授的内容,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是不着痕迹、在学习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程思政是要将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并且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导入、设计相关优秀的思政元素。例如:亦倾在“论说”栏目中发表的《论日本灭亡满蒙以征服中国全土之企图》一文,便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情感。五邑侨刊中还有许多充满爱国、爱乡、爱人情怀的内容,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内容。思政元素显性化而不“硬化”要求真正做到引导学生求真、求实地去思考,使得学科知识深度提高到社会意义阐发和文化价值引导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例如:五邑大学一直以来惯有对新入学的学生采取学长制度,学长带着新生参观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五邑文化鉴赏等活动,在这些形式多样、有趣的活动中,既能够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们的价值观念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接受教育,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通過给课堂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例如,通过组织辩论活动、演讲活动等方式,推动课程思政融合到学生日常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开发利用本土文化的思政资源,推动文博机构与地方学校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五邑地区兄弟院校共研讨课程、创教融合的校际合作,开发出依托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教材。在这个过程中,也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邀请江门当地文史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讲座,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促进教师和校外专家相互交流的良性循坏。例如:五邑大学戏剧社便在五邑大学党委的领导下自主组织、编排、设计取材于侨乡革命历史的舞台剧——《木棉花开》,并在新生晚会等多个场合进行展示和表演,既能够让同学们观赏到精彩的舞台剧,又能够使其得到思想的熏陶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梅健行.通知[J].新宁杂志,1932(26):6-7.
[3]黄增觉.我对本报之观感[J].北坑月报,1948(8-9合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