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建
老话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这是有特别含义的,但在今天,我要把这一句话改成:常在河边走,好运长相伴。这个“好运”是指什么呢?
具体从哪一年开始我不记得了,十年肯定是有了,因为单位里有一些运动达人是半马、全马和跑山选手。单位高手太多了,根据重在参与和普惠的原则,单位觉得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为重要,于是就定下了每年元旦开展走运河的活動。单位是报社,标题党多多,于是这样一个活动就被冠之以“走运”,具体时间是元旦的前一天下午,全报社总动员,反正走完了,该上班的还上班,该下班的也差不多可以下班了。
一开始时的规则是很细的,出发时要打卡,途中几个补给点要打卡,然后到拱宸桥的终点再进行打卡并抽奖,也有几次再走回单位抽奖,且人人有奖。一开始,有些家伙不是“走运”而是“跑运”,因为从报社出发,沿着运河到拱宸桥打一个来回,有些家伙居然可以一口气跑下来。往往是我们刚走到大关桥,高手们已经回来了,他们是想拿大奖吗?是的,大奖是一部手机,那人人都想自己是好手气的,即使没有好手气,至少可以练练脚劲。
后来,规则做出了改变,只要三小时内走回就可以了,这一来就真的是“走运”了。这些年“走运”走下来,我不知道脚力到底长了多少,但是一路来回,这运河的变化的确是日新月异,而这种变化更主要的是一种你对这座城市的认同和体悟。因为我们单位新杭州人居多,事实上,即使像我这样对城北和运河一线还有所了解的人,这几年“走运”走下来,也还是收获多多的。
首先是感觉运河两岸的确是可以走了,因为之前比如去西湖文化广场一带是知道的,或者我们朝另一方向艮山门方向也是知道的,有时在中北桥上看到河上面船来船往,才会意识到这一条运河还真是有作用的。走了之后才知道,这沿岸的游步道的确是全部铺好了,而且上上下下设计得还颇为人性,有路标有提醒,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掉了队会找不到,这一路过去是路明桥清,更为重要的是,真的是有可看的东西。
一路过去,我还发现真有不少人在运河边休闲娱乐,这娱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吹萨克斯,有的弹吉他,而且不是表演收小费的那种,纯粹是他们自己在学着吹奏。运河流水本来是无声的,但一旦有了音乐,好像这河水也有了韵律,而且循着声音而走去,好像脚下也会轻健一些。当然更多的还是众生百相,有在晒太阳的,有在打牌的,有在逗孩子玩的,有在遛狗的,还有的在遛鸟,包括那些在太阳下打瞌睡的人们,这是多好的一个梦啊,这就是寻常百姓梦啊!
我后来发现走运河跟走西湖还是不一样的,走在白堤或苏堤上,是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因为的确是湖山烟雨。而走在运河边呢,就会觉得世俗生活也很好啊,居民们不仅枕水而居,更是永远告别了一条曾经的臭河脏河,两岸的景观真的变得十分宜人宜居,这都是这些年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走运”时就可以感受到了,因为开始几年我们这一支队伍似乎是独行侠,后来几年发现穿着广告衫的越来越多了,有的大概是来搞团建的,脚下生风甚至带跑的。而前几年更是有媒体策划了全市性的“走运”活动,请来一些名人助阵。我看了就说,这个创意其实最早是我们的内部活动而已。
后来的“走运”就比较有弹性了,比如也允许我们坐水上巴士回来,那也是不错的体验。虽然等待的时间有点长,但是坐水上巴士就感觉你跟运河的关系更为亲近了,因为在水上和在岸边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一天我在想,比如是在夏天的某一天,我们可不可以在运河里来个游泳比赛呢,就当作是公共水域的比赛。运河本来就是生活的河,“走运”也好,“游运”也罢,这都是生活的一种。
真的,这些年通过“走运”,一路走去都会拍好多照片。虽然大部分都删掉了,但是那样一种生活的记录和放松,的确必不可少。而且我也很明确,此运非彼运,它就是我们古老的大运河。
我更喜欢看的是运河上的那些船只,特别是大冬天的,船上还挂着酱肉、香肠什么的,或者还有几株大白菜,甚至还有晾晒着的衣服和小物件,而更醒目的是那一面五星红旗,这几乎是所有船只都悬挂的。
有时我会想,这些船要开往哪里,运一趟能赚多少,船老大干这个已经多少年了。这些问题因为没有答案,反而让我更为好奇和关注。正如我关注我们身边的运河,通过“走运”的方式,跟这座城市发生了一段关系。而且这样的关系还在持续,这样的一种平平常常,可能就是我所说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