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应朋友之邀,建了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微信群“河池钢厂子弟学校教师群”,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仿佛在一汪平静的湖面扔进一块硕大的石头,引出一串串绵延不绝的涟漪。群里变得出奇的活跃,一声声问候、一阵阵寒暄,仿佛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了家,互述衷肠、追忆过去,好不热闹。
是什么令这个群反响如此巨大呢?我思忖良久,那应该是失去的旧情在作祟,那旧情是真情,那旧情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那旧情是曾经生活的历历再现。
那是一所集小学到高中的全日制学校,曾经蜚声一时,为高校输送一批批中专生和大学生,为企业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曾经的辉煌,令许多在那里工作过的同事引以为傲,那时候,能到这所学校里工作的,必须是国家和自治区统一分配的中师、高校优秀毕业生。
那里是我人生工作历程的起点,曾记得,那时工作还是组织分配,我带着火一样的热情融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开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初到河池钢厂子弟学校,我是一个愣头青,那时的厂子弟不好教,被孩子们作弄过的很多方式已经随着年代的久远淡忘出记忆的海洋,唯独“很多次下晚自习,我顶着凛冽的北风推着自行车回宿舍”的场景令我记忆难忘,因为我的“严厉教育”,停在单车棚里的自行车胎经常被他们用大扣针捅破。
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孩子们的调皮,没有能阻挡我工作的热情,三年后,我所带的班级考上地区高中一人,考上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八人(当年考上中专意味着有稳定工作,是当时大势所趋),虽然这个成绩相对于普通中学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厂子弟学校来说无疑是破天荒,头一次,以至于下一学年我重新带初一年级时,厂领导、亲戚等纷纷找到子弟学校领导,要求他们的小孩要分到我所带的班级。
曾记得那里,是我交友、爱情和婚姻的发生地。工作几年后,见我没有女朋友,我的同事比我父母还着急,纷纷给我牵媒引线,一听说是子弟学校那个穿假军装(这可是当时的“流行”时装)的老师,面都不见就断然拒绝。
曾记得那里,阑珊青春处,记住往日岁月的点点滴滴;唯美的故事里,装满无尽的忧伤。晨曦跟操,夜改作业,仅有的黄昏除了洗衣做饭,还能让我们踏遍山村周围的小溪竹林,忙碌而充实。时光带走了青春羞涩的盛世少年,留下一抹淡淡的忧伤,我们曾意气风发地并排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回三美(一个地名)乡下的路上,那座供我俩躲雨的老桥在城乡改造中灰飞烟灭,萌动的情愫终因勇气不足如同那座老桥消失在茫茫的岁月里,传统的道德底线使人无法横刀,先天的自卑心理错失了彼此的心路历程。
曾记得那里,我和妻子一见钟情并开始了延续至今的婚姻生活,没有美丽的婚纱、没有庄严的婚礼,两张单人床一并拢,几个同事老乡撮一顿,我便向世界宣布:我结婚了。
曾记得,那里充满人情世故,那里充满欢声笑语,那里还留下许多不舍,那里还有许多年轻人还不清的感情债,那里也有拉郎配,那里一切应有尽有。
那里一去不復返,那里已是遥远的记忆。何年何月重回那里拾掇曾经的往事,不得而知。
作者简介:李乃干,男,壮族,1966年4月出生,男,壮族,广西都安县人。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