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商业贸易视野下的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

2020-09-01 08:49刘春子
关键词:黄河文化传承

刘春子

摘 要:内蒙古段黄河流域处于黄河“几”字弯的上半部分,是流经内蒙古的最大的河流,是河套平原和土默特平原的主要灌溉水系。黄河内蒙古区域段,近代以来以包头为中转点,其上游段和下游段,除了部分区域之外,基本是水流徐缓,均可航行,故形成繁盛的水运贸易路线。依托黄河河运的路线,繁荣了内蒙古黄河区域的贸易重镇,而其商业繁荣的背后则是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即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兼容并包、自强不息成为其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黄河文化;传承;精神内核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23-05

黄河流经内蒙古地段长达843.5公里,是流经内蒙古的最大的河流,黄河从宁夏石嘴山一带入了内蒙古的境内,然后就围绕着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延伸,流经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最后又回到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在准格尔旗出境,它在内蒙古的流经区域覆盖了6个盟市,分别是鄂尔多斯、阿拉善、巴彦淖尔、包头、乌海、呼和浩特,占到了全区面积的44%,可见其影响是很大的。在内蒙古的黄河地段是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的主要灌溉水系,内蒙古段黄河流域处于黄河“几”字弯的上半部分,“黄河河道的宽窄变化很大,最宽处可达4000米,最窄处仅200米。”{1}可见,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从古至今,显而易见。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主流往往不稳定,经常左右摇摆,因此河道常常有所改变,造成河道弯曲,从而形成了多处沙洲,黄河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小支流非常多,这些支流的特征是流域面积比较小,河沟比较短,河岸由于常年被冲击,造成崖壁峭立。洪水来临的时候,水流量和泥沙量突然增大,反而平常的时候水流量都很小,因为蒸发较大的缘故,有些河流几乎是干沟。同时,由于内蒙古段所处纬度较其上游河段高,河水的封冻比较早而解冻却很迟,因此,每当上游解冻的时候,就会携带着大量的冰块向下泄,这样在内蒙古段河道弯曲和狭窄的地方就形成了冰坎或者是冰坝,使得水位急剧地上升,并且会漫溢到两边河岸的堤上,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而内蒙古近代城市商业格局的兴衰更替,就是与黄河的河道变迁息息相关的历史现象,从而成为当代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

一、黄河水道是近现代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

说到黄河的河运,是以往容易忽略的一个历史事实,或者说是没有将其与近现代商业贸易联系起来。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茶叶之路从萌芽到兴盛,其所依靠的运输主要是靠驼运等陆路的运输方式,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古黄河河运在沟通中原地区、江南、西北和北方草原等区域经济共同体中发挥着的重要通道作用,这恰恰是万里茶道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古黄河河运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移民的迁移,“特别是在移民初期,出塞并不是缺田少地过不下去的问题,而是因为边外地好水好,条件较口内优越,他们宁愿放弃家乡里的次等地而去种边外的上等田。”{2}因此,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的变迁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社会发展的选择,也就是与黄河河道的起伏息息相关,正如一首民谣所说:“莫嫌草地最荒凉,亦便农民亦利商,山洞重重排兔窟,溪流曲曲绕羊肠。”{3}黄河河道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内蒙古的商业贸易路线,“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句话是描述流经内蒙古地段的黄河河道及其所在区域给河套地区的经济带来繁荣后的一句最真实的写照,流传至今,脍炙人口。黄河由宁夏省会银川向北流,直至内蒙古巴彦淖尔的临河南边,继而向东转折,在到达托克托县又向南顺流而下。这一段黄河形成了一个套环,套环之内及黄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地区,就笼统地被叫作了河套。河套境内的东部为丰美的草原,土地肥沃,居民较多。{4}与此相对应的,古代的云中郡托克托、独具魅力的山城清水河、富饶的鄂托克、百里黄河的富饶磴口、塞外粮仓杭锦后旗、塞上谷仓五原、后套的沃土乌拉特前旗、稀土之城包头、希望的田野达拉特旗、煤炭之乡准格尔等等,都是黄河河道在内蒙古地段的最为发达的城镇节点。

河套北有阴山之险,南有黄河之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河套地区的“黄河之要隘,则起西磴口,东至办台庙,又东至黄家湾,又东至马密兔,又东至惠德成,又东至同兴堂,又东至白二渡口,又东即出套,以达包头南海子。”{5}而自磴口到呼和浩特这段的黄河,每年冬至前的十余日就会封冻,直第二年的清明前后才会开河,因此,能够在此开展河运的时间大约为8个月。因此,在黄河内蒙古区域段中,包头是其中的中转点,不论是上游段,还是下游段,其除了部分区域之外,黄河河道基本上都是水流徐缓,也因此都可以航行其中,故形成了繁盛的水运贸易路线。由包头南海子码头逆流而上,一路远行至宁夏,然后再转乘陆运远至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船只所载货物多为布匹、火柴、砖茶、海味、瓷器、罐头、手油、纸烟以及华洋杂货等等。包头南海子至呼和浩特河口之间,上水多或铁器、粗磁、木料,由包头顺流而下,船只所载货物多为皮毛、甘草、枸杞、白麻、米、杂粮、碱、杂粮、柳条、药材等。此外,追溯至清初,随着南北经济交流的发展,黄河河运由衰开始恢复河运,当时,水运物资除上述商品,主要是蒙盐,特别是蒙盐盛产于阿拉善和鄂尔多斯,通常销往甘肃、宁夏、晋北各地。这条水运路线以上游磴口主发运码头,至下游托克托河口镇停泊储积,然后再转皇甫川河道转运。{6}据《大清会典事例》载:“乾隆五十七年(1718年)奏准,阿拉善王地方每年准造盐船五百艘,每船运盐四十石,共计二万石,到过至山西例食土盐州县贩卖,石收税银四钱,共收银八千两。”{7}而到清末,经黄河运至包头的蒙盐,达十万石,可谓当时黄河水运之繁盛。

黄河水运虽为发达,但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民船和皮筏子,并没有汽轮通行。{8}黄河河运船的类型。第一类船是高帮船。这种船经常往来呼和浩特河口——包头南海子——宁夏银川——五方寺之间。高帮船上水每天能走20至25千米。盛夏、秋天水量大时,可日行60千米。载重方面,上水洋货杂货可装20担,下水粮食可载80担,皮毛70担。上水运费,由包头到宁夏,每担约1.7两;至五方寺,3.5两。下水运费1两。第二类船是七站船。七站船有自己不成文的规矩,它只在宁夏至包头至呼和浩特河口运营。黃河水量小的时候,七站船载重可达4至5担,水量大的时候可载30担。运费以担计,下水与高帮船相同。第三类船是小五站。小五站的船大小不等,外形与高帮船近似,体型比七站船要小。小五站数量最多,在5000至6000艘之间。小五站用白杨木制造,构造非常简单,制造一艘小五站船仅仅需要500两银子。第四类就是皮筏。黄河河运皮筏产生于宋代,到清代的时候已经日臻完善。牛皮筏以整牛皮装羊毛或驼毛,扎紧置于水中,特点长途运输,不充气,以羊毛等轻泡物充填,最长可行驶7.2万千米。西宁到兰州多用此筏,到兰州后合并四筏为一大筏,顺流而下,直抵包头和呼和浩特。其使用范围也从黄河中上游扩展到中下游,航程也延长了,由青海贵德县直达包头,航程1600千米。而比牛皮筏更小的是羊皮筏,羊皮筏的优势,驾驶相对容易,制作简单,轻便灵活。与木船相比,木船没有码头是无法靠岸的,而羊皮筏没有码头照样可以下缆靠岸。这些优势决定了不管是牛皮筏还是羊皮筏,运输成本都大大低于木船。此外,黄河河道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那就是木排。明清时期黄河上游的洮河等地盛产黄松、白皮松,商家发现把黄松和白皮松编成木排置于河中,作为河运工具,从上游顺流而下至兰州,载客载货,再顺流而下到包头再到呼和浩特河口。然后,人货上岸,再将木筏就地拆卸,以木料出售。运费赚到,一趟河运就算完成。

黄河河运从宁夏贺兰山到包头、包头到呼和浩特段,不仅要运输木材,而且茶叶之路上的主打商品几乎全都被上面这个名单给囊括了,这简直就是百货云集,应有尽有。黄河河运不仅仅是陆路驼运的补充,它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物流运输,是一支不可或缺的运输力量。因此,黄河水道可谓是近现代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其沟通了北疆与中原内地的经济,移民和贸易往来。

二、内蒙古黄河流域是近现代北方地区的重要的商贸区

作为呼和浩特的南大门,位于托克托县境内的河口不仅是一个水陆码头,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其特殊的是“河水既过河口镇,遂东南流入山峡厯龙不湾,右岸入清水河县境,左有小水自西南来注之,又屈曲东南历喇嘛湾,又南清水河合红水河来注,又南入偏关县境,又西南过老牛湾至酒曲县西入塞”,{9}河口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早在两千年前的匈奴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在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诸朝代,都曾经在军事和交通等诸多方面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清初,作为水旱码头,这里更是繁忙而耀眼,地处黄河上游的宁夏、甘肃、河套的粮油、盐碱等物资和下游的晋西北河曲、保德以及准格尔等地的煤炭、石器、木料等均运到河口交易。此外,还有山西朔县、平鲁、左云、右玉等地的物资和呼和浩特、张家口、京津等地的丝绸、布匹、杂货也要通过船载集聚到河口交易,当时以河口为中心的商户经营范围北至喀尔喀蒙古、俄罗斯,南达晋陕,东连察哈尔、京津,西接河套、宁夏、甘肃、新疆。进入清代以后,河口的繁荣还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促成了从河口也就是呼和浩特到北京的一条新的商道的形成,这就是老一辈呼和浩特人经常说的大京路。

由黄河中游和上游顺流而下的物资,在河口码头上岸。过了河口黄河进入山陕大峡谷,河道变得狭窄,水流湍急,无法通航,所以上游下来的物资必须改走旱路,这些商号都不是单一经营,他们既做生意,也搞河运,还兴办各种实业。据史料记载,那时光是在河口经营河渡的船舶有200多只,河路船工1000多人。商号90多家,号伙2800多人。{10}此外,商号下建立有各业行会、商会数十个,每逢节假日都要由商会举办庙会、河神会和社火活动,在商业活动外,还丰富百姓业余社会文化生活。因此,托克托地区才逐渐地产生了双墙秧歌、漫瀚调、二人台、晋剧等民间文艺班子。

清朝雍正以后,以黄河为纽带,连接西北、华北、中原地区发展出来了甘草产业。甘草产业涉及种植、挖掏、收购、加工、运输等众多环节。从黄河中上游的种草人挖甘草、掏甘草开始,到中游的商户采购、运输、初加工,整个甘草产业链关系众多人口,是当时当地很多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另外,甘草也是许多药厂、加工厂不可缺少的原料。甘草经济链条上游经营者分为草场和草店,草场专门掏草、收草、做草,草店负责收购卖出,而这其中的中间环节当然就是运输。与茶叶之路上承担主要角色的驼运相比,甘草的运输主要是依赖黄河水运。从青海、甘肃一路下行,至呼和浩特的河口码头后由草店接手,通过再加工以后,转售给各地来的买客。然后使用牛车、骡车和驼队运往北京、华北地区及其他省份。运往天津的甘章再装船发往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英国。那时,呼和浩特和大同等地的大药铺收购甘草有自己特别的渠道,收购人绕过河口的草店,直接派人在河口码头设栈收购。当时,在河口专门收购经营甘草的商号有数十家,如庆和成、日成信、公义昌、庆记、集义昌等,都是资本雄厚、影响深远的大商号。

从近代以来,沿着黄河的改道,促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商业城市群落的兴衰更替。清朝嘉庆年间,包头的黄河河道向南移了二三里,就是现在南二里半村旧河道。因为这里黄河水流平缓,又有河湾可以停泊船只,那些甘、宁、青地区的皮毛和木材筏子以及青海的盐船、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粮船,都在二里半这个地方停泊卸货,于是归化城都统衙门就把原设在河口镇的官渡决定移到包头的二里半,巡检衙门也由善岱移驻包头,包头才由村正式改为镇。正是因黄河水道的支持,有“水旱码头”的包头成为河口后又一个黄河区域的商业贸易重镇,从昔日的一个小村落开始发展,并吸引了晋陕地区的移民来到包头,他们发现这里有更多的创业、生存的机会。而包头亦成为塞北著名的商业重镇。随着交通的发达,在新的商业发展基础上,包头的商业急剧发展,最终达到了极盛。当时固阳、河套的粮油以及漠北草原出产的皮毛、牲畜、药材等,都通过西北大通道进入西北门。东北门则是拉运煤炭粮食的要道,其它地区牲畜皮毛药材等多由西脑包进入西门。东门则是通往萨拉齐、归化城的大道,商家收购的皮毛、牲畜都要起旱路运往张家口、晋北、京津等地,返程时再运来绸布杂货。南门更是繁华所在,河路来的粮油、盐碱、皮毛、木材筏子,都要在二里半停泊卸货。每年夏秋两季,停靠在码头的船筏不下数百只,运货的骡马车,从城里至二里半往返不绝,河西伊盟的牲畜、皮毛、药材,渡过二里半官渡,也由南门大量进入包头。在内蒙古以黄河流域为辐射区形成是近现代北方地区的重要商贸区,亦是当代内蒙古区域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传承的积淀。

三、内蒙古黄河文化区域的精神内核

从历史上看,黄河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戎、翟,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还是以后的回纥、契丹、蒙古族,早就和汉族一起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从秦汉时期开始,河套地区农业和游牧业并行的经济方式,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造就了这一地区悠久而独特的文化面貌。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立了九原城,到秦统一全国后,将其扩充为九原郡,实际上是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擴展到河套地区,《史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115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11}“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12}“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胡,得肥饶之地七百里,徙内郡人民皆往充实之。”{13}汉代由在这里设置五原郡、朔方郡,大行移民实边、垦殖之政策。秦汉时期开始,黄河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就是农业与游牧业相结合,如此的模式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说明这一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河套地区的自然条件本来就宜农宜牧,但是,如果单纯发展游牧业,势必就不能得到农业的较高生产效益,土地平均承载人口数量也必然下降;反之,单纯发展农业,也必然会造成水资源不足、土壤沙化加剧等恶果,这些也都是在历史上反复被证明过的。因此,河套地区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自然界长期共处所得出的结果,它的合理性也正体现在这一点。然而,正是因为农牧结合,其文化内涵就必然既要吸收中原地区农业文明,也要吸收周边地区的草原文明,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区文化。

在黄河上游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民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摇篮”。众多的民族在这里兴盛、发展、壮大、交融,此起彼伏,实际上是给这里带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这种影响,与中原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融入汉族,或被汉族所同化的表现不同。在河套地区,更多的是不同民族都在这里撒下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基因”。因此,黄河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尤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自己的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合、发展等等曾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过大量的民族迁徙、移民、外来人口补充等事例记载。秦汉时期,“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使大量内地人口充实北方边境,开垦耕地、修筑长城、驻军屯田等等,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带到了这里。同时,河套地区在历史上又长期是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边市贸易、杂居通婚等等方式,使河套地区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最集中、交流最频繁、融合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很有典型性的。

我国古代的西部和北部边疆,有茫茫大漠,万里草原,气候严酷,人情豪爽。人们与天斗,与地斗,咬牙实干,千百年来锻炼成一副钢筋铁骨,成为铮铮硬汉,这是西北人民的共同心理特质,与东南繁华地区的人心理素质有明显不同。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过:“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14}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两千多年的积淀而形成的黄河文化,既有农耕文明中勤于守成的一面,又有草原文明中勇于探索、开拓的一面,具有一种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于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较之起始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时代更早、时间更长,而且有资料表明,草原文化中商业的因素,要比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中要多,这更成为积极探索、开拓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有利因素。

黄河文化是在与北方、西部、南方少数民族的攻守战以及与亚洲、欧洲及非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在早期中国,得益于黄河流域优良的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黄河流域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这一地区。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因此,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的发展展示了兼收并蓄、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

注 释:

{1}内蒙古自治区概览编委会.内蒙古自治区概览[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8.

{2}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8.10.

{3}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印《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第184页。

{4}贾兰坡.河套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8.1.

{5}周颂尧.绥远河套治要[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8.106.

{6}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228.

{7}《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8}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228.

{9}督办运河工程总局编辑处.调查河套报告书[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7.262.

{10}邓九刚.呼和浩特与“一带一路”[M].远方出版社,2019.187.

{11}司马迁.史记(卷6)[M].中华书局,2013.

{12}司马迁.史记(卷6)[M].中华书局,2013.

{13}司马迁.史记(卷110)[M].中华书局,2013.

{14}司马迁.史记(卷15)[M].中华书局,201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Inner Mongolia Yellow River Cultural Area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ommercial Trade

LIU Chun-zi

(Institute of History, Inner Mongli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Huhhot 010010, China)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Area in Inner Mongolia is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幾" Bay of the Yellow River,is the largest river flowing through Inner Mongolia and the main irrigation system in Hetao(河套) and Tumed Plain. Inner Mongolia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ince modern times, Baotou has been used as a transit point. In the entir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ections, except for some areas, the water current is basically slow, and can be sailed. So a prosperous water trade route was formed. Relying on the route of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 it prospered the trade center towns of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but the support of business prosperit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is a compatible and all-Inclusive, and self- improvement Infinite force.

Keywords: Yellow River Culture; Inheritance; Spiritual Core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传承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