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
——首次火星探测发射任务侧记

2020-09-01 03:25王舒颖
国防科技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石磊高翔看见

王舒颖 /文

国防科技工业有太多默默奉献的人和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让那些不被看见的被看见。”每次重大任务之后,我们看到自己采访的专家、收集的故事见诸报端、登上荧幕,自豪与幸福油然而生。目光投向远方,却忽略了自己——我们“看见”了别人,却忽视了自己。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任务顺利实施,长五遥四腾飞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追踪报道。而此刻我想把镜头转向一支幕后的年轻队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的青年代表,他们性格各异、地域不同,但为了共同目标挥洒青春:为了让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深更远。

石 磊

标签:爱穿黑衣服的处女座、国防科工局十佳青年

“你别写我,我请你吃饭!”听说自己要被作为代表登上杂志,石磊赶忙来找我,仅仅为了不用登上杂志,不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一贯擅长做事却不擅长发言。

互联网公司996 的工作节奏一直被质疑强度太高。石磊作为中心新媒体小组的骨干,在事业单位“享受着”超越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在火星探测任务期间,石磊维持着“377”的工作节奏——早上3 点睡,7 点起,一周7 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借助火星探测这个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他参与运营的“中国的航天”公众号实现6 个“一”:出品一批科普文章、打造一批品牌栏目、尝试一些新技术手段、聚拢一批稳定粉丝、联合一批行业内账号、形成一个中心内部互联互动的资源池和发布平台。

引领网络舆论,光吃苦不行,还要善于借势。石磊牵头跟百度、腾讯等各大流量平台合作,用十亿量级的浏览量,让国防科工局的工作被社会了解,让行业里默默奉献的人和事被广为传播。对于下一步新媒体工作,石磊有一个目标:“打造新闻宣传中心的形象展示平台、打造中国航天的新媒体官方平台、早日打造一个十万+的作品出来。”

如果把新媒体小组比作一个家庭,石磊就像爱操心的家长,把处女座的可爱与可恨发挥到淋漓尽致:“你这没有可操作性”“你这一看就没想清楚”“这个词不好你再换一个”......有时候真想堵上耳朵,可是仔细想想他说的又总是很有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石磊对自己的要求更严苛,常常默默把棘手问题处理完才告诉大家。所以哪怕知道会被他挑毛病,大家还是有事就想跟“磊总”商量。

“石磊,你为什么总是一身黑衣服”,有一次我问他。“低调一点啊,不想被注意。”他总在卖力宣传别人,自己的工作却永远只是安静搁在电脑桌面的文档。

但真正的引领,不需要用言语,而要看是否有真心追随者。这不,今年石磊就被推举为“国防科工局十佳青年”呢。

对了,你别看他平时一身黑衣、一脸严肃,其实他是隐藏的段子高手呢!嘘......别说是我说的。

万 珂

标签:北京爷们、没事我解决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万珂,那就是“北京爷们什么样,他就什么样”。猛地一看,他可能会让你觉得是“人狠话不多”的硬茬,但是共事几次就会被他直爽、义气和背后隐藏的细心、真诚折服。万珂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解决!”

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复发最严峻的时候,万珂从北京来到了文昌,加入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带领央视的两个摄制组拍摄视频新闻通稿,同时为新闻中心和央视联合出品的两部纪录片拍摄素材。从6 月16 日到7 月25 日的40 多天里,一共采访拍摄了50 多位参研参试人员,素材积累超过30T,也就是3 万多G。

在文昌发射场待了40 几天,不管是工程总师还是发射场的领导、干事,甚至门口值班哨卫、食堂师傅,都直接称呼他“老万”。有一次,我们开车去发射场,万珂提前准备两瓶冰可乐,递给门口的年轻哨卫。他说,“你看他们都不过18、9 岁,在大门口天天这么晒着多难受啊,喝点冷饮比什么都强”。我看着哨卫脸上汗水流过黝黑的脸颊,想象一会儿他喝可乐时的幸福,不由感叹万珂一个大男孩这么心细。

“嗨,我待40 多天不算什么,你看在这个发射场里面,总有比我们坚守的更久的人。”万珂说。他被科研工作者的魅力深深折服,“比如火星车的总师贾阳,是一个超级天文迷,经常在发射场组织大家拍星星,这次来文昌还专门带了专业的天文望远镜来;探测器环绕器分系统的总指挥张玉花花总、副总指挥褚英志褚总,可以从抗疫的角度讲述这次探火任务有多难,在别的国家相继推迟、取消探火任务的时候,咱们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还能如期发射,这些科研人员真的牺牲了很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下去,我猜应该是他们心中的火星梦。”

梦想点燃他们,同样点燃了你。

叶雨恬

因为名字被当做女孩,雨恬不知道遇到多少次了。长得斯文白净,眼睛大大的,尤其是不熟悉的时候,常常安安静静不太爱讲话。不过,等你见识到他用rap 讲故事、脑洞大开策划文创产品时,就知道安静和欢脱在他身上是如何实现和谐的对立统一的。

“能参与任务宣传报道,加入讲好中国探火故事的队伍,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付出努力,幸甚至哉。”这次火星任务里,叶雨恬对自己的定位是——对外传播的“接待员”。这次任务期间,在中宣部会同外交部的支持指导下,我们组织邀请4 家主流外媒,叶雨恬就负责协调安排3 场专题采访、及时提供2种语言素材、保障直播1 场发布会议。这项工作要做好,可是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呢!不仅需要外语流利,还要熟悉任务情况,了解国际文化和国家关系,以便及时、切当解答外媒记者的问题。外媒普遍用“非常震撼”这类词语表达观看此次发射的感触,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步与开放自信。

标签:骨灰级脑洞专家、冷笑话大师

作为“航小梦工作室”的创立人,雨恬还有一项“副业”——为航天文化带货。他和同事一起设计、制作文宣产品包,抗疫英雄代表、中外嘉宾、媒体记者等受邀观摩人员都收到了一份特别“惊喜”作为纪念,印着CNSA LOGO 的帽子、T 恤、帆布包,受到热烈欢迎,尤其是T 恤后面可爱的航小梦灵动的样子,萌化人心。大家纷纷穿戴起来,成为文昌发射场一道别致的风景。

深空探测大幕初启,雨恬的“脑洞之旅”才刚刚开始。“希望未来能继续在深挖文化元素、整合传播资源,实现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集中统一的基础上,用更多创意产品承载艺术之美,为主动、生动塑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优质文化形象贡献一份力量”。

杨 璐

标签:来自未名湖的小清新、夜宵美食家

来自未名湖,常驻马神庙。从学校来到单位,杨璐马上从投入另一种“全天候待机”的状态。在新闻中心的青年里,她能称得上几个最,“年龄最小”“声音最甜”“最爱做宵夜”……这次火星任务期间,她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最”,“在文昌发射场连续待时间最长”。

刚到发射场时,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我一直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工作:不仅要告诉大家我们的任务多么艰巨、工程多么伟大、使命多么光荣,还要告诉大家完成这样一项工作、一种使命的,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6 月15 日,杨璐来到发射场,在接下来30 多天的时间里,与试验队员同吃同住,体验“扎根”生活:经历海南的酷暑潮湿时节,接受太阳在头顶360 度无死角的暴晒,体会了什么叫湿度高达80%左右;采访记录30 多位各大系统研制人员,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各种压力挫折、艰难困苦;看过清晨房间窗户上的朦朦水汽,夜晚天空的璀璨银河......在每一个白天黑夜的埋首工作中,答案逐渐清晰。

等到长五遥四背负着千万航天人的期望一跃而起,杨璐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群把根扎下去、把头昂起来的人;一群继承了我们祖先敢于问天的遗志,把目光投向未来和宇宙深处,矢志不渝叩问苍穹的人。”

回到北京,杨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医院,这次工作强度大、环境湿度大,让她尾椎总是酸疼,常常需要趴在床上,或者侧蹲在地上才能工作。而当去医院,被医生说到“航天人真是不容易”时,她瞬间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了。

诗与远方,在此并存。

张高翔

海南的太阳实在毒辣,高翔拍摄火箭垂直转运那天,正好天朗气清,阳光格外热烈,在户外待了整整一天他的脖子上就晒脱了一层皮,红红的特别显眼。

“高翔,给我一张你的照片。”“我找找看……”高翔翻电脑翻了半天,终于找出下面那张照片。明明瘦削脸上没肉,却愣是被拍成张大饼脸——拍得不好看呀。

“凑合用吧,我拿相机的人哪有什么自己的好照片呀。”高翔笑笑,眼角和嘴角都咪成弯弯的曲线,就是他的标志性笑容。仔细想想,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他生气,无论什么时候请他帮忙,他都温温和和说句“好呀”,甚至凌晨5 点让他起床拍摄发射场日出时,他也是同样的“好呀”。

标签:领导御用摄影师、90 后骑行爱好者

提起高翔,局里几乎没人不认识。哪里有会议,哪里有活动,哪里就看到这个瘦高的身影。“咔嚓咔嚓”,这是高翔最熟悉的声音,也是他独特的时间记录器。一年在他耳边响起将近5 万次——每年工作摄影就有将近5 万张,单单这次火星发射任务期间,他就拍了4 千张照片。

拍照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就拿这次去海南说,高翔带了2 个相机、4 个镜头、1 台摄像机、1 个三脚架,另外还有1 套摄影背带减轻颈椎腰椎压力,足足有40 多斤重。每次出差回来,即使是夜里的航班,他都要先把设备送回阜成路甲8 号大楼,收拾妥当才能回家休息。

有一次我问,“高翔,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的眼睛亮亮的,一改往日害羞的样子,稳稳地说道,“嗯,我希望有一天大家提起国防科工局,能想到有个叫张高翔的,照片拍得很特别,很好。”

猜你喜欢
石磊高翔看见
Momentum-space polarization fields in two-dimensional photonic-crystal slabs: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Adaptive protograph-based BICM-ID relying on the RJ-MCMC algorithm: a reliable and efficient transmission solution for plasma sheath channels
Recent results of fusion triple product on EAST tokamak
《巧用对称形》教学设计
Energy dissipation and power deposi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the plasma sheath
阙 题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