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颖 /文
国防科技工业有太多默默奉献的人和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让那些不被看见的被看见。”每次重大任务之后,我们看到自己采访的专家、收集的故事见诸报端、登上荧幕,自豪与幸福油然而生。目光投向远方,却忽略了自己——我们“看见”了别人,却忽视了自己。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任务顺利实施,长五遥四腾飞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也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追踪报道。而此刻我想把镜头转向一支幕后的年轻队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的青年代表,他们性格各异、地域不同,但为了共同目标挥洒青春:为了让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深更远。
标签:爱穿黑衣服的处女座、国防科工局十佳青年
“你别写我,我请你吃饭!”听说自己要被作为代表登上杂志,石磊赶忙来找我,仅仅为了不用登上杂志,不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一贯擅长做事却不擅长发言。
互联网公司996 的工作节奏一直被质疑强度太高。石磊作为中心新媒体小组的骨干,在事业单位“享受着”超越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在火星探测任务期间,石磊维持着“377”的工作节奏——早上3 点睡,7 点起,一周7 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借助火星探测这个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他参与运营的“中国的航天”公众号实现6 个“一”:出品一批科普文章、打造一批品牌栏目、尝试一些新技术手段、聚拢一批稳定粉丝、联合一批行业内账号、形成一个中心内部互联互动的资源池和发布平台。
引领网络舆论,光吃苦不行,还要善于借势。石磊牵头跟百度、腾讯等各大流量平台合作,用十亿量级的浏览量,让国防科工局的工作被社会了解,让行业里默默奉献的人和事被广为传播。对于下一步新媒体工作,石磊有一个目标:“打造新闻宣传中心的形象展示平台、打造中国航天的新媒体官方平台、早日打造一个十万+的作品出来。”
如果把新媒体小组比作一个家庭,石磊就像爱操心的家长,把处女座的可爱与可恨发挥到淋漓尽致:“你这没有可操作性”“你这一看就没想清楚”“这个词不好你再换一个”......有时候真想堵上耳朵,可是仔细想想他说的又总是很有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石磊对自己的要求更严苛,常常默默把棘手问题处理完才告诉大家。所以哪怕知道会被他挑毛病,大家还是有事就想跟“磊总”商量。
“石磊,你为什么总是一身黑衣服”,有一次我问他。“低调一点啊,不想被注意。”他总在卖力宣传别人,自己的工作却永远只是安静搁在电脑桌面的文档。
但真正的引领,不需要用言语,而要看是否有真心追随者。这不,今年石磊就被推举为“国防科工局十佳青年”呢。
对了,你别看他平时一身黑衣、一脸严肃,其实他是隐藏的段子高手呢!嘘......别说是我说的。
标签:北京爷们、没事我解决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万珂,那就是“北京爷们什么样,他就什么样”。猛地一看,他可能会让你觉得是“人狠话不多”的硬茬,但是共事几次就会被他直爽、义气和背后隐藏的细心、真诚折服。万珂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解决!”
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复发最严峻的时候,万珂从北京来到了文昌,加入到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带领央视的两个摄制组拍摄视频新闻通稿,同时为新闻中心和央视联合出品的两部纪录片拍摄素材。从6 月16 日到7 月25 日的40 多天里,一共采访拍摄了50 多位参研参试人员,素材积累超过30T,也就是3 万多G。
在文昌发射场待了40 几天,不管是工程总师还是发射场的领导、干事,甚至门口值班哨卫、食堂师傅,都直接称呼他“老万”。有一次,我们开车去发射场,万珂提前准备两瓶冰可乐,递给门口的年轻哨卫。他说,“你看他们都不过18、9 岁,在大门口天天这么晒着多难受啊,喝点冷饮比什么都强”。我看着哨卫脸上汗水流过黝黑的脸颊,想象一会儿他喝可乐时的幸福,不由感叹万珂一个大男孩这么心细。
“嗨,我待40 多天不算什么,你看在这个发射场里面,总有比我们坚守的更久的人。”万珂说。他被科研工作者的魅力深深折服,“比如火星车的总师贾阳,是一个超级天文迷,经常在发射场组织大家拍星星,这次来文昌还专门带了专业的天文望远镜来;探测器环绕器分系统的总指挥张玉花花总、副总指挥褚英志褚总,可以从抗疫的角度讲述这次探火任务有多难,在别的国家相继推迟、取消探火任务的时候,咱们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还能如期发射,这些科研人员真的牺牲了很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下去,我猜应该是他们心中的火星梦。”
梦想点燃他们,同样点燃了你。
因为名字被当做女孩,雨恬不知道遇到多少次了。长得斯文白净,眼睛大大的,尤其是不熟悉的时候,常常安安静静不太爱讲话。不过,等你见识到他用rap 讲故事、脑洞大开策划文创产品时,就知道安静和欢脱在他身上是如何实现和谐的对立统一的。
“能参与任务宣传报道,加入讲好中国探火故事的队伍,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付出努力,幸甚至哉。”这次火星任务里,叶雨恬对自己的定位是——对外传播的“接待员”。这次任务期间,在中宣部会同外交部的支持指导下,我们组织邀请4 家主流外媒,叶雨恬就负责协调安排3 场专题采访、及时提供2种语言素材、保障直播1 场发布会议。这项工作要做好,可是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呢!不仅需要外语流利,还要熟悉任务情况,了解国际文化和国家关系,以便及时、切当解答外媒记者的问题。外媒普遍用“非常震撼”这类词语表达观看此次发射的感触,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步与开放自信。
标签:骨灰级脑洞专家、冷笑话大师
作为“航小梦工作室”的创立人,雨恬还有一项“副业”——为航天文化带货。他和同事一起设计、制作文宣产品包,抗疫英雄代表、中外嘉宾、媒体记者等受邀观摩人员都收到了一份特别“惊喜”作为纪念,印着CNSA LOGO 的帽子、T 恤、帆布包,受到热烈欢迎,尤其是T 恤后面可爱的航小梦灵动的样子,萌化人心。大家纷纷穿戴起来,成为文昌发射场一道别致的风景。
深空探测大幕初启,雨恬的“脑洞之旅”才刚刚开始。“希望未来能继续在深挖文化元素、整合传播资源,实现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集中统一的基础上,用更多创意产品承载艺术之美,为主动、生动塑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优质文化形象贡献一份力量”。
标签:来自未名湖的小清新、夜宵美食家
来自未名湖,常驻马神庙。从学校来到单位,杨璐马上从投入另一种“全天候待机”的状态。在新闻中心的青年里,她能称得上几个最,“年龄最小”“声音最甜”“最爱做宵夜”……这次火星任务期间,她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最”,“在文昌发射场连续待时间最长”。
刚到发射场时,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我一直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工作:不仅要告诉大家我们的任务多么艰巨、工程多么伟大、使命多么光荣,还要告诉大家完成这样一项工作、一种使命的,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6 月15 日,杨璐来到发射场,在接下来30 多天的时间里,与试验队员同吃同住,体验“扎根”生活:经历海南的酷暑潮湿时节,接受太阳在头顶360 度无死角的暴晒,体会了什么叫湿度高达80%左右;采访记录30 多位各大系统研制人员,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各种压力挫折、艰难困苦;看过清晨房间窗户上的朦朦水汽,夜晚天空的璀璨银河......在每一个白天黑夜的埋首工作中,答案逐渐清晰。
等到长五遥四背负着千万航天人的期望一跃而起,杨璐找到了答案:“这是一群把根扎下去、把头昂起来的人;一群继承了我们祖先敢于问天的遗志,把目光投向未来和宇宙深处,矢志不渝叩问苍穹的人。”
回到北京,杨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医院,这次工作强度大、环境湿度大,让她尾椎总是酸疼,常常需要趴在床上,或者侧蹲在地上才能工作。而当去医院,被医生说到“航天人真是不容易”时,她瞬间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了。
诗与远方,在此并存。
海南的太阳实在毒辣,高翔拍摄火箭垂直转运那天,正好天朗气清,阳光格外热烈,在户外待了整整一天他的脖子上就晒脱了一层皮,红红的特别显眼。
“高翔,给我一张你的照片。”“我找找看……”高翔翻电脑翻了半天,终于找出下面那张照片。明明瘦削脸上没肉,却愣是被拍成张大饼脸——拍得不好看呀。
“凑合用吧,我拿相机的人哪有什么自己的好照片呀。”高翔笑笑,眼角和嘴角都咪成弯弯的曲线,就是他的标志性笑容。仔细想想,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他生气,无论什么时候请他帮忙,他都温温和和说句“好呀”,甚至凌晨5 点让他起床拍摄发射场日出时,他也是同样的“好呀”。
标签:领导御用摄影师、90 后骑行爱好者
提起高翔,局里几乎没人不认识。哪里有会议,哪里有活动,哪里就看到这个瘦高的身影。“咔嚓咔嚓”,这是高翔最熟悉的声音,也是他独特的时间记录器。一年在他耳边响起将近5 万次——每年工作摄影就有将近5 万张,单单这次火星发射任务期间,他就拍了4 千张照片。
拍照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就拿这次去海南说,高翔带了2 个相机、4 个镜头、1 台摄像机、1 个三脚架,另外还有1 套摄影背带减轻颈椎腰椎压力,足足有40 多斤重。每次出差回来,即使是夜里的航班,他都要先把设备送回阜成路甲8 号大楼,收拾妥当才能回家休息。
有一次我问,“高翔,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的眼睛亮亮的,一改往日害羞的样子,稳稳地说道,“嗯,我希望有一天大家提起国防科工局,能想到有个叫张高翔的,照片拍得很特别,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