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请相信
努力就有结果,奋斗就会改变
此刻起
那些曾经的岁月
或许迷惘过,或许遗憾过
或许曾开怀,或许曾发光
都将和这所有的过往,一起封藏
埋头“啃”过的试卷
熬夜挑读的日子
偷偷许下的心愿
都终将远去
从今天起,是开始,是挥别,也是迎接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愿你拼尽全力,无畏前行
无考试,不青春!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为国家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四十多年来,高考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以前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有什么不同吧!
1.印刷和保密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国家统一命题,各省承印试卷,高考试卷的印制一般是在监狱印刷厂完成的。
国家统一命题后,将题目制成试卷印刷底版,分送各省。底版送来后,印刷厂人员开始印刷,并采取边印刷、边裁切、边折叠、边装袋的流水作业法。监印工作主要是抓两头:印刷和装袋。对于印刷环节,主要是检查墨色是否均匀,卷面是否干净,正反两面的版面是否重合。试卷袋是用牛皮纸制成的,正面印有编号、科目名称、试卷份数等。我们检查就是看袋内所装试卷是否和试卷袋正面所标的科目名称相符,试卷与草稿纸份数是否正确。这一切都检查无误后,在试卷袋的封口处贴上封条,盖上招生办公室的骑缝章,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在印刷过程中,每天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废卷:或是印刷不清,或是裁切不正。这些废卷可不能当成废纸卖了,必须收集在一起,到了晚上就送进焚烧炉里烧得干干净净。(方正)
(选自《爱你·健康读本》)
现在,承担高考试卷印刷任务的工厂,都是国家保密局批准和指定的。承担这项工作之前,参与人员必须要签订相关的保密协议,一旦有任何泄密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试卷印刷时,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进行违禁物品检查并全程录像。而印刷厂将严格进行无线电和手机信号屏蔽,确保全面覆盖、无死角。
在印刷厂分卷的过程中,实施全程视频监控并录像备查。高考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清样,在印制过程中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如需变更,必须经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
全部印好后,试卷将被装进专门的试卷箱。考试前一天,押运试卷的武警会来印刷厂将试卷提运出去,试卷运送车辆必须加装视频监控设备或使用GPS、GPR等定位技术手段,确保实时监控到试卷运送全过程。
2.监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我高中毕业不久,刚下乡当了两个月知青。从报完名到参加考试,最后留给我复习的时间只有十多天。报完名就要准备考试了,可究竟考什么,谁也不知道。
当年,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当时县城的所有学校都用来作为考场仍不够,还在大点的乡镇开设了考场。我那个考场坐了50个人,两个人一张桌子,考场里有五个监考老师,四个角落各站一个,教室中间还有一个。(熊少华)
(选自《重庆晨报》)
当前,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教育部、省考试院和市级招考办实现三级联网,大部分高考考场信息直接反馈给当地公安部门,既加强了高考考场周边秩序的管控,也加强了试卷的保密程度。
2012年的高考考场开始引入信号屏蔽、电子巡逻器等设备,考试期间全程开启。部分地区出动无线电监测车,对考点周边的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制止和追踪查处。考场内部不仅设置了传统的金属探测器,同时也加强了考生身份的检测,二代身份证RFID识别技术可有效识别代考情况。
如今,很多考点还新增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验证系统,高考也进入“刷脸”“刷指纹”的时代了。
3.作文题目变迁
如果说高考是许多学子要经历的一场成人礼,那么,高考语文作文称得上这场成人礼的压轴大戏。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作文题目也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变迁,折射出时代印记。
20世纪70年代末:时代色彩浓郁
20世纪70年代末的高考作文题目,有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1977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河南卷的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197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折射了当时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走上正轨的焦虑心态,依旧延续了宏大的内容。
1979年,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作文题目关注人自身的道德素质问题,要求将作家何为的文章《第二次考试》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不能另外编造情节,不能写成《第二次考试》的缩写,否则扣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更加关注现实社会
从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到1983年首次出现漫画主题“这下面没有水,换个地方挖”,到1985年的“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再到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题材作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考作文题目更加“接地气”。
21世纪以后: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2000年后,高考作文呈现出了更多的变化,主题更加丰富多彩,漫画、材料作文、命题作文……2001年“谈诚信”,2010年的漫画作文以“猫吃鱼的故事”为话题写作……不但结合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体验,也更能让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生们的思路也完全打开,写作体裁出现了散文,甚至还有考生用文言文、诗歌写作,充分展现出个性。
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背后则是时代的变迁,是理性文化到感性文化的过渡,是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情感的关注。
名人高考 趣闻
孙宝国:四次落榜的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开讲啦》节目里说:“我讲课时,就问同学们,你们高考考了几次。有些同学觉得复读好像没出息,就不愿意回答。你们相信吗?我高考考了四次。”
主持人笑着问:“孙院士高考考了四次,是为了报考哪一所高校还是哪一个专业?”
孙院士说了事情的原委:“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分数线过了,体检时紧张,血压高,没被录取。第三年考过了,平常血压不高,体检时又血压高,又没被录取。到了第四年,体检前我问别人,血压高怎么办,别人说,简单啊,吃点降压药就行了。我心领神会,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也因此,这么多年,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失败,我都能够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
迟子建: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
迟子建在《人生就是悲凉与欢欣》一文中,笑言自己的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但她感谢判卷的老师。“我高考成绩不理想,居然把作文写跑题了,只考上了大兴安岭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中文。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使我眼界大开。”
那所学校面对山峦草滩,自然风景壮美。迟子建写了大量自然景色的观察日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文学训练了。后来迟子建说:“我觉得图书和大自然对我的帮助很大。”
马云:三次高考皆失利,幸运改写人生
1982年,18岁的马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成绩出来以后,他的数学只有1分。但他没有放弃,开始复读。第三次高考之后,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了5分。当年,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报考的学生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决定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当时英语成绩不错的马云就幸运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走进了大学。
2015年6月23日晚,马云给那年一些失意的考生写了一封信——《我们的运气在其他地方》,说:“人生变化无常,今天顺利未必未来就一定会成功。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的。”
白岩松:从全班倒数第二到高考第八的逆袭
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了”。白岩松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他把需要复习的书全都钉在一起,然后计算着日子,每天需要看多少页。计划一条一条地落实,高考前,白岩松从头到尾看了4遍。
“我不认为这是我有毅力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做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当你量化之后,目标感强了,这比你糊里糊涂傻看要轻松得多。”后来,他以全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2020,我的青春,我的高考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海绮
高三的日子像踩在时针上,缓慢坚定地负重前行,又如掠于流水中,转瞬消逝。我十八岁的青春被铺天盖地的卷子压满,被相似的日复一日填满,也被苦中作的乐、逆境中的坚强、绝望中的希望点燃,被“战斗”中的友情温暖,被无言的亲情陪伴。不是只有恣意张扬、轻松自在才是青春,顽强拼搏、直面困难、永不言败也是我可贵的青春。
面对高考,吾辈必倾尽全力,用亮眼的战绩在青春回忆中涂抹出绚烂的一笔!
◆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李佳珅
还有两个月零八天就要告别这里,还有1632个小时就要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
还记得中学时代杂志社到我校举行校园记者站授牌仪式时,我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小记者,心中满是激动。时间飞快,如今我要告别我的中学时代。
我希望考上我心目中的大学,去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
我相信:我、我们必定成功!
◆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王巽
当倒计时从168天变为98天再变为68天,当盛夏伴着燥热来临,当时间从指缝中漏出时,你在干什么?亲爱的,不要犹豫,你的荣光,就此启程。
你听,战歌已响起。
愿你如星辰绚烂,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愿你如星月耀眼,所到之处,万人景仰;愿你如星海亘久,不负荣光,所向披靡。
七月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刘佳玮
怀揣希望,化茧成蝶,叶茁壮成树,那一丝寂寞的尘埃也同阳光变得温暖。“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今年我们高考,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但我们坚信自己的祖国,病毒最终会被打败。站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风口浪尖,我们生而不凡。
2020,我们执笔书青春、写年华!怀揣梦想,逆着洋流,乘风破浪。
愿所有高考生有诗、有酒、有远方,为梦想砥砺前行。
我们不惧,不懈,不负当下;
我们以心,以智,以度青春。
无考试,不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