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的《三峡》,短短一百多字,就将三峡的形态、气势、音响、色调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作者精心构思,灵活运用写景方法的结果。
1.先与后。“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山与水,作者选择先写山。走近三峡,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整个世界都为之黯然失色,连“曦月”也只有在“亭午夜分”才能看到。先写山,人的心灵肯定会受到震撼。然后作者收拢视线,转为描写特色鲜明的三峡水,给人又一次震撼。作者写水先写的是夏水,这是根据水势大小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感而精心安排的。夏水最盛,给人凶险迅疾之感:春冬水势减弱,尽现水之灵气,富有清秀美:秋天则枯水“空谷”,猿声能“哀转久绝”,给人以悲凉感。由此可见,文章内容先后顺序的安排,是服从于人的感知规律和主题表达的。
2.明与暗。作者开篇字字扣住山,句句突出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侧面烘托山。这些笔墨明写山,实则暗写江面之狭窄,让人联想到江水之凶猛。而写水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的一“悬”一“飞”,明写水之急,暗写山之高,正是照应前文的妙笔。
3.动与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峰峦花树的影子,两种色彩,一动一静,各呈美态;“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一句,“怪柏”以形状怪异之静态引人注目,“瀑布”则以飞流冲荡之动态撼人心魄。
4.形与声。作者善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写三峡的奇特之美,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让人看到江水的滚滚滔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仿佛看到波峰浪尖之上一叶扁舟击波逐浪的险状:“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猿声,“凄异”“哀轉”形容其情,“长”“属引”“久绝”描写其声音回绕不断。
5.详与略。“清荣峻茂”,让人想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秀美景象,一字一景,一字一画,真是惜字如金:结尾处引渔者之歌,引完即止,不进行评论,因为“泪沾裳”三字已悲情尽显。“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者不惜笔墨,用30个字详写,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三峡水流的湍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正与侧。“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江水漫上两岸丘陵时,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的情景。这是正面描写三峡夏水的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地相隔“干二百里”却能朝发夕至,可以想象三峡夏水水流的迅疾。这是侧面描写的功效。
学以致用
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的基本手法还有很多,比如“俯与仰”。你能从《三峡》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