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成熟的现代智库

2020-08-31 15:12马雪雯李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马雪雯 李刚

摘要:[目的/意义]完备的政策体系是省级重点智库向现代智库转型的制度前提,合理的体系布局是其适应党和政府多元决策需求的关键,智库网络是其充分发挥各项职能的有效形式。[方法/过程]文章从政策、体系、网络3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各省重点智库建设状况。[结果/结论]当前省级重点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重点智库体系相对固化、治理体制中存在“三明治瓶颈”、智库难以实现资金独立、智库服务决策的针对性有待提高、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关键词:重点智库    智库政策    智库体系    智库网络

分类号: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0.04.05

现代智库是决策咨询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已经由“战略机遇期”逐渐转向“深化改革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提上战略议程[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将智库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展得如火如荼,从决策咨询到咨政建言、理论创新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库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清晰、丰富、深入[2]。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的目标,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3]。接着中央层面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随后出台,将25家智库列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智库建设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在这些政策与目标指引下,各地相继出台新型智库建设意见,在探索适合本省的新型智库建设模式过程中,部分地区提出了建立省级重点智库的目标。

设立省级重点智库是地方集中有限的经费和专家资源,改变地方智库“小、弱、散”局面的有效手段。省级重点智库由各省委省政府筛选确定,以本省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功能是为省一级党委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省级重点智库既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有力补充,也是推动实现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文章从政策、体系、网络3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各省重点智库建设状况,试图从中窥见近年来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成就,并分析重点智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期为规范和促进新型智库发展,重点智库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和有效化解各类公共问题和社会矛盾”[4]提供建议。

1  省级重点智库的政策支撑

政策支撑是智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提升研究能力的先决条件,完备的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省级重点智库实现高效、规范化发展。分析省级重点智库相关政策的具体构成,有助于认识这一政策体系中不同主体的重要性与角色功能。

1.1  省级重点智库相关政策的主客体

以法权序列为标准可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以及社会非法权主体[5]。结合我国智库建设实际,省级重点智库建设主要有两个政策主体。一是党和政府。党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是省级重点智库的主要服务对象。从纵向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其中起到了指引性作用,出台的基本政策为省级重点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省级党委和政府则作为“中间节点”,负责结合本省实际,将中央的基本政策“具体化”(如图1)。二是重点智库的母体(平台)单位。受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影响,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智库从属于党政部门、高校等不同母体(平台)单位的附属型智库。一方面这些重点智库作为母体(平台)单位一部分,能够享受母体(平台)单位的各种资源,也受其各项政策管理与制约;另一方面各级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需要通过母体(平台)单位认可并配套制定相应实施细则才得以落地。

政策客体即为目标群体,是指那些受到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5]。省级重点智库相关政策的客体即智库本身。政策主体出于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出台相关政策,破除重点智库参与决策过程的环境障碍,推动智库不断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反之,重点智库这一政策客体在发展变革中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倒逼政策主体完善整个政策体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2  省级重点智库政策构成

按政策的层级标准划分可将公共政策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6]。元政策是所有政策的原则、基础和标准。基本政策是元政策之下某个领域或某个社会内容的指导性原则,在一定时期内很少出现重大变化。具体政策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包括宏观具体政策和微观具体政策。图1展示了当前省级重点智库相关的政策构成。

《意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智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7],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与总目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政策,也是省级重点智库建设的基本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意见》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3]的目标,对重点智库的发展具有规范性和指引性作用。各省出台的实施意见或办法是省级重点智库建设的宏观具体政策。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共有27个省级行政区先后出台了本省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并在其中提出了省级重点(高端)智库的建设规划,将重点智库建设工作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例如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加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重点建设一批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的具体目标,并要求实施高端智库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调整优化智库发展布局,形成各类智库有序发展、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的新格局[8]。

微观具体政策是宏观具体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具有针对性、可执行性、操作性强、内容详尽的特点。当前省级重点智库相关政策包括总办法、专项办法、实施方案与具体细则。省一级智库管理部门出台的《省级重点智库管理办法》是省级重点智库建设规划的补充与完善,通常会明确重点智库的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并针对组织架构、成果、人员、经费以及智库评估提出具体要求。在此之下,各部门制定的一系列配套专项办法与实施细则对各重点智库的管理、营运起到了专业指导和监督作用。

智库作为现代公共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经由“备选方案提供”“参与政策研讨”和“提供政策咨询”等途径对决策施加影响,进而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作用[9]。除以上推动智库建设的专门政策外,还涉及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意见征集、政策评估、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等制度(如图1)。这些制度是省级重点智库顺利参与政策过程,并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等功能的必要保障。例如河北省就制定了《省级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明确规定在决策的论证、运作、绩效评估等阶段需要听取智库意见[10]。

2  省级重点智库的体系布局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智库作为参与主体之一,多元化的智库体系能够“积极回应政府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决策咨询需求,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4]。省级重点智库体系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有机组成,也是各省新型智库体系的关键部分。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智库体系”理解为一个特定圈层或链条,其中处在不同行政层次或地域的个体之间以特定秩序和方式发生联系,这些联系促成智库发挥作用,这种作用能够正向反馈到圈层和链条中的每个个体,推动智库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11]。了解省级重点智库的体系构成,有助于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把握其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

2.1  省级重点智库建设层级

政策试点与推广是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是落实国家战略和政策思想的有效途径[12]。省级重点智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各省在建设过程中所用的名称不同,但都是基于《意见》精神,遵循“试点先行、分层分类推进”的思路,在省一级层面首先完善顶层设计,选取一批基础条件好、专业特色突出的研究机构开展先行先试。表1统计了当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重点智库建设情况。截止到2019年2月,共有18个省级行政区明确开展了省级重点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建设周期为3~5年不等。

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多层治理结构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智库的参与,从纵向上看,省级重点智库体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的“重点”模式。省委省政府在地方新型智库建设规划过程中,整合本地优质资源,按照一定条件标准,首先重点建设若干个涵盖不同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仅承担了为省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职能;还对本省的新型智库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带动地方新型智库共同进步。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建设模式,典型代表有吉林、河北、山东等(见表1)。重点智库的数量少则8家,多则30家。二是“重点培育”模式。2017年,中宣部在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基础上,又明确了13家国家重点智库培育试点单位。部分省份参照中宣部做法,在设立一批重点智库的基础上,还筛选了一批重点培育智库。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有江苏、浙江、安徽(见表1)。重点培育智库是以省级重点智库为标准建设的,是重点智库的重要补充,也同样是服务地方党和政府决策、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2  省级重点智库的类型分布

置身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政府决策所面临的往往是综合性极强的复杂课题,所以,其需要的政策常常必须依赖于多种学科资源的综合配置才能实现[13]。多元的决策咨询需求决定了提供服务的智库类型与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利用网络调研与中国智库索引数据库,得出了16个可获取名录省份的重点智库类型分布情况(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高校智库数量最多,在大多数省份的占比都在50%以上。说明省级重点智库的类型布局与各地普遍形成的高校智库为基础、政府智库为主导的新型智库发展格局基本吻合[14]。高校学科资源丰富、专业实力突出的优势也为省级重点智库的培育提供了优良土壤。其次是党政部门智库、社科院智库、党校行政学院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组成的官方智库。企业智库与社会智库在其中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小。省级重点智库的核心职能和立身之本是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官方智库在各省新型智库体系中距离决策层较近,在这点上占据了天然优势。相比之下,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离决策层相对较远,基础也相对薄弱。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省级重点智库体系中的社会智库也具有官方或半官方背景,是由官方出资或支持建立起来的,其中的智库专家也多为体制内成员。

地方社会经济转型期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导致了党和政府决策议题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这就要求省级重点智库体系中既要有综合型智库、又要有专业型智库;重点智库既要从事全局性、综合性研究,也不能忽略各领域潜在的重难点问题。图3展示了各省重点智库中综合型与专业型智库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除湖南省在2015年设立的3家综合型的省级重点智库,以及浙江、辽宁、山东、云南、内蒙古、广西 6 个省份分别筛选了 5 家、9家、3 家、4 家、1 家、4 家綜合型省级重点智库外,其他省份的重点智库均为涉及不同领域的专业型智库。

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化智库尤其是专业化高端智库,是当前省级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  省级重点智库网络的构建

组织网络是一些相关的组织之间由于长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合作结构形态[15]。不同智库之间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智库网络,融合了智库实体、专家、资源等多种要素,是现代智库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省级重点智库是党和政府在本地域范围内,整合配置优秀智库资源的基础上遴选出来的,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界限,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智库联结到了一起,能够有机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个智库的作用,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这些智库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与价值标准,得以共享优质的政策、资金、项目资源,也需要遵守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行为规范,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省级重点智库网络的构建形成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首先,智库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战略目标是组织间网络形成、发展、运作的指南[14]。全国和区域性发展改革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日趋复杂,党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需要智库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对高水平、专业化的智库需求日益迫切。《意见》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界定为“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3]。因此,省级重点智库的共同目标在于:通过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这一网络是本省智库体系中参与决策咨询,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主力部队”,需要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功能。

其次,成立了组织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机构是整个网络中的关键要素。这类机构通过统筹协调,强化智库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智库网络与整个决策咨询网络产生联系的重要通道。这类机构最典型的形式是目前一些地区成立的重点智库理事会。理事会一般由各省智库管理部门牵头组建,它的任务是根据重点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动员各智库积极参与、协商、合作。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一方面对外与省委省政府对接,了解与传达决策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内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有效指导和督促各重点智库的管理与营运。例如2017年江苏省成立的新型智库理事会,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是指导全省新型智库建设的议事机构和评估机构,理事包括省委省政府各部门成员与江苏省9家重点高端智库和15家重点培育智库负责人。又例如2018年北京市成立的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除了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外,该理事会秘书处还主办了《首都高端智库报告》内刊,为高端智库提供了有效的执政成果报送与转化渠道。

第三,拥有丰富的资源。省级重点智库网络以智库的共同目标为导向,集聚了散布在各个智库的优势资源。资源是驱动智库实体持续、稳定发展,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而对网络中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则有助于实现决策咨询功能的最大化。省级重点智库网络中的资源有两种类型:一是资源资金、项目、人才、成果等有形资源和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等无形资源,这些资源由智库个体拥有,对其优化配置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智库提高内部治理水平、促成其各项职能的有效发挥。二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包括智库间资源流动与整合渠道、智库间的信任关系、智库竞争与合作关系、智库间相互支持与参与等[16]。这类资源的作用发挥依赖于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省级重点智库作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领头羊,整个智库网络不仅享有丰富的有形资源,声誉、地位等无形资源也优于其他机构,各成员之间联系越多,越容易产生知识生产与知识共享,从而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提升影响力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挥网络的整体优势。

第四,智库网络间的协作机制。组织网络理论强调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长期合作联系[17]。组织群能够通过集体决策、联合行动来行使职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许多重大的战略或政策问题不能完全分割成小块分别交给不同的智库去研究,必须涉及到跨机构之间的协作。协作是省级重点智库网络得以运转的重要基础,是提升智库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力量。智库网络中的协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某些领域的阶段性协作。例如根据决策者发布的课题需求,组建项目组进行研究,或是聚集相关领域智库、专家召开专题咨询会等。另一种是通过协作平台,开展信息数据、研究课题、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长期性、多领域合作。例如通过智库联盟等平台,将协作研究、成果交流、信息共享常态化。由于省级重点智库网络主要由官方组织形成,拥有一系列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可靠的资源支撑,有效降低了整个网络的风险,使得智库之间的协作机制相对稳定。

4  省级重点智库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与解决思路

省级重点智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相对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而言,当前大部分地区的重点智库建设进程相对滞后,依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推动省级重点智库向成熟的现代智库转型,需要解决体系固化、治理體制中存在“三明治瓶颈”、智库难以实现资金独立、服务决策的针对性不高、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4.1  省级重点智库体系相对固化

中央的政策对地方智库的发展起到了规划和指引性作用,各省在规划建设重点智库时基本上覆盖了多种类型和多个领域,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距离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省级重点智库名录中的智库数量众多,但其中真正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智库很少,难以进一步满足提高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重点智库名录体系没有实现动态平衡,智库数量只见增加,不见减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部分地区在建设重点智库时采用“批量式发展”方式,短时间内设立了一大批重点智库,但智库的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有部分智库的研究能力、咨政能力和内部治理水平尚未跟得上其他重点智库的发展水平,不仅不能满足党和政府的多元决策咨询需求,也不能起到引领地方智库发展的作用。二是没有建立“出清机制”。一些智库被认定挂牌后,建设发展水平停滞不前,最终并不能达到重点智库考核评估的要求。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淘汰机制,这类智库依然能留在省级重点智库体系内,享受相关的经费、政策扶持。有的地区即使在制定政策时明确提出要实行末位淘汰制,但在操作过程中又会遭遇各种阻力,最终难以实施。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整个重点智库名录“只进不出”,结构固化,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专项资金浪费。

省级重点智库是为了改变地方智库“小”“弱”“散”的局面,集中资源建立起来的。作为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中的较高层级,省级重点智库应起到服务科学决策、引领地方智库发展的作用。要解决体系固化的问题,首先要在体量上注意规模适度,设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可以遵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避免批量式发展。部分潜力较大、能够发挥一定决策咨询功能、但内部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的智库,可先作为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此外还要有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淘汰部分无法达到考核要求的智库。例如四川省提出的新型智库评估考核、动态调整和后备智库制度。当省级高端智库无法达到考核要求时,将予以调整取消;反之会择优联系一定数量智库作为省级高端智库调整充实的重要来源[18]。

4.2  存在治理体制上的“三明治瓶颈”

在省级重点智库体系中,绝大多数智库都是从属于党政部门、高校等不同母体(平台)单位的附属型智库。在这类智库的现实治理过程中,省级智库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并不能直接作用到智库,而是需要通过母体单位的认可同意并配套实施细则才得以落地。有学者将这种情况比作智库治理体制上的“三明治瓶颈”:三明治的上层是国家/省市部委智库管理部门,中间是母体单位(比如高校、社科院),下层才是智库[17]。母体单位类似三明治的中间层,夹在省一级智库管理部门和这类非独立智库之间,隔绝了两者的直接联系。这种情况下,如果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专门针对重点智库的经费管理、人员考评、会议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母体单位对此进行承接、落实之前,这些政策就只能空悬,无法落到实处,政策红利的释放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智库只是母体机构下属的非法人的实体机构。以江苏省为例,26家省级重点高端智库和重点培育智库中,仅有5家为民政单位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他21家智库均为母体(平台)单位的下属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①。母体单位在承接智库建设相关政策前需要统筹考虑内部实际情况,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母体单位调整自身原有政策,甚至与原有政策发生冲突,那智库相关政策的落地可能就会不了了之。

破解这一“三明治”瓶颈的途径之一就是鼓励这些附属型智库成为法人化的实体机构。这样一来,智库就拥有了独立的人事权与财务管理权,自行制定考核激励办法,智库的运行机制变得更加灵活。目前,江苏省委宣传部就鼓励个别重点智库注册成为NGO组织,意在充分激发智库的主观能动性。就此,南京大学支持下属的两家省级重点智库——长江产经研究院和紫金传媒智库在省民政厅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样一来“三明治”瓶颈的中间层就不存在了。这样既破除了这类智库在执行智库管理部门的政策时所遇到的障碍,又保证了其能够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4.3  智库难以实现资金独立

长期稳定和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智库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智库对财政资金的依赖较大,难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是省级重点智库向现代智库转型的一大障碍。一方面,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省级重点智库体系中大部分是高校智库和党政部门智库、社科院智库等官方智库,这些智库的经费大多以政府拨款为主,包括重点智库的专项经费、母体单位投入的建设经费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政府削减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智库将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制约日常运营和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占据少数的企业和社会智库虽然经费来源相对多元,但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且不稳定的问题。对单一资助者的过度依赖还可能导致智库研究被经费所累,成为资助者的“利益代言人”[20]。另一方面,智库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美国智库的非营利性是其组织特点,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政府委托研究的合同收入、书籍出版物和学术会议所获得的经营收入[21]。而当前大多数省级重点智库在筹集资金市场化运作等方面的能力并不强,通过社会捐赠、出售刊物和报告、提供咨询、业务培训等方式获得的资金在整个智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智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是重中之重。对于智库本身来说,要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一方面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例如寻求社会捐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版刊物、提供培训、接受委托横向课题等方式,增加市场化运作收益和委托研究经费比例。而对于政府来说,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改变智库研究成果以内部报告形式顺着官僚组织上行的“烟囱现象”,发展信息和成果的横向交流渠道[22]。将智库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之中,例如通过横向项目委托智库研究的方式,为智库思想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4  重點智库服务决策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省级重点智库是地方智库体系中服务决策的中坚力量。目前这些智库决策咨询建议针对性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智库研究的针对性不强。目前智库的决策咨询类成果产出本就偏少,就某省重点智库2018年的成果产出来看,平均每家智库完成内参16份,报送、出版发行各种报告17份,完成报纸文章、期刊论文73篇。这些机构的研究重心大多可能还是偏向学术,针对重大发展问题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的研究不足。此外,智库接受政府委托的临时、短期性课题较多,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对于实际情况的调查并不充分,使用的数据不够准确,产出的成果也就不能做到真正精准、有效。二是智库对决策咨询需求把握不准确。省级重点智库中高校智库占了大多数,还有一些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相对官方智库来说,这类智库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且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重点智库与省委省政府的联系机制,智库和决策端之间的沟通不畅,自然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决策咨询需求。第三,智库缺乏有效的科研数据获取渠道。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智库与政府之间、智库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信息孤岛”,智库在涉及全局性、综合性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准确的政府数据支撑。

在公共治理体系中,智库是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23]。提高重点智库决策咨询建议的针对性是实现其核心功能的必由之路。对于智库来说,要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加强针对重大问题的前瞻性、储备性、综合性研究,提高自身的决策咨询水平[24];另外还要主动加强与决策部门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嵌入式决策咨询服务模式”,嵌入一个政策的从议程设置到政策反馈的全过程,了解政策产生的前因后果,也与决策者建立密切联系[23],从而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对于决策部门来说,需要设立各种平台和转化渠道,增强与智库之间的协作交流、推动更多智库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者视野。只有真正打通了智库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才能提高智库研究的针对性,做到“供需平衡”。此外,还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类政府数据和智库研究数据,以便智库及时获取和掌握政府的统计数据与决策层需求,提高成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4.5  重点智库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智库的考核评价结果是重点智库资质审核、专项经费资助和课题基金资助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智库加强自身建设的直接动力[12]。在当前情况下,不健全、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制约重点智库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首先,在部分地区的重点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培育、轻考核”的现象,挂牌设立了一大批重点智库,但考核评价机制没有跟上,深圳至今未能制定适用于本市的考核评价指标。其次,考核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省级重点智库的目标定位、准入条件、建设标准等不同于一般地方智库,在考核评价上使用一般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从收集到的若干省份的重点智库考核评价材料来看,部分地区采取的是以批示、论文、获奖情况为主的考核方式,而对于智库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等体现智库治理与营运水平的项目考察较少。此外,在智库成果的考察过程中,还存在标准单一的问题。例如以获得批示的行政级别来考察智库咨询成果的转化能力,获得的批示越多,级别越高,说明智库的政策影响力越强。虽然省级重点智库的主要功能是咨政建言,但实际上它们还会从事一些政策评估、政策宣传工作。这些工作都不会产生批示,但是这些技术支援性工作恰恰是政府更需要的[2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时,也应该将这些内容纳入考量。

5  结语

总之,完备的政策体系是省级重点智库向现代智库转型的制度前提,合理的体系布局是其适应党和政府多元决策需求的关键,智库网络是其充分发挥各项职能的有效形式。从全国范围来看,省级重点智库建设工作已经走过了将近4个年头,各地在探索和建立試点过程中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推动省级重点智库建设发展,需要依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为导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多元化智库体系、破除智库治理的“三明治瓶颈”、保证智库实现资金独立、提高决策咨询建议针对性、完善智库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加快地方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有效推动实现地方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朱旭峰.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29-33.

[2] 刘风光, 柴韬, 李海红, 等. 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现实审视与发展策略[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9(1): 80-83.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N]. 人民日报, 2015-01-21(001).

[4] 张再生, 李鑫涛. 属地新型智库对治理现代化的效能提升: 理论逻辑与关联测评[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3): 63-72.

[5] 张国庆. 公共政策分析[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16, 139.

[6] 刘圣中. 公共政策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9.

[7] 张述存. 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0.

[8] 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N]. 新华日报, 2015-11-06(006).

[9] 彭灵灵. “社会政策时代”智库的价值、影响机制与体系建构[J]. 湖北社会科学, 2019(3): 48-52.

[10] 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 加强河北新型智库建设[N]. 河北日报, 2015-10-21(001).

[11] 王强, 丁锐. 中国特色智库体系建设的内涵和路径探讨[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 3(5): 13-18.

[12] 陈振明, 黄元灿. 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11): 43-49.

[13] 秦惠民, 解水青.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4): 15-20.

[14] 王丽莉. 重大突发事件后的社区心理援助协作探讨: 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1(2): 142-148.

[15] 张紧跟. 组织间网络理论: 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4): 480-486.

[16] 吴昀桥, 范培华. 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主导地位探究: 基于网络理论[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6, 23(6): 53-63.

[17] 李刚. 创新机制、重心下移、嵌入决策过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下半场”[J]. 图书馆论坛, 2019, 39(3): 29-34, 41.

[18] 川报观察. 四川首批新型智库名单出炉,这22个智库凭什么入选?[EB/OL]. [2020-01-29]. http://www.sc.gov.cn/10462/12771/2017/12/1/10439722.shtml.

[19] 熊励, 陆悦. 中国智库融资模式的研究: 来自国际知名智库的启示[J]. 社会科学文摘, 2016(3): 11-13.

[20] 王辉耀, 苗绿, 邓莹. 中国社会智库的运营创新探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2): 55-62.

[21] 李桢. 智库对我国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力研究: 以社科院系统为例[J]. 情报资料工作, 2012(6): 97-100.

[22] 张旭. 智库思想市场与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中国路径[J]. 情报科学, 2017, 35(6): 51-56.

[23] 錢再见. 新型智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路径研究: 以公共权力为视角[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1): 52-61.

[24] 张述存. 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前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1): 99-103, 128-129.

作者贡献说明:

马雪雯:设计论文框架,撰写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后期修改校对文稿;

李  刚:论文选题、参与研究思路设计、论文修改意见、观点提炼。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 complete policy system is the institutional prerequisit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vincial key think tanks into modern think tanks. Reasonable system layout is the key to meet the diverse decision-making needs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ink tank network is an effective form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various functions. [Method/proces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key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cy, system and network. [Result/conclusion]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key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key think tank system is relatively solidified, there is a “sandwich trap” in the governance system, think tanks are difficult to achieve independent funds, the pertinence of service decisions of think tank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Keywords: key think tanks    policy of think tank    think tank system    network of think tanks

收稿日期:2020-03-17      修回日期: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