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领课堂 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2020-08-31 01:27丁英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8期

丁英

摘要:以问题引领课堂,使之贯穿始终,有效渗透和培养学生發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合理预设;恰当呈现;适时生成;适度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22-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亦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以问题引领课堂,使之贯穿始终,有效渗透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1.分析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课堂上如何以问题引领教学,需要教师课下认真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学案的问题设计应该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回忆“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然后问:“它们的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接着问:“在学习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是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板书:转化)引发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了一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谈话时提出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是渗透并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转化”思想。数学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思考—猜想—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将新知转化为学习过的内容,自主探究出新知。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等。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积极动脑筋思考,寻求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2.合作交流,适时生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的自主交流,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情境中,生成了许多有效的数学问题,从而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性格等方面对课堂问题进行预设,课堂上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只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解决预设问题。但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随着预设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往往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会发生碰撞,继而会产生灵感,且会自由而真实地表现出来,在沿着预设“轨道”的行进中,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即“生成问题”,这些“出轨”的想法如能正确引导,让学生给出充分的解释,很可能这些“出轨”的思维会绽放出课堂的精彩。

3.反思质疑,适度延伸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揭示课题后问: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反思质疑,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通过动脑思考—猜测—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无论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在反思质疑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有效问题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反思质疑”成为问题延伸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坚持以问题引领课堂,备课时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关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合理性,恰当的呈现问题、适时生成新的问题,并把问题加以延伸拓展,一定能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