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精微设计

2020-08-31 14:46汪令社申煜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

汪令社 申煜

【摘 要】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研究者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释义、解码、评鉴,引导学生厘清文章写作思路,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高贵灵魂与崇高品质,并将之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进行互文阅读,以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设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将所习写法技巧运用于写作,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三层级解读理论;精微设计

【作者简介】汪令社,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初级中学教师;申煜,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二、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托尔斯泰的高贵精神。

2.品味文章设喻的精巧,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写作。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这篇人物传记用三千多字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

【思考路径】

1.速读全文的同时,勾画或概括各段的中心句(提示:语段的中心句一般在其首句或尾句)

第一段: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首句)

第二段: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尾句)

第三段: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首句)

第四段: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尾句)

第五段: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首句)

第六段: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首句)

第七段: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倒数第二句,尾句是对这一句的补充)

第八段: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对眼睛对准其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会直戳其要害。(由最后两句概括而来)

第九段:第二部分的总结段。

2.从中心句所在段落的不同位置,总结出语段的几种结构方式,并厘清课文结构

(1)语段构成:①起始句(中心句)+展开句;②展开句+总结句(中心句);③起始句(中心句)+展开句+总结句(中心句)

(2)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段)整体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第二部分(6~9段)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3.圈出各段的描写对象并图示出来,进而梳理出描写的思路(方面、顺序、角度)(如图1)

第二部分的描写,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拥有天才灵魂”的敬佩、赞美。

【設计意图】这篇人物传记用三千多字描摹了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图,超越了一般的以叙事为主的人物传记。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极力追求行文的生动与形象,在内容重点、结构关系的处理上十分精妙。为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结构关系,释义层的设计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紧抓关键词、摘取中心句,厘清文本结构,体会结构处理的巧妙,把握思想情感的着力点,进而引导学生习得抓住中心句、借助图示来逐层探究长篇课文的阅读策略,为解码、评鉴奠定基础。

(二)解码:这篇人物传记就像一幅用文字绘就的人物肖像图,设喻精巧,层层推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思考路径】

1.喻体拆解,前后连贯

文章一开头就说“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将托尔斯泰的脸庞比作植被覆盖的空地,紧接着又将“空地”的构件当作喻体(如图2),将黝黑的脸膛比作树皮,将宽广的眉毛比作树根,将茂密的须发比作热带雨林,树皮、树根、热带雨林等喻体与“植被覆盖的空地”之间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2段总体上将托尔斯泰的脸比作低矮的陋屋,接着,将陋屋分解为小窗、横梁、外墙来设喻说明托尔斯泰的小眼睛、额头、皮肤(如图3)。这两段中喻体拆分后再设喻,不仅令平面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体现了语段内部严密的逻辑关系。

2.正反对喻,对举造势

第2、第3段中低矮的陋屋与大理石穹顶这两个喻体构成对比,凸显了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鄙、平凡。而后作者笔锋一转,描写其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紧接着多重喻体相对举出。如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与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手术刀与X射线、俯冲而下的猎鹰与寒光四射的匕首等,渲染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这种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以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手法叫作博喻,本体与喻体间呈一对多的复杂关系(如图4)。

3.反复设喻,化虚为实

文章第二部分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时,将枪弹、金刚刀、手术刀、X射线、猎鹰、匕首等具象化喻体进行叠加,将托尔斯泰目光的内隐特性直观化,让目光犀利的特点更加形象可感。

总结:文章前五段极力铺陈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平凡,这是抑;后四段则渲染目光敏锐、极富洞察力的特点,这是扬。全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外貌丑陋与目光敏锐进行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高贵的灵魂与崇高的品质,流露出作者对传主的敬佩、赞美;此外,欲扬先抑的手法在结构上使文章跌宕起伏、极富张力。

【设计意图】作者是如何选用、拆解、对举、叠加喻体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表达情感的?这是本文的艺术奥秘所在。学生在探赏这一奥秘时,深读文本、读通文本,领悟文本的言语智慧,并通向写作,这便是解码的价值所在。

(三)评鉴:细读课文,并伸展阅读《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揣摩描写人物外貌的技巧,写写你心中的父亲。

【思考路径】

1.与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进行互文阅读,深刻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在内容上,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介绍了传主不同阶段的作品、经历、心理,而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是抓住传主的外表来凸显其思想、灵魂的伟大;在写作顺序上,罗曼·罗兰延续了传记惯用的时间顺序,而茨威格则采用由表及里、前后对比的逻辑顺序来表露作者的情感态度;在语体特征上,罗曼·罗兰以客观叙述为主,彰显真实性,而茨威格善用比喻,讲究文采,更追求文学性。

总结: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在写法上点线成网,能够让读者对托尔斯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则以点带面,拉近了读者与传主的距离,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表、内在品质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更深刻的感受,但若要更切实地理解其灵魂与品质,还是需要结合其不同阶段的经历。

2.运用解码层图解工具梳理写作思路(如图5)

首先,提炼出父亲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确定具体的描写对象(如眉毛、眼睛、鼻子等),梳理出描写的层次、顺序;其次,具体描写时要选择合适的喻体,处理喻体间关系时要将其与不同的外貌特征统一起来;最后,抓住面部最独特的器官,利用喻体的对举、叠加,将这一器官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来,再由表及里揭示父亲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巧妙选用、拆解、对举、叠加喻体来描写传主外貌,再由表及里彰显其灵魂的伟大是本篇人物传记的特色。在评鉴层,同类文本的互文阅读,能深化学生对这一特色的认知;已有阅读体验的激活,能降低学生知识、技能迁移时的难度,在评议、质疑、比较、借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评审力与阅读迁移力,最终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评鉴的价值。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这是一篇非典型的人物传记,打破了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的常规,用三千多字描摹了一幅人物肖像图,描写生动而不单调,其原因在于作者在内容重点、结构关系、艺术手法处理上的精妙。

释义层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除了要解決“读懂什么”的问题,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怎么读懂”的过程[1]5。因此,这一层的教学设计蕴含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描写思路,读懂文本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提取、梳理、可视化呈示文本内容的能力。

第二层是解码层,需解开文本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1]6。本文的艺术密码在于喻体的选用、拆解、对举、叠加,这也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的第1、第2段都是在喻体拆解后再设喻,喻体间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喻体拆分后营造出的人物形象的立体感,领悟语段严密的建构逻辑。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时,作者抓住博喻的表现形态,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表现一个本体。作者将枪弹、金刚刀、手术刀、X射线、猎鹰、匕首等喻体相对举出、叠加呈现,渲染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锐,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佩之情亦可见一斑。反复叠加喻体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在读写时,关注内容情感与艺术形式的统一。通过探究,学生对比喻有了更深层、更富创意的认知,写作思维受到进一步启发:其他的文学技巧是否也可以创造性地变式应用呢?

评鉴层是教学解读的最后一层,也是对释义与解码两层巩固深化后的迁移运用。为此,这一层的设计是围绕“我心中的父亲”的写作任务展开的,任务完成的路径为:借助互文阅读落实评议、质疑的思维过程,激活已有阅读体验,完成创作前的认知储备,借助图解工具从内容、结构、写法上梳理写作思路。如此一来,评与鉴得到了互动,读写迁移得以实现。

三级教学解读尽管具有层进关系,但它们也构成了相辅相成、互动循环的关系,分别指向学生感知力与理解力、欣赏力与分析力、评审力与迁移力这些阅读能力的发展[1]8,这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思维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
婚姻中的托尔斯泰
“枪炮玫瑰”
七颗钻石
母亲的餐桌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
不甘平庸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