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冯晓鹏,1976年出生于北京,1998年开始钓鱼,2006年开始经营日本钓具,2007年创立酷鱼网并开始网站建设,2010年将其升级发展成为网站、钓具店、钓场一体化经营的酷鱼网-酷鱼垂钓CLUB,并开始举办“HERA”之旅的专项日本旅游活动。2011年,冯晓鹏正式注册“钓道”,成立北京钓道无限运动发展中心,同时陆续推出“钓道”系列产品,并与日本厂家一起举办钓鱼比赛等活动。2013年,他对酷鱼垂钓CLUB钓场进行了改扩建,使其以全新的面貌继续支持HERA钓法的推广;2014年开始进行日本鲫的收集和繁殖养育,开辟了中国HERA垂钓的新领域;2015-2016年不断推出“钓道”系列并继竿,受到普遍欢迎,并开始针对大众在酷鱼垂钓CLUB举办各项钓鱼推广活动,让HERA钓走进大众视线。2017年,第一批北京本地養殖的HERA正式投放钓场,HERA开始正式走进中国钓鱼人的视线。
深宙钓法中最为典型的钓法是所谓的“提灯钓法”,该钓法其实指的是短竿深宙组合钓法。在管理池所适用的钓法中,深宙组合钓法也是比较有魅力的一种。在本期文章中,我就和大家聊聊深宙组合钓法。
深宙组合钓法虽然在HERA钓法中比较常用和有趣,但并不是所有时期和鱼情都适用。组合钓法的原理是,利用上钩雾化饵的雾化来诱鱼,通过控制上钩雾化饵雾化的打开时间和沉降速度把鱼诱导到下钩位置吃饵。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垂钓方式,但是要在需要诱鱼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夏末初秋是所谓的尴尬期,因为鱼在浅宙和深宙之间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无论选浅宙钓法还是选深宙钓法都比较尴尬
初春时节,鱼的活性比较低,但比极寒期有所提升,这时期钓鱼是需要借助诱饵的,只有调动起鱼吃饵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连续中鱼。在这种情况下,深宙组合钓法是比较有效的。
秋末冬初是深宙钓法的使用高峰期
到了暮春时节,水温升高得比较快,水中微生物以及藻类大量繁殖,鱼的活性也较之前显著提高,它们会游至微生物和藻类聚集的水体中上层活动觅食。在这种情况下,深宙组合钓法显然不适用。不过,在这个季节的某些特殊天气里,比如气压不低的阴天或多云天气,也可以选择深宙组合钓法来垂钓,因为鱼活动的水层不在中上层。在混杂度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使用深宙组合钓法,因为在人多、混杂度高的情况下,鱼会本能地下降到比较安全的水层。深宙组合钓法能让鱼放松警惕,比较有安全感。
随着夏季的到来,水温和鱼的活性继续提升,鱼几乎不在深宙钓法所及的位置活动。除了水温相对比较低的天气和时间段以外,夏季基本上可以说是浅宙和底钓的主打季。这一时期,用深宙组合钓法进行垂钓的难度较高。
夏末初秋是水温开始下降的时期,鱼的活性仍比较高。这段时间是所谓的尴尬期,因为鱼在浅宙和深宙之间活动。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无论选浅宙钓法还是选深宙钓法都比较尴尬。不过,某些特殊天气是能够让人比较准确地加以选择的,比如持续的晴天或者持续的降温天气等。
鱼类会在水温剧烈变化的时期寻找温度变化相对较小的适宜生存的水层,以及食物丰富、溶氧充足的水层,这是鱼的本能。钓者应据此选择钓法
即便在一天之中,甚至几个小时之内,鱼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早晨水温低,气温也低,在刚出太阳的一段时间里,阳光对水温的影响不大,鱼会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在夜晚到清晨这段时间里,中上层水温比较稳定。太阳升起之后,对水温,尤其对水体中上层的温度影响越来越大,鱼反而会下沉至水体中下层活动。临近午时,表层、中层水温受阳光影响继续升高。这个时候,三个水层的温差还是比较大的,而且经过一上午的活动,鱼随着水温的变化和微生物聚集的水层变化,又趋向于到水温相对较高的上层(非表层)活动。鱼是冷血动物,不能自己调节体温,也没有外套对自己进行保温,所以它们要在水温剧烈变化的时期寻找温度变化相对较小的适宜生存的水层活动,同时它们也会寻找食物丰富、溶氧充足的水层,这是鱼的本能。钓者要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所用的钓法。
秋天气温不断下降,水温和鱼的活性也随之降低,鱼的活动空间逐渐转移至中下层,这是最适合进行深宙钓法的时期。当然了,秋天有时气温会比较高,阳光照射充分,鱼也会离开中下层到中上层活动,但就整个秋季而言,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秋末冬初,水温趋于稳定。为了过冬,鱼会本能地大量进食,此时达到了深宙钓法的一个高峰。
进入冬季,水温进一步下降。从此时一直到严寒期,钓法将逐渐从深宙钓法向底钓法过渡。
四季轮回,钓法也是这样周而复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钓法都是围绕着鱼所处的活动水层来进行的。
HERA钓法的基本线组和其他钓法是一样的,从上往下分别是:太空豆、浮标座、太空豆、铅皮座、8字环,不同的是8字环以下的部分,即上钩和下钩。深宙组合钓法的上钩子线长度通常在5~15厘米左右,下钩子线长度在40~90厘米甚至更长,这样特殊的长度是有针对性的。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决定子线长度的总原则是,鱼快则短,鱼慢则长,短子线的优势是稳定性强,反应信号准确,长子线的用途是诱鱼能力强,钩饵下摆自然,能更有效地刺激鱼吃饵。
实际上,所有钓法都是围绕着鱼所处的活动水层来进行的
一般来说,决定子线长度的总原则是,鱼快则短,鱼慢则长,短子线的优势是稳定性强,反应信号准确,长子线的用途是诱鱼能力强,钩饵下摆自然,更能有效刺激鱼吃饵
另外,浮标在整个线组上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使用深宙钓法抛竿时,由于浮标在整个线组的上部,所以初学者操作起来很不顺手。实际上,浮标所处的位置是有着相对确定的范围的。一般来说,深宙钓法浮标设定的位置在竿先以下一标长到一本(90厘米)的范围,浮标在这个位置,抛竿最方便,钓者通过正确的抛竿手法可以控制浮标落水的时间和位置,能够相当精准地把握雾化饵落水的范围,也就能够把握雾化区的横向范围。
通常情况下,浮标号数要比竿長尺数少2号。例如用10尺竿钓深宙组合钓法,原则上浮标的号数应该是:10-2=8号,也就是用标身长8厘米的浮标比较适合通常状况下的鱼情
深宙组合钓法的专用浮标也有很多种。抛开浮标本身的材料不谈,深宙组合浮标也有三种标尾(空心尾、PC尾、玻纤尾)和三种标脚(玻纤脚、碳脚、竹脚)。前文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这几种材质的标尾、标脚的性能和用途,这里不再赘述。
使用深宙组合钓法时,浮标号数的选择要和下钩饵的下落相匹配,浮标号数准确与否,直接关乎上钩雾化饵的下落速度是否和雾化饵料匹配。
通常情况下,浮标号数要比竿长尺数少2号。例如用10尺竿钓深宙组合钓法,原则上浮标的号数应该是:10-2=8号,也就是用标身长8厘米的浮标比较适合通常状况下的鱼情。如果鱼口慢、活性低,或者钓的时候混杂度高,那就要用比8号更小的浮标;如果是在极寒期,甚至要用到比基准号数8号小3~4号的浮标才能反映出鱼的动作。反之,如果鱼的活性高,抢饵积极,那就要增加浮标号数,把雾化饵快速带到位,让雾化饵在钓棚内雾化,防止鱼上浮抢饵。
我们时常可见有钓手在某一天的垂钓过程中,通过更换浮标的号数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达到连续上鱼的目的。不同号数的同款浮标不仅吃铅量不同,铅坠到位的速度也不同,浮标稳定后反映鱼吃饵的动作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深宙组合钓法中,我们通常通过更换更小号数的浮标去放大不明显的吃饵动作,相反地,在鱼饵吃饵相对比较积极的时段则增加浮标的号数去解决浮标动作杂乱但钓不到鱼的问题。
选择深宙组合浮标号数的总原则是旺盛期偏向大号,寒期偏向小号。在此基础上,钓鱼人多、混杂度高的情况下使用偏小的浮标,钓鱼人相对较少,鱼吃饵比较积极的时候,选择号数偏大一些的浮标。
另外,深宙组合钓法所用的浮标标身也有许多不同的形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深宙浮标的标身是桶型。为了使直径相同的标身具有更大的浮力,深宙浮标的标肩和标脚位置通常收得比较急。也就是说,在标身直径相同的前提下,这种形状的浮标和一般的底钓浮标、浅宙浮标相比,其所受浮力最大,配铅最重,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传统的桶型浮标,还有另外几种不同形状的标身,如萝卜型标身,这种形状的标身虽然浮力不是最大,但对于微弱动作的反应是比较敏感的,通常在非旺盛期,尤其在寒期大有所为。在极寒期,更为夸张的超细身的枣核形状的标身更有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使用深宙钓法时,不管是持系还是拔系,钓者都会把钓棚内的鱼作为目标鱼。无论怎样,只有铅坠到位之后出现的动作才被认为是有效的、能钓的动作。标身大小决定了铅坠到位的速度,铅坠到位之后,相对铅坠而言极轻的钩饵继续下落。这时,除钩饵本身的自重对钓组下落速度的影响之外,对钩饵下落速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标身的形状。浮标制作工匠会根据不同的鱼情需要设计出不同形状的标身,有些鱼情需要浮标在铅坠到位后慢降,有些鱼情则需要浮标在铅坠到位后快降,有些鱼情需要浮标灵敏地反映鱼活动和吃饵的信号,有的则需要过滤掉一些无效动作,把鱼吃饵的动作明确地反映出来。
我们在选择浮标时要清楚浮标工匠制作某种形状的浮标的意图,要在实践中体会浮标的身径、长短、标身形状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选出一支最适合某种鱼情的浮标。
HERA钓法仕挂示意图
持系组合钓法和拔系组合钓法除了饵料雾化速度及比重不同之外,选择一支合适的浮标也很重要。
持系的概念是饵料雾化速度比较慢,能在载饵的钩上维持一段时间。深宙组合钓法的雾化饵的比重一般要大于浅宙组合钓法,因此浮标尾直径的大小就比较重要。一般而言,尾径细的浮标反应灵敏,能反映出细小的动作,但是对于持系组合钓法所使用的雾化饵来说,这样的标尾就不太合适了,它难以承载相对较重的雾化饵,会导致雾化饵到达钓棚后继续下沉,直到超过钓棚,浮标到竿先之间这段主线绷直,这样就会导致钓棚的诱鱼区域降低。此时,如果我们选择一支尾径粗一些的,具有一定的载饵能力的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说拔系组合。拔系组合的雾化饵并不是入水就打开。对于深宙组合钓法来说,比较理想的情形是雾化饵在钓棚上方打开。当然,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实际上,鱼的活跃程度、水流的速度,以及鱼量的多少,都会对雾化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通过在水族箱里观察雾化饵打开的样子可以知道,雾化饵并不是雾化完成之后马上达到最佳的雾化浓度。无论雾化饵中由何种比重的饵料搭配构成,最终都会下沉并穿过钓棚,最终到达底部。不过,随着雾化饵的逐渐雾化,雾化饵的下方会形成一个浓度相对较高的雾化区,该雾化区作用于钓棚位置。拔系组合钓法就是这样把鱼诱至合适的雾化区,让下钩的位置处在雾化区之中,鱼进而吃到下钩饵。
需要注意的是,我观察到的水族箱里的雾化形态,与实际钓鱼时的雾化状态差别很大。原因很简单,钓场水域的水压、水温、密度等条件的变化会导致雾化饵雾化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
我们根据什么去判断深宙组合钓法中雾化饵的变化和鱼的反应呢?答案是,通过浮标产生的动作。
HERA钓法中,浮标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饵料的变化,包括饵料到位之前和饵料到位之后的变化。饵料到位之前是否有损失,饵料到位之后所剩余的有效量有多少,雾化开始的时间,雾化结束的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浮标的反应来判断的,由此我们便可知道自己所使用的雾化饵的不足之处,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HERA钓法的有趣之处。
“凱“优系列深宙空心浮标
弘月作“诱”系列 严寒期深宙组合浮标
忠相高活性深宙浮标NEXT SPLASH
浮标传递给我们的另外一个信号是鱼情的变化。很多老钓手甚至能通过浮标的反应判断出钓棚内有多少鱼,以及鱼所在的位置——是高于钓棚,还是在钓棚内活动,或是由于雾化饵比重过大,雾化后的渣子下降速度过快,鱼被吸引到钓棚下面,即我们常说的“鱼被压下去了”,这些都是通过浮标动作可以推断出来的。
另外,浮标还能反映鱼吃饵的状态。鱼吃饵之前会有一些“触碰”动作,有人管这样的动作叫“前戏”。由于鱼在吃饵之前会在钓棚内活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间一定会对下钩和饵料造成干扰,因此浮标会出现一些和吃饵动作不同的小动作,这样的动作就是所谓的“触碰”。使用HERA钓法时,是否有触碰动作十分关键,如果没有触碰动作,而是突兀地直接出现吃饵的动作,并且能钓到鱼,则说明你正在使用的浮标、线组或者饵料一定存在问题,因而浮标没法完整地反映出水下的一系列情况,这种突然出现的吃饵动作也一定不会持久。此时我们就要做出调整,直到浮标能完整地表现出鱼在水下的一系列动作,能够连续中鱼。这是我们玩HERA钓法时需要注意的。
日本鲫出水时的身姿
使用钓深宙组合钓法时,子线长度和鱼钩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结合上文介绍的持系和拔系的概念,我们首先要对子线长度做正确的设定。由于鱼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需要经常性地调整子线长度。子线长度的选择原则是,鱼快、鱼旺偏向短子线,鱼慢、鱼少偏向长子线。拿深宙组合钓法来说,下钩子线最短可达15~18厘米(例如深宙海藻丝组合钓法),最长的可达90厘米以上(例如深宙乌冬组合钓法)。这些都是HERA爱好者必须知道的调整范围。在实际垂钓的时候,最适合深宙组合钓法的子线起始长度可以设定在50厘米左右。
组合钓的上子线长度通常在8~15厘米左右,上子线长度决定了雾化饵在铅坠到位之后的下落时间,以配合相对较快或者相对较慢的鱼情。
使用深宙组合钓法时,鱼钩的选择同样重要,钩的大小轻重都能影响线组的状态。众所周知,水中的水流、鱼的干扰等因素都会让下钩饵产生不同程度的摆幅。有些时候,这种摆幅会激起鱼吃饵的兴趣,而有些时候,这种摆幅却又会让鱼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躲避。为了增加或者抑制这种摆幅,我们便可以通过使用不同比重的下钩进行调整(除了更换下钩,我们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比重的饵料让下钩饵呈现不同的状态,以适应狡猾的日本鲫)。
本期文章先到这里。在下期文章中,我会为大家具体介绍深宙组合钓法的饵料调整方法,感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