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锅庄的表演范式与传承现状的口述调研

2020-08-31 15:05王丹
戏剧之家 2020年23期

王丹

【摘 要】理塘锅庄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人类生命现象与社会现象长期孕育的产物,承载着整个当地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乐舞传承的角度展现出藏族理塘地区的历史、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本文是以口述的研究方式作为切入点,通过采访理塘县州级锅庄传承人:四郎切仁,进而记录理塘锅庄的历史沿袭、表演程式、表演内容以及现今生存、发展的状态。对溯源理塘民间艺术的历史记忆以及现存发展的价值等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理塘锅庄;表演范式;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3-0142-02

藏族“锅庄”早在2006年第一批非物质遗产民间舞蹈类别中就被国家认定为非遗保护的名录之中。这是国家从法理上认定的藏族锅庄的称谓。从学理的角度,藏区锅庄在辞书上称为“卓”,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圆圈舞,有的地区也称其为“卓钦”。在四川的康定一带“锅庄”是指饭店或客栈。根据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的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遍及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它主要指藏族远古产生的以脚的动作为主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形式上既有歌又有舞,而后称之为“锅庄”。

理塘锅庄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遍及理塘县境内的濯桑片区、拉波片区、君坝片区、下坝片区、毛垭片区,每一个辖区内都流传着不同的牧区锅庄与农区锅庄的表演样式,在表演内容、表演程式、唱腔、服饰、道具都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存在着细微的差别。那么,目前在理塘当地被认定为州级锅庄传承人的只有一位:四郎切仁。他在当地被誉为“锅庄王子”,传承至今已是第三代锅庄的传承人,居住在下坝片区。因此,从对他的口述调研成果来看,更多的是代表理塘县下坝片区的锅庄表演范式的学理性调研。因此,本次课题中对理塘锅庄的口述调研为理塘锅庄中最具代表性的下坝片区锅庄的传承现状,这样才不会以偏概全,也会更加准确。

一、理塘锅庄的基本形式

据调研,理塘锅庄是一种固定的对歌形式,锅庄内容与表演方式很多,在下坝片区尤为流行,且独具特色。是一种群众性、参与性极强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不需要专门的场所,在打场、晒坝、草坪等较宽阔的地方,都可以展开理塘锅庄的表演。不受时间、参与人数的限制;多则上百个,少则几个,均可参加,男女老幼没有年龄限制,均可参加或退出。围圈跳舞时,领头者都是大家公认的有号召力、嗓音好、熟悉歌词、动作娴熟的领头人。

每逢聚会、节庆之时,来自牧区、农区的当地群众就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分成两队,各队一人或两人互相牵手领舞领唱,从音乐节奏分析有快板和慢板两种类型。从动态角度分析,开场部分脚步缓慢单一,多为聚拢之意。随之卓舞平稳缓慢,注重舞姿与歌词旋律的配合,随着唱词、节奏的逐渐变化,动态也随之发生改變,其舞姿粗犷豪迈,英勃刚健,步伐、音调、唱词统一。两队中一队唱的时候,另一队仔细听、然后回答,歌词随机应变、丰富多彩,显示出一种群体舞动的自如美。

二、理塘锅庄的种类

在调访传承人四郎切仁时,他描述理塘锅庄的曲调非常多,没有具体统计过,俗称: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卓舞就有多少曲调。它的种类和风格的形成,是在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和传承的。按照当地传承方式可以划分为:传统锅庄、问答锅庄,农区锅庄、牧区锅庄、寺院锅庄。在当地节庆、婚俗、闲暇、丰收之余都会自然而然地跳锅庄。从内容上看,农区锅庄主要是反映农业方面的唱词与动态的,牧区锅庄主要反映牧区的生活,寺庙锅庄主要以歌颂佛法为主。从风格上,农区锅庄舒展缓慢,富有韵味;牧区锅庄粗犷奔放,热情坦荡;寺庙锅庄豪放典雅,注重造型。从锅庄的分类来看,理塘锅庄传承是在整个民族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是对自然选择后的乐舞行为的遗存,是关乎民俗事项的认识产物,包含本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传承内容。锅庄的表现形态既存在于社会的基本形态中,又受其特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民俗的事件中孕育承载。锅庄的存在环境与藏民族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从多种传承种类的划分中,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环境的氛围特点。

三、理塘锅庄的基本特点

理塘锅庄是以集体歌舞为展现形式,相互携手而舞,从唱词与舞姿的配合中表达唱词的意蕴。理塘锅庄的步伐形式包括点步、踏步、跺步、拖步、悠步等基本步伐。手部随之也形成了拉手、甩手、挥手、摆手等身姿语言。因无乐器伴奏,故而很注重整个舞姿的力度和气势。力度和气势的展现主要从脚下步伐的强弱有序、快慢对比来传情达意,通过步伐与舞姿的配合彰显理塘锅庄的稳、健与抑、扬。一种内在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民俗生活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农时休息交流情感的方式。在与大自然为邻的过程中,唱词展现出对自然生长环境中孕育的藏族人民质朴、真挚、淳朴、洒脱的性格特点。由此唱起来跳起来,就形成了藏族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交流、发展、共生中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由此看出,理塘锅庄在地域的特殊性中产生,将乐舞赋予了社会文化的存在意义。乐舞动态的表现,承载着整个族群的共识性,体现出思想意识的精神世界:聚集歌舞时情感自发形成的真、歌词表达中对世间万物细腻描述的善、舞姿与音乐旋律中动人的美。

四、理塘锅庄的传承现状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性的文件,从项目保护和传承人两条主线入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保护措施,为构建合理有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包括理塘锅庄在内的民间舞蹈生存环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对此,理塘锅庄在当今传承现状上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政策扶持方面的、制度管理层面的、认识实施层面的、资金投入运转层面的等,每一个环节的支持与保障都成为理塘锅庄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有力支撑。从现实考察来看:

(一)重视民间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中对理塘锅庄艺术的影响与保护作用

传统的舞蹈是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内容。节日为传统舞蹈提供了展示与传承的空间,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着藏族人民对节日的期盼,两者间是互为表里的文化整体。由理塘政府主导,重视全面参与,对理塘锅庄的保护传承形成了合力推进。为适应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为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在调访期间就适逢第二届理塘国际赛马节、理塘松茸节,以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每年都舉办的民运会等,可以说都是为“活态保护”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二)重视民间文艺团体机构的建设与艺术人才的培养

由文化馆牵头,将民间艺人和舞蹈工作者紧密结合,前者是传承者,后者是创新者。同时,对锅庄文化进行传承与深入的挖掘保护。通过2019年8月在理塘举行的赛马节中,我们就看到了创新后的理塘锅庄与新创编的音乐、舞步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理塘的县舞,时常15分钟,大量地融合了理塘的各类歌舞表现形式,丰富而多元,缺陷是杂而不精、细化不足,从传承的角度来讲,缺乏古朴性特征。

五、理塘锅庄的当今传承保护之我见

综上所述,理塘锅庄的艺术遗产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在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以活态性的方式得以保存,面对当下巨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能较好地实现永久性和有效的活态保存,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思考和展开:

(一)倡导民众的自主传承,坚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坚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原则下,倡导传承人家族传授、片区传承保护等群众自主传承方式的推进。特别是应对理塘现存地区,加大片区化的传承人的管理、规划和统筹。细化濯桑片区、拉波片区、君坝片区、下坝片区、毛垭片区,对每一个辖区内不同的表演样式和唱词特色,进行细致地分类与记录,避免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艺术的混杂、雷同与遗失的问题。

(二)国家政策推行下的非遗传承的文化坚守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力推进下,充分发挥当地文化馆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职责,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从基层的组织单位就尽可能地做到对当地艺术文化科学的搜集、分类与整理。有计划地采集婚、丧、嫁、娶、节庆时期的艺术表演活态的资料。与此同时,加大与研究机构、高校科研单位等的通力合作,依托科研单位的研究优势,从理论与实践中深化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

(三)着力艺术传承与旅游项目的传播推广

旅游文化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推手,当地的旅游景区、民族村、民俗基地等都是集中展现当地文化遗产的窗口,特别是理塘县推出的藏戏传习所、梵音传习所等,都是对当地艺术文化的有力推广与保护。那么,对于群众聚集性较强的理塘锅庄的保护也应该重视,在相关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聘请相关专家着力收集、整理、打造,从旅游推广的角度将艺术形式从民间推广到舞台上,成为独创的特色地域歌舞文化品牌。

藏族舞蹈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乐舞艺术宝库,在21世纪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可持续地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一直是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理塘锅庄具有原生态中原始的实用性与审美表达的特质。因此,要更好地对其传承中进行保护、保护中进行打造、打造中进行传播,就更需要不断地深入与思考。作为藏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者之一,对于理塘锅庄的再探与研究势在必行,希望通过本文从表演范式的探访与传承现状资料的搜集,为藏族理塘锅庄的精准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