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雪藏”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2020-08-31 01:36王丽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黄旭华核潜艇试验

王丽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主席为一批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颁奖。其中两位“国宝级”老人荣获年度最高科学奖,每人奖励800万元。他们分别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

黄老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前两年因被习主席让座而刷屏朋友圈的人,为让中国拥有核潜艇,他一度隐姓埋名30载。作为总设计师,他不计个人安危,曾亲随产品深潜到水下极限,创世界首例……从年轻专家到花甲老翁,黄旭华和同事们以惊人的智慧和付出,在茫茫海疆上为国筑起了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不当亡国奴颠沛求学为报国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海丰县一个乡医之家,原名黄绍强。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小时候的理想本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日军的入侵,让中华大地满目疮痍,黄绍强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艰辛。

1937年,家乡学校停办。1938年大年初四,14岁的小绍强和大哥告别双亲,赶往一所被迁到广东揭西山区的中学求学。哥俩在崎岖的山路上接连走了四个日夜,终于抵达那所中学。在甘蔗林里,在草棚下,黄旭华和同学们躲过头顶轰鸣的日机,刻苦学习知识……

1941年,黄绍强听说广西桂林是西南文化的大后方,遂慕名前往。屡经磨难,他终于在当年8月抵达,并顺利通过桂林高中的入学考试。在这里,他改名“黄旭华”,取意为“旭日荣华”。

1944年6月,日寇逼近桂林,黄旭华只得匆匆结束高中学业,再次开启了颠沛流离的求学之旅。一路上,他目睹的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让黄旭华思考,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为什么我们一个泱泱大国,却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结论是中国太弱小了,贫弱就要挨打!黄旭华决定放弃学医的理想,用科技报国!

于是,他又辗转来到重庆,进入国民政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大学特设先修班。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国立交通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学习。

在交大,立志“宁当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黄旭华,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他既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与科学观念,又得到了诸如叶在馥、辛一心等国内造船大师的耳提面命。1949年毕业后,黄旭华到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

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世界军事格局为之一变。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有一种说法: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就可以让潜艇巡航6万海里;假设换成柴油作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的体量。

1956年,黄旭华与同事李世英结婚。两年后,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核潜艇,并获批立项。当时,我国曾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的帮助,然而他们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

面对苏联的傲慢,毛主席高瞻远瞩,字字铿锵:“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于是,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诞生了。当时黄旭华没想到,领袖的这句豪迈之言,会和他今后的人生紧紧绑在一起。

1958年夏,34岁的黄旭华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在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紧急任务后,他匆匆出门了,而且没有带任何行李,他以为像往常一样很快会回来。那时大女儿刚出生,不到1岁。

抵京后,黄旭华才得知自己被选中参与“09”工程研制。领导告诉他: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要一辈子隐姓埋名,默默无闻。黄旭华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

用算盘搞科研白手起家造核艇

“09”工程研制团队共29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举步维艰。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靠自己摸索。

条件根本不具备,怎么办?黄旭华掷地有声:“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于是,他和同事们开始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羅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样品的轮廓。

后来,有人从美国带回一个“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他们如获至宝,把玩具拆开、分解。研究者们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竟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这就肯定了他们此前的探索!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谁能想到,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竟是通过这种古老的计算工具演算出来的。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组一起算,直到结果一致。

此外,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量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对于黄旭华的严苛要求,有不少新来的大学生不理解,并私下议论。黄旭华对他们说:“你们每个人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最终都归结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性能上。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第二年,他拖家带口和同事们进驻当时的荒岛——辽宁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身为同事,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因部门不同,即使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岛上,夫妻俩也是聚少离多,他们先后生下3个女儿,但孩子们很少见到父亲。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出差回家,大女儿说了一句让他哭笑不得的话:“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黄旭华是客家人,妻子拿这个跟他开玩笑:“你是真正的‘客家人,你是到家里来做客的。”

岁月漫长,生活艰辛。300斤的煤球,李世英和大女儿分多次,晃晃悠悠地搬上三楼;地震来了,她抱着刚出生的三女儿,拉着大女儿四处逃命;大女儿上学路上,跌入雪坑,昏迷九天九夜,李世英日夜守候……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黄旭华带领团队埋头苦干,疾步如飞地追赶着世界的步伐。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十年磨一剑。黄旭华和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30年隐姓埋名一代功臣忠孝难两全

核潜艇下潜的深度,决定了其战斗力的发挥程度。1988年初,我国新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又迎来了一个关键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世界上曾有十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重,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这样形容深潜试验的危险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还不到200米时,潜艇沉没,129人全部葬身海底。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有些人不免担忧。

眼看着深潜日期一天天临近,参试人员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还有人写下了遗书……人群里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氛围。

为此,黄旭华和战士们开座谈会说:“《血染的风采》这首歌很好听,我也喜欢唱。但是,这一次我们不需要这首歌,这次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把试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接着,他又语气坚定地说了一句谁也没有想到的话:“我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这句话威震全场,更让队员中的悲壮情绪一扫而光。

有人劝说黄旭华,你作为总师没有必要冒险,世界上还没有过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黄旭华却说,他不是充英雄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要确保同事们的生命安全,“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

惊心动魄的极限深潜试验,由浅到深地进行:100米、200米……终于,试验成功了!在惊人的深度下,核潜艇的耐压艇体结构和通海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

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黄旭华笑了,出艇后他挥毫写道:“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同样是这一年,我国政府又正式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自古忠孝难两全。黄旭华的母亲从63岁开始,就经常枯坐在广东海丰老家的青石板上,盼自己最为骄傲的三儿子从远方归来。直到95岁,她才在故乡老屋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母子一别就是30年,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而父亲和二哥,这时候都已经去世了。

1995年3月的一天,黄旭华忽然接到从汕尾打来的急电,弟弟哭着说:“三哥,妈妈不行了,你快回来吧……”原来,102岁高龄的母亲不久前摔了两跤,导致内脏破裂,治疗无效,生命垂危。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她不愿惊扰千里之外的儿子,弥留之际,却在昏昏沉沉中呼唤儿子的名字……

飞机、汽车、三轮车,一路狂奔,70岁的黄旭华心急如焚,痛悔不已。他赶到广东老家,蹲在母亲病床前,轻唤了一声“妈”,就泪水盈眶。此时母亲气若游丝,她很想起身好好看看儿子,却全身无力。黄旭华哽咽道:“妈,我很想你……”母亲怕儿子一路劳累,摆手示意黄旭华“休息”。过了一会儿,老人才对身边的女儿说:“叫三哥来。”黄旭华来到了母亲的床前,这一次,母亲坐了起来,戴上老花镜,嘴角挤出一丝微笑:“你长肥了……”但很快她再次陷入昏迷。

从回家到母亲去世,前后不过三个小时。葬礼这天,在母亲的坟头,黄旭华长跪不起……

“有人问我怎么样理解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老人如是说。

2014年2月10日,中国第一代核動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88岁高龄的黄旭华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了央视“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台,面对镜头,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也可以让血一滴一滴地流淌。”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着黄旭华的手,邀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这个温暖的场景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直抵人心。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黄旭华与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奖励800万元。习主席亲自为他们颁发奖章和证书,热情握手祝贺,并与两位国宝级专家一道向其他获奖者颁奖。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需要。

猜你喜欢
黄旭华核潜艇试验
黄旭华院士捐出1100万元个人奖金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环球华人之黄旭华
对国家尽忠是最大的孝
CS95
i6
驭胜S330
17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