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燕林
中央苏区时期,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和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的设立,脱产的公务人员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上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粮食连年歉收。奸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而国民党的“困死”“饿死”手段更是加剧了苏区的粮荒和饥荒。粮荒不但造成贫苦工农群众生活困难,还严重影响到红军部队及政府机关的给养。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因地制宜,采取系列措施,解决了苏区军民的吃饭问题。
垦荒造田兴水利
中央苏区地处赣南、闽西偏远山区,地少田稀,要克服米荒,必须垦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在毛泽东等人的倡议下,苏维埃中央政府于1933年发布《开垦荒地荒田的办法》,规定凡有荒田荒地,乡政府应发动群众组织开荒队有计划的去开荒,各开荒队可以互订条约进行竞赛,优胜者由区乡政府特别奖励,以提高群众的劳动热忱。
1933年2月25日,《红色中华》报道,瑞金县土地部与国民经济部明确要求:“要在今年内完全消灭荒田,在二月底以前应要开荒田1890担。”
毛泽东带领苏区军民开垦荒地,成绩喜人。福建长汀红坊区军民在夏耕运动中,仅十几天时间就把全区700多担荒田完全消灭;赖坊、涂坊各耕田队带上耕牛、农具、伙食到河埔乡开好荒田后,还种下番薯;红屋区也在十几天内开了400多担荒田。
193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报道:“在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荒田可惊的日益增加,而在苏区,则荒田日渐被消灭。根据中央土地部的大约的统计,去年在中央苏区(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四省)消灭了21万担,与闽浙赣合计共消灭了32万担。这是苏维埃经济建设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苏区群众积极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了生活条件。
毛泽东还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在二苏大会上,他首次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带领苏区军民兴修水利,战果累累。
以瑞金为例,到1934年4月,全县“水利的兴发,已经到了下述的程度。根据九个区的统计,田地总数34175担,灌得到水的有31938担,换句话说,94%的田受到水利的灌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农作物的收成。
提早春耕树典型
一年之计在于春,搞好春耕是農业生产的头等大事。然而,在国民党“围剿”的战火中耕种,广大工农群众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933年,为了迅速完成春耕工作,毛泽东向苏维埃政府建议,在全苏区境内一律提前春耕,并设法提高生产与工作速度,于最短期内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以巩固红军的给养及改善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此,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第18号训令《为提前春耕集中力量粉碎敌人大举进攻》。训令要求各级政府协同各群众团体,以最大努力动员全体群众,切实做到以下各项:
一、在公历元月内,犁好所有的土地,修好一切河圳。
二、至少比往年成例提前一个月,举行播种栽秧。
三、每家立即充分准备肥料,选好种子。
四、各地群众要实行耕种互助,一切人工、种子、耕牛、用具都要彼此协助。
五、发动群众尽先耕种红军公田及红军家属田地。
苏区群众积极响应“提早春耕,发展生产”的口号,为粮食生产而斗争。春耕期间,他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竞赛。5月,为总结春耕运动经验,掀起夏耕运动的高潮,毛泽东在瑞金武阳主持召开了“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府将写有“春耕模范”的锦旗,分别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树立了春耕生产的先进典型。
互助合作促生产
农具缺乏、耕牛不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制约苏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为发展生产,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组建了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
耕田队是为了集中耕牛突击耕田而组建,负责人由村代表担任,往往以自然村为主体组成。劳动互助社是在耕田队的基础上发展成立,其组织管理体系比耕田队更具特色,更加完善。犁牛合作社的前身是犁牛站,最早由瑞金县石水乡的群众提出。
1932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中,总结了石水乡的经验,指示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帮助农民建立犁牛站,以解决耕牛不足的问题。1933年2月24日,为进一步推进犁牛站的发展,中央政府又发布了《关于组织犁牛社的办法》《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在苏维埃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截至1934年春,瑞金已发展犁牛合作社37个,兴国已发展犁牛合作社72个,长汀已发展犁牛合作社66个,每个县有耕牛数百头。犁牛合作社很好地解决了当时耕牛不足的困难,调剂了农村生产劳动力、耕牛和农具,保障了农业生产。
为了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和互助精神,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毛泽东还要求区、乡苏维埃政府干部作广泛的宣传动员。他号召区、乡政府要领导谷米多的乡去帮助谷米少的乡,以打破富农奸商的操纵,解决青黄不接的困难。
此外,毛泽东提倡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以缓解苏区劳动力的不足。他说:“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的最基本的任务。”当时,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参加了红军,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重活都落在了妇女身上。为了帮助妇女掌握农活技术,苏维埃中央政府在乡苏维埃之下设立了妇女劳动教育委员会,组织有经验的老农教授。苏区妇女发扬顽强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学习掌握了犁田、莳田等农业生产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1934年5月28日,《红色中华》对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福建)已学会犁耙和莳田的妇女,有一千六百多。在兴国,今年一月全县还只有三百三十六个妇女会犁耙,到四月底就有一千零八十多人了。瑞金全县学习犁耙和莳田的妇女,共有一千四百八十八名,学会的已有三百四十八人……这里的比较也是惊人的,瑞金模范的武阳区,去年冬时只有两名妇女会犁耙,现在就有一百零四名会犁耙了,还有一百九十四人正在学习。”
当时,中央苏区流传着一首客家民歌:“春风吹来百花鲜,多少细妹学犁田,女人赛过男人来,亲哥看了笑连连。”由此可见,苏区妇女解开裹脚下水田,当上了农业生产的主角。
调剂余缺稳粮价
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毛泽东建议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专门的粮食管理经营机构,积极开展粮食购、存、调、销业务,调剂余缺,打击奸商,平抑粮价,稳定市场。
一是倡办粮食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是集合雇农、贫农、中农以及其他农村中的劳苦群众的股份成立的,主要任务是预储大量的粮食,調剂苏区粮食价格的过高或过低,提高农民的生产兴趣,增加生产量,同时反抗富农奸商的投机剥削,充裕红军及政府机关的给养,改善劳动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
二是建立谷仓。秋收时节,政府将谷子放在各乡谷仓保存。秋收过后,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来此收买粮食,从中避免富农奸商投机倒把,哄抬售价,压低收购价。
到1934年2月,中央苏区由群众集资创办粮食合作社1071个,拥有社员243904人,股金242097元。为了确保苏区军民用粮安全,临时中央政府还通令各地,要求有计划地限制粮食出口,禁止主粮改作副食用途。这一系列举措,打击了奸商操纵米价的行为,稳定了苏区谷米的价格。
广种作物保供给
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倡广种棉花、木梓、油菜、烟叶、甘蔗、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以保障苏区军民供给。
1933年1月,中央政府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土地人民委员部联合发出《为发展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布告,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要项:第一是米谷,第二是杂粮(番薯、豆子、花生、麦子、高粱等),第三是蔬菜,第四是棉花,第五是竹木,第六是木梓,第七是烟叶,第八是牲畜(猪、羊、鸡、鸭等)。这些生产,一半是人民的粮食,一半是工业原料,是发展苏区的基础”。
苏区群众热烈响应政府号召,广种杂粮蔬菜,如包粟、光豆、豆角、苋菜、匏瓜等。在粮食富余和足够自给的地方,人们则把谷米节省出来,经过粮食调剂局的采买,供给缺粮的群众与红军。
1932年和1933年,江西会昌、宁都等县的稻谷产量,连续比上年增长20%。“在杂粮种植方面,1933年已经超过革命前的水平。如果米谷的收成只增一成,杂粮的收成一般都增加二成,有的县份增加三成甚至四成。”据《红色中华》1933年5月9日报道,福建省苏区境内麦菜豆类等杂粮种植增加了80%,其中汀东县增加几百担,兆征县增加2.1万余担,宁化县种油菜有1.9万担。与此同时,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也获得良好收成。1934年,中央苏区棉花“增种到16078担,增长的10492担,即占十分之六……成绩最好的是瑞金、胜利与公略”。
正因为各项工作到位、措施得力,苏区农业在大灾、战乱之年依然逆势飘红,苏区军民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1933年,中央苏区农产增长15%,闽浙赣苏区更是高达20%。在二苏大会上,毛泽东自豪地宣称:“苏区农民的生活是有了很大的改良……大多数的农民过去一年中有许多时候吃不饱饭,困难的时候有些竟要吃树皮,吃糠秕,现在则一般不但没有饥饿的事,而且生活一年比一年丰足了……”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