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宁
我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浏览最近网络上有关家庭教育失之偏颇,孩子成才道德沦丧的案例,让我更深刻地感到这句名言千真万确。
我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浏览最近网络上有关家庭教育失之偏颇、孩子成才道德沦丧的案例,让我更深刻地感到这句名言千真万确。
教育一词最早见之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培养教导之意。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就是言传身教,有家长的上行,才有孩子的下效。这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对道德地位的尊崇。所以,教是传承,育则是引导孩子,让他们向上、向善,这体现出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动词,它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在不同时期教育本身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教育也有不同视角的解读。尤其是当今社会,我们提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一代,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我作为一名有着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深刻经历的家长,同时也是一名从教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一直努力践行着这些理念。
那还是二十多年前,应教育局的倡议,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款,建设助学“希望工程”。当时我是一名青年教师,每个月一千元的收入也不高,但是想到农村孩子更需要教育,更急需帮助,我跟家里商量了一下,毅然捐出了半月的工资,专门资助了几个农村特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没想到,学校发文对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率先垂范”的教师进行了通报表扬,而且中国希望工程组委会还专门给我颁发了捐赠证书。时至今日,在我的多项荣誉档案中,还珍藏着这份沉甸甸的特殊奖励。我的善举感动了我所教的莘莘学子,他们不仅给老师的模范行为点赞,而且在期末评教的时候,还评选我为“道德标兵”。
借此机会,我给刚刚上小学的女儿讲了农村孩子的艰辛生活,并在暑假期间专门带她去农村进行实地生活体验。女儿从此不再在生活上与其他同学比吃比穿,相反,注重节俭地使用自己的学习用品。一支普通铅笔小心翼翼地用到捏不住了,还不肯扔掉。我担心孩子用细小的铅笔头写字不规范,而且也过于吃力,会影响她的视力,于是编出了一个“善意谎言”:“爸爸几何作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小图,用小铅笔头画起来更方便些。你以后用短的铅笔头,不会浪费了,给我使用吧!”善良而幼稚的女儿信以为真,每次都把用小了的铅笔头保存好,热心地送给我“画小图”。直到上了大学的某一天。我们说起这个“铅笔头画小图的故事”,她才恍然大悟。
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言不谬。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女儿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位家住外地农村的住校女孩北北,北北的家庭情况非常一般,于是女儿就常常给她带一些小零食。在学习上北北也会帮助女儿,经常将自己记录清晰的笔记借给女儿学习,两个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有一天,女儿放学后回到家,妈妈发现她满脸愁云,赶紧上前询问缘由,她这才说出隐情:“北北生病了,家长在外地不能来照顾她,我想把她接到咱们家里住几天。可是担心给家里添麻烦,你们不同意咋办?”听到这里,我和妻子都表示赞成和支持她的想法。女儿听了非常高兴:“我猜你们就是乐于助人的,果然是我的好爸妈。”于是,女儿将自己的小屋子收拾了一下,请北北住了过来,在我们家边调理边上学。不用多说,给孩子从小种下善良的道德种子,遇到合适环境就能够生根发芽。
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六育”并举。家庭教育,德育为先。家长不仅要孩子把学习搞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树立责任意识,为家庭、为社会作应有的贡献,通过我们的行动,让世界充满温暖。如果说孩子从我多年照顾瘫痪在床的爷爷身上,看到了敬老孝道的榜样,那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就是我们对“十佳美德家庭”身体力行的最佳诠释。
女儿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一个夏末的晚上,我和女儿饭后一起去散步。这是我培养孩子作息有节、注重身体锻炼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我们走到小区外甬路的拐角处时,借着昏暗的路灯,女儿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黑色的皮夹:“爸爸快看,那是什么?钱包吗?”我们走过去拾起来一看,还真是一个钱包。里面不仅有几百元钱,还有一张身份证。从身份证的照片上,我们发现失主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农村男青年。女儿疑惑地看着我,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孩子:“钱是好东西,可以给人带来满足和快乐。但不是咱的咱不能要。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挣钱多不容易呀。再想想,丢钱的人该多么着急,况且里面还有身份证呢!”孩子懂事地点点头。看看附近无人,我们就匆匆结束了散步,回到家里想对策。
我们决定从身份证上的住址查起,联系失主。于是,女儿帮着我不断地翻找电话号码册。找到几个可能的号码后,我们就开始拨打“骚扰电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打通了某个村子变电所的值班电话。我们耐心地向值班员说明了情况,恳请他给予帮助,这位好心人答应了我们的请求,给那个丢钱包的男青年传达了失物信息。果然,第二天我们家里来了个陌生的年轻人:他是从农村考学出来的,人生地不熟,在陌生的城市里第一次独自外出购物,就把钱包丢了。钱包里面是家里给他凑出来的一个月的生活费。得知钱包失而复得后,他喜出望外,非要请我们吃顿饭。我们知道他生活不易,没有接受他的邀请。
十年后,德育的“回报”来了,“报恩人”不是那个丢钱包的男青年,而是我的女儿。这一年,女儿即将本科毕业,她在暑期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某单位讲课,收获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数百元的课时费。女儿没有独自享受,而是给年迈的姥姥买了一款老年健康游戏机。这款仪器不仅可以提示老人每天的锻炼情况、显示脉搏血压等数据,还有一些适合老人的游戏。姥姥看到外孙女这样孝顺,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孩子孝顺能干,没有白培养。同年,女儿不仅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证书,而且还得到了由北京市团委颁发的“优秀志愿者”荣誉证书。